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鑫
【摘 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象力正在逐漸消失,這并不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它仍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著,讓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品質——創(chuàng)新意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退化現象呢?追本溯源還是“教”與“學”的問題。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擁有獨特的繪畫視角、豐富的表現形式,本文試從“發(fā)揚學生個性”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情境教學、借助經驗、啟發(fā)式談話等策略優(yōu)化小學美術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術活動;創(chuàng)造性;探索能力;培養(yǎng)
雖然我們都知道小學美術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鑒賞能力,對學生的美術作品沒有過高的期望和要求,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阻止甚至呵斥學生亂涂亂畫,認為他們非常頑皮,浪費美術工具材料。在教師的責罵下,學生原本享受繪畫的快樂心情蕩然無存,新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也受到壓抑。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我們教師的維護和發(fā)揚,那么如何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尊重學生,讓他們有積極的創(chuàng)作欲望,創(chuàng)造出有個性的作品,就要求我們改變課堂教學方法,采取有效措施來激發(fā)學生的天性。
筆者所教的對象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在美術課上筆者讓小朋友們隨心所欲地畫畫。當然,不同的孩子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結果,45份作業(yè)中畫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不論畫了什么東西,其中必有太陽,還有幾朵白云。畫有太陽的居然有39份之多,所占比例高達86%。從調查的畫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太陽的描繪非常相似。大部分的學生畫在背景的天空上,如果這張畫畫得很飽滿,他們可能會把一個或半個太陽畫在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然后用直線畫出太陽的“光芒”。太陽的形狀和顏色也比較簡單,沒有個性。
筆者仔細想了想,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在幼兒園教育中受教師的影響畫的太陽比較簡單,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對學生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合理,學生就會對美術課失去興趣,對美術也沒有任何期待,久而久之,成長中的孩子們也會變得像我們一樣無趣。那么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擁有獨特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的表達方式,使他們變得更好、更快樂?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努力:
一、運用情境教學,豐富想象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痹诿看握n堂導入時,筆者會根據課本內容以及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通過情境教學,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難度,學生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讓我們的美術課堂變得多姿多彩。教師要傳授的知識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予以接受,學生能更加深入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一來,學生筆下的作品不僅生動而且富有個性,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創(chuàng)作能力。所以我們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要盡量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孩子學會自主探究,使他們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在美術教學中,筆者經常用講謎語、說故事、做游戲、營造氛圍等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借助情境,明白道理,在情境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如《茶香四溢》這一課,筆者把學生分成八組,每一組學生的桌上放了一把茶壺并用布蓋住,讓學生摸一摸、猜一猜,從觸感中辨別是什么物品。學生在摸的時候就能了解到茶壺的結構、材質、造型上的區(qū)別。在用泥巴制作的過程中,學生親手體驗制作茶壺,獲得了極大的體驗。最后筆者還帶了各種茶葉泡給學生喝,讓他們在品嘗的同時又了解到了茶葉的分類。這種設置懸念的教學情境使整個課堂變得輕松有趣,學生興致高昂,加深了對各種茶壺的理解,創(chuàng)作出了一把把造型各異的茶壺。再如《京劇臉譜》這一課,在上課開始之前,筆者播放《唱臉譜》。學生進入美術教室就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京劇氛圍,在歌曲中就能了解到各個人物臉譜不同的色彩。最后作品展示的時候筆者帶了幾套京劇的服裝讓他們試穿,演一演京劇中的一些動作,學生熱情高漲,愉快的氛圍在教室里久久不能飄散。
二、借助生活經驗,拓展創(chuàng)作空間
在畫畫的過程中,有時候教師無論怎么說學生都不理解,但是,如果教師將繪畫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結合,學生的頭腦中立刻會有一個初步的構思,知道如何下筆,所以生活經驗帶給我們的靈感是取之不竭的。同樣,我們在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的時候也不是憑空想象的,都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去積極探索,仔細觀察,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去創(chuàng)造美,在美術活動中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力。
例如在一次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筆者讓學生以《我家的廚房》為題創(chuàng)作一幅繪畫作品,有的畫出了媽媽在燒飯的情景,有的畫出了奶奶家老廚房的樣子,有的畫的是鍋碗瓢盆……,他們的技巧也許略顯稚嫩,但人物、廚房用品再添加背景,內容豐富,畫面非常生動。由于創(chuàng)作的主題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對廚房有著深刻的記憶,因此能夠信手拈來,一幅幅生動的形象躍然紙上。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去探索世界的條件,從而豐富他們的創(chuàng)作素材,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開展啟發(fā)式談話,發(fā)散思維
隨著教育的普及,美術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新時代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所以在一幅作品中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有沒有創(chuàng)造力。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作為教師絕對不能用“清規(guī)戒律”來約束學生情感的表達和個性的表現,而是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就需要我們及時地去肯定他們有個性的想法,活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產生不拘一格的想法。
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愛動腦筋的學生也是夸出來的。學生思維的亮點像轉瞬即逝的流星,作為教師,我們要及時發(fā)現,給學生正確的建議,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添磚加瓦。在一次美術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以“一種或多種水果為素材”為題,請學生發(fā)揮想象,完成一幅創(chuàng)意畫。要求具有創(chuàng)意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為了讓孩子們有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創(chuàng)作前我們進行了一次啟發(fā)式談話。
筆者問:“你打算畫什么水果?”
一個小男孩站起來說:“榴蓮還有其他一些水果!”
“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畫?”
學生答:“可以用擬人的方法把水果畫出來!”
筆者繼續(xù)問:“老師的要求是要有故事性,你打算編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學生想了想答:“我想畫一堆水果在一起玩耍,但是榴蓮很孤單的站在一邊?!?/p>
筆者反問道:“為什么其他水果不跟他一起玩呢?”
學生答:“因為榴蓮太臭了!”,多么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
筆者微笑著表揚了他,說:“你想的真棒,真有個性!既然有這么多的水果,那他們在哪里玩耍呢?”
學生答:“在綠色的草地上,果園里的水果都成熟了。”
通過此次談話,學生在畫水果時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紛紛把水果畫成老爺爺、老奶奶、小朋友等各種人物。有個小男孩畫了一個蘋果小朋友被大灰狼吃掉的畫面,畫面中大灰狼張開血盆大口,一把抓住蘋果小寶寶,蘋果嚇得閉上眼睛哭了起來,畫面非常生動有趣??磥硗ㄟ^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意義的交談,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孩子們的探索能力,這是教育的重要方法。
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困難,有的學生可能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有些學生即使畫了也不能更加深入,缺少對事物思考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引導。我們要及時地去幫助他們,去鼓勵他們,發(fā)散他們的思維,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想起了一句話: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每一個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潛能喚醒、點燃、開發(fā)、發(fā)展。的確,藝術教育更是如此,我們作為美術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想象的過程才是其創(chuàng)造能力提升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發(fā)揮想象,甚至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去感受、領悟,他們才會迸發(fā)出驚人的想法,創(chuàng)造出既生動又有意義的作品。
參考文獻:
[1]王平.淺析小學美術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J].速讀旬刊,2015.
[2]胡志帥.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探微[J].科學中國人,2015.
[3]張麗.小學美術教學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J].少兒科學周刊:教育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