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摘 要】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受教育和成長發(fā)展的起始階段。而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幼兒階段的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為主,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幼兒教育也融入了系統(tǒng)性的學校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作用,而傳統(tǒng)文化對幼兒教育的促進作用是不變的。以下主要圍繞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中的啟蒙作用、早期教育作用及嚴慈相濟的教育模式展開對幼兒教育的論述。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幼兒教育;幼兒習慣
和現(xiàn)代幼兒教育相比,中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則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時代,眾所周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起源較早的中國傳統(tǒng)幼兒教育的典型代表。而隨著科技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tǒng)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滲入度已經不夠,那么,教師應該如何高效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促進作用,足量足質的將其在幼兒教育中展開實施呢?
一、利用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作用修正幼兒習慣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中,講究教育方法的正確性,并強調科學性,以避免幼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不良影響,保證幼兒擁有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例如在《三字經》中就首要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但幼兒的自我辨別能力太差,在成長的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如若幼兒沒有良好的受教育環(huán)境,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價值觀念產生錯誤或偏差,而這種錯誤的習慣和偏差的觀念一旦形成就很難再去改變,則會急劇增大后期的教育難度并降低教學成效。
因此,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格外重視并規(guī)范正確的教學方法,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更是要具備積極的教學作用。例如中國的傳統(tǒng)書籍《易經》中就講到:“蒙以養(yǎng)正,乃圣功也”,告誡人們從童年開始就要注重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待幼兒教育問題上最基本的態(tài)度。除此之外,由于幼兒天生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所以就要積極結合幼兒自身的學習特點,思考應當如何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受教育環(huán)境。正所謂“躬身正道,為人師表”,教師作為幼兒的啟蒙教育者,不僅要在教學方式上講究靈活和適用,更要嚴格規(guī)范自身的言談舉止,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模仿榜樣。抓住幼兒喜歡并善于模仿的這一特征,教師在日常的課堂和課下時間就要用具體的語言和行動向幼兒詳細地展示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比如教師可以制作行為規(guī)范卡片:飯前便后要洗手、不能浪費事物、不能欺負小朋友、過馬路根據(jù)紅綠燈指示走在人行橫道上等等,結合形象有趣的卡片生動地向幼兒演示,有效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修正。
二、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作用規(guī)范幼兒教育
朱熹提出的“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幼兒階段作為人的學習、生活習慣及價值觀養(yǎng)成的基礎性階段,一定要做好及時的規(guī)范和教育,為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壞習慣一旦養(yǎng)成,日后不僅僅是對個人,更是對會社會造成不可預知的危害。不少家長受民間流傳的“神童”的影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欲望越來越強,于是便產生了過量早教的片面教育觀。一度認為對孩子越早開展教育越好,而且內容上也是秉承“多多益善”,孩子更是接受著花樣百出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幼兒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范圍,不利用幼兒正常的身心發(fā)展。
歷史人物方仲永在幼兒時期就提筆能畫,放筆可詩,是當時小有名氣的“神童”,但是卻由于接受到了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在成年后“泯然眾人矣”,實則是一種遺憾和教訓。所以,教育要講究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注重日常生活的常規(guī)訓練,如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等,同時再以簡單的文化知識加以輔助,為日后更成熟的學習做初步的訓練和準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人的坐、立、行、起居及飲食等都十分重視,并且有明確和具體的規(guī)范。百善孝為先,幼兒教育的重點則是尊老敬長。朱熹在《童蒙須知》中就明確提到:“若父母掌上有所喚召,必當疾走面前。”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孝”是最為重要的,長輩在教誨時,一定要低頭聽受;在回答長輩的問題的時候,也要有正確的站姿,語言表達要詳細且緩慢,不能和長輩頂嘴。當然,相關文化流傳到至今,在傳承的基礎上更有了創(chuàng)新和完善,在現(xiàn)代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建立起一種平等的關系,在交流的過程中也講究公平公正,父母也要虛心聽取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實現(xiàn)平等相處。
三、秉承傳統(tǒng)文化中嚴慈相濟、教愛相輔的教育功能
在傳統(tǒng)的家庭中,父母在幼兒教育中往往有職能的劃分,比如通常情況下父親扮演著嚴格、苛刻的形象;母親則比較溫柔,注重對孩子的關懷。這也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不斷督促幼兒進行自我批評和自我更正,幫助幼兒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缺點,培養(yǎng)自我約束的意識;另一方面,幼兒在鼓勵和關懷中又能產生濃厚的學習動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勇于向家人尋求幫助,傾訴自己的內心情感。當然,這種嚴慈相濟的教育方式并不應該由父母分別扮演角色,而是所有長輩都應該樹立的意識,對幼兒不能過分溺愛更不能過于苛刻,要善于嚴慈相濟。
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相關記載也充分證明了“嚴慈相濟”的重要性,“嚴”和“慈”缺一不可。正如古代言語中“慈母有敗兒”,受到過度溺愛的孩子無論是在性格上還是生活技能上都會產生缺陷;而受到過于嚴厲管教的孩子則較易產生懦弱的性格,缺乏主見和自我辨別的能力。所以,在幼兒教育中,不僅僅是家長,教師也要充分意識到嚴慈相濟的重要性,并堅持敬愛相輔的教育原則。在教學課堂上,扮演好教書育人的教師角色,獎罰分明,嚴格要求幼兒的行為習慣;當然,由于幼兒的特殊年齡,教師不可采取強硬的態(tài)度,避免給幼兒造成心理恐懼。在課下,教師就是幼兒的朋友,時刻秉承嚴慈相濟、敬愛相輔的教育原則。
總之,關于幼兒的教育問題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并且在這個幼兒品性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等重要。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需要充分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為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