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花鳥畫萌芽于秦晉時期,到了宋代逐漸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并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體系。工筆花鳥畫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歷朝歷代不斷被傳承和發(fā)展,逐漸形成各朝代的潮流。工筆花鳥畫自唐代開始到清末已流傳千余年,歷代大師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漸將工筆畫發(fā)展成為一種特色的畫作樣式,并賦予其特色的手法。工筆畫作為畫作體系中的一種獨特的類型,成熟于宋代,畫作技巧在各方面都較為突出領先。后代學者、工筆花鳥畫師都將宋代工筆花鳥畫作入門臨摹的題材。宋代,這是個文人風很重的時代,進而也成為了工筆花鳥的到達巔峰時刻的契機,在這樣的一個文化極其繁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幾百年當中,迸發(fā)出了多次畫風的革新,然而這些“新風”,給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的甚至影響到今天。
【關鍵詞】 宋代;工筆花鳥畫;臨摹技巧
【中圖分類號】J2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7-0064-03
北宋前期,對花鳥魚蟲的畫法主要是以繼承為主,則是由五代的傳統(tǒng)畫法傳承下來的,其技法則多以徐熙、黃荃為宗,而黃荃的“勾勒填彩,旨在濃艷”的畫風一度成為當世所之熱潮。進而到了北宋后期,由于文人皇帝宋徽宗,他對繪畫是極為喜愛,因此在其大力的推崇和倡導之下,花鳥畫逐漸成為各類畫科的主流,同時也進一步向著工筆寫實的方向的不斷發(fā)展著,宋代經濟繁榮發(fā)展,物質生活水平相對于隋唐時期有了很大的提升,社會局勢相比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更加穩(wěn)定,這一時期,文人思想活躍,追求自由的生活,因此產生了一大批藝術作品。工筆花鳥畫的起源要從唐代開始,當時的花鳥畫已經被作為一門獨立的畫科,流傳于世,在不斷的發(fā)展之下,到了宋代,則被當時的畫家們所追捧并且不斷創(chuàng)新傳承,最終發(fā)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藝術,進而走向成熟。宋代的畫家們發(fā)揚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精神,首先繼承了唐代工筆畫的技巧,以此作為基礎,開始不斷琢磨對花鳥魚蟲外形輪廓的描繪技巧,將技法逐漸趨于成熟,其筆法課堪稱精妙。畫家往往基礎深厚,這對花鳥工筆畫的發(fā)展有著扎實的積淀。畫師們將花、鳥、魚、蟲的生動形象通過線條勾勒的形式表達出來,并在其中添加自己的情感,來表達畫師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和理想,還有畫家對畫作的期望。因此我們學習這些工筆花鳥畫,完全是有規(guī)可循的,即是要“臨畫先讀畫,筆到情要到,技法要創(chuàng)新”。
一、宋代工筆畫的臨摹特點
(一)臨其工質周密,摹其筆精色妙
兩宋時期的畫師們,其運筆、力道都非常之深厚,所有的線條都遒勁有力,同時又不乏剛柔并濟,每一件作品,無論是繁,是簡,是巨,是細,從落筆之處可看出由始至終都是全神貫注的投入,絕不會有絲毫的輕慢草率之處。觀宋畫,觀之對“墨”與“色”的把控,絕對都是完美的統(tǒng)一,即便是遵循著“骨法用筆”的傳統(tǒng)勾填形式,也多是先以“勁而細、剛而潤”的墨線來描繪其外形輪廓,然后再沿著線條在其內流暢的敷色,使之線不離色,色不掩線,達到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因此在作品最終完成之后,墨線依然是十分的清晰、明確、傳神,成了支撐其色的筋骨。敷染所選之顏色,是更加的講究,需一層一層的套染,循序漸進,需要反復著色,每一層都暈染開來,更要把控好每層之間的融糅,使之“不動聲色”地融合在一起,不存在任何一處重濁混沌。由此,宋畫自然而然都是呈現(xiàn)出筆清墨秀、典雅精妙而且有骨有肉的佳品。無不是取材源于生活,其畫中滿滿的生活氣息,再加之刻畫的是細致無遺又工質周密,自然式“奪造化而移精神”的絕佳之作。
(二)臨其意韻清雅,摹其境界深遠
宋畫不論其尺幅多大,其表達的境界都是極其深遠的。比如《出水芙蓉圖》,這幅團扇出自吳炳之手,整幅作品展現(xiàn)的僅一朵出水芙蓉,荷花下是兩三片翠綠的荷葉,全圖技法精工,暈色瑰麗,毫無墨線之勾痕,堪稱院體畫之精品,雖然其內容上少之又少,卻恰恰是哦這種少而闊的畫面,以小見大給人發(fā)揮出無限的遐想引射出大片荷塘,其容量早已超遠圖幅的限制,以實際擷取的小點,透露出意蘊清雅,以有限而見其無限的境界。
(三)臨其態(tài)度嚴謹,摹其形象真實
