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思明
摘要以南方某小學“名師”抄襲事件為例,提示教育工作者應掌握基本的著作權常識。一要掌握著作權的一些基本概念,知曉自身的哪些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二要了解常見著作權侵犯行為及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三要知道如何避免自身在教案、教學課件、科研論文創(chuàng)作和使用中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四要知曉作為原創(chuàng)作者,如何保護自己原創(chuàng)作品的著作權不被侵犯。
關鍵詞 著作權;著作權侵權;署名權;學術不端;“名師”抄襲事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0)05-0033-03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學術打假的對象主要指向高校教師和學者,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似乎與學術造假事件無緣,直到某知名閱讀推廣人、南方某小學副校長、“名師”胡某梅被實名指證大量抄襲,這一現(xiàn)象才引起眾多人的關注和討論。關于胡某梅抄襲事件的始末網上已有詳盡報道,本文不再贅述。胡某梅事件令人深感痛惜,同時也折射出在中小學教師學術創(chuàng)作當中長期被忽視的一個問題:一些教師法治意識薄弱,缺乏基本的著作權觀念和常識,不尊重他人的著作權,也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著作權。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以此為警示,學些基本的著作權常識,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1. 什么是著作權?
著作權,又稱版權,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的總稱,包括著作人身權利和著作財產權利。
(1)著作權的人身權。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發(fā)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的權利;二是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三是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四是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2)著作權的財產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復制權、發(fā)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著作權的財產權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許可他人使用并獲得相應報酬。
2. 教育工作者的哪些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
著作權的保護對象是作品,即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chuàng)作成果,具體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美術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工程設計圖、計算機軟件等。那么,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哪些智力成果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中的“作品”呢?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1)教案。教案是教學設計方案,其內容通常包括課文的導入、教學步驟的安排、學生活動的設計等。它是教師在運用已往的教學經驗、考慮本班學生的實際理解水平、對所講授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而寫作的,凝聚著教師的腦力勞動,屬于智力創(chuàng)作成果,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可復制性,因而屬于《著作權法》中的“作品”。
(2)教學課件。教學課件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以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素材形式集合呈現(xiàn)的一種課程軟件。它是教師綜合運用學科專業(yè)知識、聲像知識以及多媒體技能而創(chuàng)造的智力成果,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而且可以通過電子拷貝、打印等形式進行復制,因而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3)論文等其他智力創(chuàng)作成果。除了教案、教學課件以外,教師個人創(chuàng)作的教研論文、文學作品、美術和音樂等藝術作品,以及其他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可復制性的智力創(chuàng)作成果,也都屬于《著作權法》中的“作品”,受到法律保護。
1. 常見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有哪些?
法律對著作權的保護,無疑可以極大地調動創(chuàng)作者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去創(chuàng)作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作品,從而推動社會不斷進步。而著作權人以外的其他人,則負有尊重和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法律義務。那么,哪些行為構成侵犯他人的著作權?按照《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的規(guī)定,主要包括以下行為。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fā)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chuàng)作的作品發(fā)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chuàng)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計算機軟件、錄音錄像制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xiàn)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xiàn)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在胡某梅抄襲事件中,侵權人侵犯他人的著作權主要表現(xiàn)為違反《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第(五)款的規(guī)定,即剽竊他人作品。這也是實踐中最常見的一類著作權侵權行為,教師侵犯他人著作權也集中表現(xiàn)在這一方面。所謂“剽竊”(亦稱“抄襲”),是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后予以發(fā)表。抄襲的形式,既包括原封不動或者稍作調整地復制他人的作品內容(低級抄襲),也包括將他人作品中的獨創(chuàng)性內容改頭換面、改變表達方式后竊為己有(高級抄襲)。
在實踐中,還需要區(qū)分“抄襲”與“合理使用”的差別。按照《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發(fā)表的作品”,屬于“合理使用”。但是,引用他人作品應當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且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內容或實質部分。
2. 著作權侵權行為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
按照《著作權法》規(guī)定,對于剽竊他人作品的侵權行為,著作權人可以要求侵權者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比如:可以要求侵權人不得再繼續(xù)實施剽竊行為,刪除已發(fā)表的侵權網絡文章,銷毀已出版且未銷售的侵權書刊,公開或者私下向自己賠禮道歉,賠償自己因為對方侵權而蒙受的經濟損失等。
那么除此之外,在著作權侵權行為中,侵權人賠償損失的金額如何計算呢?按照《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的規(guī)定,“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shù)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倍诰S權方式上,著作權人可以選擇與侵權人協(xié)商解決,任何一方無意協(xié)商或者協(xié)商不成的,著作權人還可以向法院起訴,通過訴訟的方式要求侵權人承擔法律責任。
如上所述,教育工作者在面臨著作權侵權行為時,既要學會使用法律武器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也要學會尊重他人的著作權。考慮到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創(chuàng)作和使用的常見作品包括教案、教學課件以及教研論文等,因此針對不同形式的作品,避免侵權的要點也各不相同。
1. 避免教案、教學課件創(chuàng)作與使用中的侵權
教育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和使用教案、教學課件的過程中,如何防止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呢?
