江曉君
摘要:要想收到高效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豐富的教學方式。大多數(shù)教師已能熟練運用微課展開教學,我們也努力探索如何在“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中妙用微課。我們認為,教師可采取“妙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與學生生活認知接軌”“妙用微課,設計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妙用微課,促進交流分享引發(fā)情感認同”等教學策略來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微課
“微課”是在傳統(tǒng)講授法的基礎上革新和成長出的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手段。主要是在授課過程中引入新的多媒體技術,把教學內容中的相關知識點以一定的邏輯關系和形式串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然后將這些講授內容以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傊?,微課以其主題突出、簡明扼要、資源多樣、使用方便等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在日常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我們把微課放在小學“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中進行實踐應用,實現(xiàn)了高效課堂的課改目的。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概述
小學“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通過交流與分享真實的情感體驗,引發(fā)情感認同,以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引導學生未來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yǎng)。這種模式突出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讓課堂調控、對話成為教學效果的保障。
二、在“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中妙用微課的策略
(一)妙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與學生生活認知接軌
常言道:施教之功,貴在引導。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微課”應符合學生的生活認知,使學生在學習“微課”的過程中,能夠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有效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很多生動案例,結合這些事例,合理運用情境教學,可以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小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例如,教授四年級下冊《珍愛生命遵守規(guī)則》這一課時,要讓學生認識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學生初步形成珍愛生命,自覺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像這樣的教學目標,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是通過一個情境讓學生先感知,然后教師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達成教學目標,但是,由于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參與性,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翻轉課堂上,我們可以給學生錄制這樣的“微課”。一群小朋友在上下學的途中遇到一個十字路口,這個十字路口有一個指揮交通的紅綠燈,這群小朋友在紅綠燈的指揮下,安全地通過了馬路,然后在視頻中出示“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guī)則。接著,在微課中呈現(xiàn)一些人不按照交通規(guī)則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視頻資料,以及我國一年內由于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數(shù)據,隨后出示思考題:人們如果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這樣,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這個“微課”,就能夠有效地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對本課教學內容的先學,并且這樣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性的,也是富有體驗性的。
(二)妙用微課,設計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
聽到過的、看到過的、親身經歷過的,哪一種做法能讓學生印象更深、更有真切的感受?答案當然是親身經歷過的。兒童的學習活動不是被動地吸收教科書或教師已有的結論,而是親身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種知識,體驗出一定的道理。
例如,教授五年級下冊《走訪遺跡看歷史》一課,利用微課重組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學中,教師引入了“2009年2月25日圓明園鼠兔獸首銅像拍賣會及相關文物追討時間”等時事新聞,并將中央電視臺《中國周刊》專題報道制作成“微視頻”,組織學生進行課前學習資料的搜集,觀看央視《中國周刊》的專題報道,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事件發(fā)展的背后故事和動態(tài)。隨后,教師在課堂上靈活地創(chuàng)設了新聞發(fā)布會的模擬情境,并請學生扮演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詳細闡述自己對這一事件所持的觀點和看法。這個活動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生雖然語氣稚嫩,但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最后,教師根據教材中“圓明園該不該重建”的小辯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引出了“獸首頭像該不該回購”這樣的拓展話題,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討論和交流。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清晰有序地將歷史材料與時事元素相結合,并以“微課”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學生內在情感因素,在活動體驗中引發(fā)了學生的道德沖突,拓展了知識,讓課堂增強了時代氣息,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妙用微課,促進交流分享引發(fā)情感認同
受時空條件等諸多因素制約,學生原有的認知與教學內容間會存在一定的“時空斷裂層”,使道德認知難以內化,從而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這就要求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空白,設計并制作合適的微視頻來引導充盈,為學生創(chuàng)設熟悉的情境,觸動學生的心靈。
例如,教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家人的愛藏在哪里》一課,本課定位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家長對自己的愛,產生家人的愛無處不在的幸福感。然而,一年級的孩子,很少能從細微處去感受家人對自己的愛,甚至對家人對自己的愛習以為常。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學生內心的這種認知成了一大難點,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教師截取下雨天家長來接孩子放學的監(jiān)控錄像鏡頭,通過技術的處理,以微課的形式把它引入課堂,課堂上,教師用“慢鏡頭”的手法呈現(xiàn)——
鏡頭一:一位老奶奶一手撐著傘,一手拿著孩子的衣服,伸著脖子焦急地向學校里四處張望。
鏡頭二:站在電池車旁衣服已經濕了大半的父親目不轉睛地看著學校大門。
鏡頭三:一位媽媽穿著雨衣,不顧自己被雨打濕的褲子,匆匆跑來……
透過鏡頭,學生看到自己經歷過但不曾注意的生活細節(jié),情感瞬間有了較大的觸動。這時,教師問道:“剛才你們看到什么?”一個學生淚眼閃閃地說:“看到我爸爸了?!庇幸粋€學生說:“拿著衣服的是我奶奶,她總要我多穿點、多吃點,剛才在鏡頭里看著她那焦急的模樣,我鼻子酸酸的,她這么著急一定又在擔憂我是否著涼了”……鏡頭下的生活細節(jié)深深觸動著學生的心靈。教師借此小結:同學們,這便是我們的家人,從小到大我們就在這些關懷下成長的……小視頻放大生活細節(jié),巧妙解決教學難點。
“微課”的到來,不僅豐富了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教學模式的革新。巧妙運用微課于小學“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中,使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目標的達成度,打破了小學生接受能力與學習時間的局限,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滿足了學生個性化需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有益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讓他們樂于、主動投身到課堂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
[1]陳貞.微課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的運用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12).
[2]李偉升.把新媒體帶進德育課堂[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