梅堯臣曾經賦詩贊賞徐熙“花留蜂蝶竹有禽,徐熙下筆能逼真?!币粋€徐熙便可看出宋畫之精髓,而這僅僅是一個徐熙。故而宋畫,蘊含著萬物生長之規(guī)律、每件作品都生動有趣,仿佛有了生命。畫家筆下的花木禽鳥在自然的風雪雨露當中,表現(xiàn)出的各種喜怒哀樂的情態(tài),食不果腹的各種面貌,沒一個細節(jié)無不刻畫的十分細致,這最能觸發(fā)欣賞者的心弦。比如《海棠蛺蝶圖》,用墨筆勾勒海棠花瓣的外輪廓,再以中鋒行筆,葉片雙勾填色,所勾勒出來的線條圓潤流暢,將花葉蝴蝶三者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統(tǒng)統(tǒng)翔實地呈現(xiàn)出來,形象真實反映的是畫師的態(tài)度嚴謹,宋工筆畫由此可見一斑。
二、宋代工筆畫的藝術特色
(一)“意境”與“詩意”是臨摹的基礎
宋代對于畫家的繪畫功底和文學素養(yǎng)都有較高的要求,進而影響到了花鳥畫,以至于對畫中“意境”與“詩意”的執(zhí)著。宋畫的畫幅往往不大,卻因因為融入了畫師的自我情感而表達出不同的意境,或宏大、或精巧、或調皮、或雅致。宋的《出水芙蓉圖》,荷花遺露珠,小中見大,便是融合了畫師的無限情緒和心思。
(二)柔媚艷麗、工細縝密是臨摹的基調
宋代工筆畫師在繼承五代的畫技,即作畫之前先觀察,需深度觀察大自然中各種花鳥的各種姿態(tài),宋人們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 ,這一時期產生了各種新的畫法,像是“勾填法”“勾勒法”“沒骨法”“白描墨染法”等等,逐漸形成了擁有著逼真的造型、艷麗色彩的獨特畫科。宋《晴春蝶戲圖》,蝶舞紛飛,體態(tài)雍容華貴,有的展開雙翼,有的振翅撲動,勾勒與渲染相互結合,先以極細極淡的線條勾勒出彩蝶的外部輪廓,再在墨線中填以重彩。在色彩上,無論是艷麗華貴還是清雅脫俗,都能達到嬌而不艷、艷而不俗、精而不滯、厚而不膩的藝術性效果。
(三)先臨其立意,后摹其章法
雖是有基礎和基調,但是宋代花鳥畫發(fā)展到難以匹敵的高峰確實令人震驚,如果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美的有理可循,那么立意就成了另一個首當其沖的關鍵了。而立意則是畫家通過觀察自然界并對其深入探索的研究,高度追求其中蘊藏的道理,他們通過仔細地觀察、發(fā)現(xiàn)自然界存在的規(guī)律,并且思考其間蘊藏的哲理,再進行題材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這一系列的活動都需要精心準備,將自然界最美的一面展現(xiàn)在畫作上,體現(xiàn)出自然的野趣與生動。畫師在構建畫面的整體布局時候,不能隨心所欲,佛嘖不能達到預期地想要作品表現(xiàn)的效果,讓作品獲得更加簡約而不失細致、嚴謹而又細致的結構美。只要我們仔細觀察這些作品,可得出結論:宋代的大部分作品構圖嚴謹,經過深思熟慮,同時畫作所表現(xiàn)的內容也是有生命的。林椿的《果熟來禽圖》,春末夏初,以果木的一小枝來寫整個秋景,其中不乏靈動之美,最為傳神的是一只小鳥,躍然枝翹,使整體寧靜的空間頓時熱鬧了。而小鳥停落的地方,正好又與枝頭豐盈的果實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平衡感,構圖、立意、章法皆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學習“以線立骨”的“線意識”
在繪圖中,“以線立骨”的“線意識”是確保其剛柔媚麗的途徑和方法。由受到當時理學思想的嚴重影響,宋代畫師們開始尊崇真實感,注重對某種具體事物的格物,格物之后以畫作的形式呈現(xiàn)于紙上,再使畫面具有裝飾感。宋代工筆花鳥畫便是采用白描,以線條勾勒的技法,重在表現(xiàn)出十五形體的外形以及其內部結構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凸顯花鳥魚蟲等具體物象的本質特點,而光感、明暗等等折線因素在整體的畫面當中則退居其次了。出自南宋趙孟堅之手的《歲寒三友圖》,首先作品整體采用“折枝組合”的構圖,以梅為主基調,在其周圍揉入縱橫交錯的松與竹,整幅畫面極具沖擊力,顯得整體的格調深重向上?!耙跃€立骨”,顯而易見就是用線條勾勒出具體物象“骨架”,以此表達線的張力,線有不同的粗細,長短以及轉折的角度也不同,急緩輕重的變化來表現(xiàn)每種具體物象的神、質以及勢。這些因素進而被理解為是對傳統(tǒng)國畫當中提到的“骨法用筆”這一理論基礎的繼承。
三、宋代工筆畫的臨摹技法
(一)讀畫
詩詞歌賦自古是文人表達個人思想感情的手段,而畫作更是一種極為具象的方法。畫家和詩人充滿抱負,主要通過創(chuàng)作抒發(fā)情感,因此后世臨摹者在進行臨畫之前必須先思考挖究分析所作之人,當時所處環(huán)境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此后才是分析畫師在對細節(jié)、線條、構圖等等這些的著重之處和運用到的技巧,只有做到如此才能夠從而充分理解作品。對每一個學畫的人來說,學畫首先要了解作畫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我們讀畫的首步,也就是通過對畫作的賞析,分析出作者作畫的感情,從而使自己夠進一步清楚明白地了解整幅畫的內涵。我國的畫作如此受后代追捧,究其根本便是畫作除了是對具體物象的描述外,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各種事物的無限情感和作者自身的遠大抱負。讀畫絕對是臨畫前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除了賞析其圖上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品味畫師的專注精神,力求做到以畫為師。