首先,對于他人未發(fā)表的作品,在沒有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和授權的情況下,不得予以使用,否則將構成侵權。
其次,對于他人已經發(fā)表的作品,若僅僅是在本校給學生授課時予以使用或者參考,則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無須征得著作權人同意。但是,若將別人的教案或課件用于對外舉辦的公開講座或者營利性培訓,則需要征得著作權人的同意,否則將涉嫌侵犯他人的著作權。
再次,若抄襲他人的作品并予以發(fā)表或者出版,則構成《著作權法》中的“剽竊”,屬于典型的著作權侵權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實踐中還存在關于集體教研作品的作者身份認定問題。如果是學校教研組組織集體備課,大家共同討論、集思廣益,最后由一名教師執(zhí)筆完成教案、課件的撰寫,那么誰是作品的作者呢?筆者認為,這應當由教研組成員事先做出約定,事先沒有約定的,未參與執(zhí)筆的教研組成員若僅僅是參加討論、提供一些建議,沒有參與實質性創(chuàng)作,則不能成為作品的共同作者。
2. 避免科研論文創(chuàng)作和使用中的侵權
在科研論文創(chuàng)作和使用中涉及侵權,是涉及著作權侵權的重災區(qū)。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在創(chuàng)作論文過程中直接抄襲他人作品,隨后予以公開發(fā)表(包括在自媒體上發(fā)表,以及在報紙、期刊等公共媒體上發(fā)表)或者出版。由于這些作品的內容均可以通過公開渠道查詢和獲取,因而很容易被著作權人抓個現(xiàn)行、人贓俱獲,從而啟動維權程序。
在中小學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署名者沒有參與創(chuàng)作卻以作者身份將同事的作品予以發(fā)表。比如:校長并未參與作品的寫作,卻將本校其他教師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向媒體投稿并獲得發(fā)表。由教師創(chuàng)作完成的作品,教師作為作者依法享有相應的著作權,若校長以作者身份將文章予以發(fā)表,無疑侵犯了教師對作品的署名權、發(fā)表權等各項著作權利。雖然在實踐中很少有教師因此追究校長的侵權責任,但不能否認此類行為的違法性。
但是,如果是為了學校宣傳工作的需要,由校長安排、指定某個教師撰寫文章,這樣的作品能否由校長署名后予以發(fā)表呢?按照《著作權法》規(guī)定,公民為完成單位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屬于“職務作品”。“職務作品”的著作權一般情況下也由作者享有,單位只是有權在其業(yè)務范圍內優(yōu)先使用。但在以下兩種情形中的職務作品,作者只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單位享有:(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2)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由此可見,教師為完成學校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屬于“職務作品”,“職務作品”的署名權屬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作者),校長若沒有參與作品創(chuàng)作,仍舊不享有署名權。
在此筆者建議,校長若想獲得合法的署名權,應當參與作品的聯(lián)合創(chuàng)作,比如參與主題的確定、素材的提供、觀點的提煉、作品結構的編排等具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付出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與教師共同完成作品的寫作。在投稿時,再將校長和教師確定為聯(lián)合作者。若因某種特殊原因,參與創(chuàng)作的教師本人不愿意或者不適宜表明自己作者身份的,則應當在投稿之前,由該教師簽署聲明書,聲明因個人原因自愿放棄作品的署名權,并授權由聯(lián)合創(chuàng)作者(即校長)將作品予以發(fā)表。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情形中,參與創(chuàng)作的教師僅僅是放棄了作品的署名權,其仍然享有署名權之外的其他各項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
那么在實踐中,教育工作者應如何保護自己原創(chuàng)作品的著作權不被他人侵犯呢?在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在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后,要記得留下印記,證明自己是該作品的作者。比如:在給雜志、出版社投稿時,在作者一欄寫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在自媒體上發(fā)表文章時,標明自己的作者身份。如果不想發(fā)表,作者也可以拿著自己的作品,帶上身份證明,去本人所在省市的版權登記機關申請著作權登記(不收任何費用)。除此之外,證明自己是作者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是作品的原創(chuàng)者,最早完成作品的創(chuàng)作,且在作品上標明了自己的作者身份,那么法律就會推斷你是作者。
其次,一旦發(fā)現(xiàn)有人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權,要馬上進行取證,把對方的侵權行為事實用證據固定下來。固定證據的方式包括購買侵權作品、保存網頁、拍照、截圖、錄音、錄像等。作者可以自己取證,也可以委托律師、公證員等專業(yè)人員代為取證。
最后,在證據收集完畢后,作者可以與侵權者交涉,要求對方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遭到拒絕,則可以通過訴訟途徑來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
(編輯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