(二)裱畫
裱畫,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這一步好像完全是多余的,可是這卻是保存好畫作的關鍵所在。通常人們理解的所謂的裱畫,不過是在畫作結束之后進行裝裱,但其實在古代,裱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敷色、上色。通過對宋畫的進一步研究分析,我們最終發(fā)現(xiàn),宋畫多是畫在熟絹的,在絹上作畫與紙的觸感上是大不相同的,視覺上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選用絹布進行創(chuàng)作,在視覺觀賞上會顯得更加立體飽滿,其色彩光感的效果也較紙更加的完美,而且他的保存時間也更加久遠,因此大多畫師玄子在絹上進行作畫。畫家在繪畫時,先需要用水將熟絹給完全打濕,使之充分的吸收水分而發(fā)生發(fā)脹。然后趁著絹布還是潮濕的,立刻將其標在畫框上面,再等到其完全陰干之后,才可以進行作畫。工筆畫對圖面整體的要求很高不僅需要給人以美感,同時要有一定的觀賞性。因而古代裱畫的方法沿用至今,且一直都有“三分畫七分裱”這一說法。
(三)勾線
線條是畫作的骨骼,在學習繪畫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線條的練習。畫家從現(xiàn)實中總結得出繪制線條的方法,融合抽象的元素,這是創(chuàng)作的方法和手段。在繪畫過程中,熟練地運用各線條的組合,能夠給欣賞者帶來視覺上的重大沖擊。在研究宋代工筆花鳥畫時,需要繼續(xù)研究探索各種線條的特點。工筆花鳥畫的每一種線條,甚至可以說是每一幅畫上的每一根線條都是無數(shù)位宋代畫師經過大量的創(chuàng)作從中提煉與概括出來的精品,是他們不斷研究的結果。
在很多宋代傳世之作當中,清晰可見的是工筆畫的線條已逐漸走向成熟完美的境地,并且不斷對其完善,然而一幅佳作輪庫的美感除了線條的勾勒以外當然還離不開構圖的補充,完美的線條走向和肌理在搭配完美的構圖結構自然呈現(xiàn)出最為完美的畫作。
(四)染色
在染色時要按照正確的方式對絹紙進行層層渲染,將色彩慢慢凸顯出來,體現(xiàn)畫作的整體色彩美。染色的時候要不急不躁,不緊不慢,才能染出好的顏色,染色要做到均勻暈染,每次染料用量要適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過多會遮蓋作品本身的色彩,使得畫面整體效果變差。在宋朝時期,工筆花鳥畫主要分為兩個發(fā)展方向,分為宮廷和在野。在技巧上,宮廷這一方向,注重顏色,對絹布層層渲染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其畫法極為精細。而在野一派,則是更加注重筆墨的濃淡,略施丹粉。在其染色的過程中,更是需要遵循特定染色步驟,因為這樣能夠使畫作的保存時間更長。在這一點上,古代畫師們是將其發(fā)揮到了極致,也許這也是許多的名作在歷經了千百年的歲月之后依然能夠不腐不敗,依然能夠光鮮亮麗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原因。
四、結語
宋工筆畫以其獨到的風韻,向后人再現(xiàn)了那個時期各派系畫師對藝術、生活、自由的向往和熱愛,是這個時期藝術成就的象征,因此宋代工筆畫作品到達中國藝術史上的巔峰。宋代工筆畫以詩入畫,因畫成景,再現(xiàn)自然而有遵循自然,對自然進行高度的概括提煉,縮移化的典型摹寫,讓整個畫面充滿詩情畫意,也充滿濃厚的中華傳統(tǒng)民宿特色的氣派。
參考文獻:
[1]劉菊亭.論工筆花鳥畫的意象色彩[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20-127.
[2]馬紫薇.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意境[J].保定學院學報,2008,(02):92-93.
[3]張春霞.宋人花鳥小品畫的意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05):79-80.
[4]金敏.論中國繪畫藝術的視覺符號系統(tǒng)及其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6):295-296.
[5]張華靜.中國工筆花鳥畫構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申妍妍,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視覺藝術職業(yè)學院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