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 穆拉提·努爾麥麥提 熱納提·熱黑木江
摘 要:本文通過對西南地區(qū)“雙一流”A類高校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以調查、深入訪談等方式對他們的學習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并對調研結果進行量化分析和比較,對西南地區(qū)“雙一流”A類高校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學習狀況及成因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還針對西南地區(qū)“雙一流”A類高校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學習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解決策略,為“雙一流”A類高校學生培養(yǎng)提供依據。
關鍵詞:“雙一流”A類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狀況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3-0156-03
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長期積累、不斷完善的過程。不斷提高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質量,優(yōu)化傳統(tǒng)的教育管理模式,摒棄舊觀念存在的弊端,能更好地提高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質量,日益成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廣泛關注的課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新疆地區(qū)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來到內地高校求學,而經濟的發(fā)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質量得到了越來越多高校的關注。
“雙一流”高校是培養(yǎng)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成為高層次人才的領頭高校,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雙一流”高校就讀的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受生活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自身的學習習慣以及受高校的教育管理的影響,在學業(yè)方面和內地學生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隨著內地高校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人數的增加,他們的學業(yè)狀況成為了各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課題。本文通過對西南地區(qū)“雙一流”A類高校的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以調查、深入訪談等方式對他們的學習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并對調研結果進行量化分析和比較,進一步豐富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人才培養(yǎng)理論,為“雙一流”高校提供培養(yǎng)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的學習指導體系,提高學生培養(yǎng)質量,為促進新疆地區(qū)的發(fā)展提供人才動力。
一、西南地區(qū)“雙一流”A類高校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學習現狀
“雙一流”高校A類高校是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培養(yǎng)的領頭高校,本課題調查對象是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三所西南地區(qū)“雙一流”高校的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本次問卷調查有133名學生參與,其中大一學生占27.82%、大二學生占30.08%、大三學生占17.29%、大四學生占24.81%;男女比例中男生占69.92%、女生占30.08%;生源類別為內地高中占49.62%、預科轉入占50.38%。
為準確把握西南地區(qū)“雙一流”高校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的學習情況,筆者以少數民族學生的入學前的學習情況、入學后的學習目標、學業(yè)成績、生活習慣多維度進行問卷分析,如表1所示。
(一)學業(yè)成績落后于內地學生
參見表1可知,考上西南地區(qū)“雙一流”高校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生源類別有內地高中、預科轉入。由表2可知,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高考成績500分以下的占81.2%。根據新疆地區(qū)教育現狀,內地高校在招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時,普遍采取“單獨劃線、降分錄取”的優(yōu)惠政策,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和內地學生相比較,在學業(y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據調查,31.58%的學生所學課程考試平均成績在60分以上,53.38%的學生平均成績在60分以下,如表2所示。
(二)學習主動性不足
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安排合理學習計劃,學習主動性不足。根據調查顯示,有44.36%學生主動完成平時的學習任務,如表3所示;有63.16%學生一周自主學習的時間5小時以上,如表4所示;有36.09%的學生學習中存在抄襲作業(yè)的現象,如表5所示。
(三)學習目標不高、不明確
如表6所示,44.36%的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來大學之前有明確或者具體的規(guī)劃,55.64%的民族學生來大學之前沒有明確規(guī)劃或者根本沒有規(guī)劃。本文對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
如表7所示,有60.90%的學生表示學習目標比較明確,39.10%的學生表示學習目標比較模糊或正在思考。如表8所示,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中有9.02%的學生對課程平均成績目標在80分以上,51.88%的學生對課程平均成績目標在60~69分。
二、制約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學習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認知因素
人們的思想行為是圍繞目的展開的,正常的思想行為是在目的影響控制下的思想行為[1]。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建立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具有重大影響。根據調查顯示,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比較模糊的占35.34%,正在思考的占3.76%。普通同學大學期間的目標模糊的或正在思考中的比例為28%(數據來源于電子科技大學新生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通過對比,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的比例相對偏高。沒有明確學習目標,對未來學生的水平具有重大影響。
(二)語言因素
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偏弱,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普通話聽力不過關,普通話交流的語速要慢于正常語速,學生才能理解;二是普通話的發(fā)音把握不準確,且普通話中很多詞語發(fā)音相同,詞義差異甚大,對學生是極大的挑戰(zhàn)。內地高校采用普通話教學,西南地區(qū)教師的普通話略帶有地域色彩,使得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理解上更具有一定難度。語言不精通,使得學生在學習上難以聽懂。在上課過程過注意力略有分散,就會錯過重要內容。
(三)行為習慣
原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與內地高校的新要求差異較大,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心理敏感,對涉及自身的習慣、信仰、傳統(tǒng)文化更加敏感,更加維護[2]。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更愿意和來自相同地區(qū)相同民族的學生抱團。由于基礎教育“營養(yǎng)不良”和內地文化環(huán)境的不適應,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在內地高校的學習中表現出的紀律性和自主性相對較差,如上課出勤率偏低、自主學習和主動完成作業(yè)的意識較差、不愿意和其他普通學生交流學習。這些直接導致他們學習成績普遍不理想。
三、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實踐策略
學生的學習受多種因素影響,如人生目標、學習需要、學習內動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價值觀等。 其中,學習內動力是學生個體內部促使其主動學習以達到某種目標的內部動因,是導引、激勵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和內部動力,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3]。
提升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的學生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如提高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整體教育水平、改革少數民族地區(qū)高考選拔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qū)與內地的文化交流等,本段重點講述如何在高校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培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一)引導學生樹立目標
將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yè)事業(yè)規(guī)劃教育貫穿于學生大學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從新生入校之時到學生畢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貼近學生,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目標。階段性學習目標的建立,對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更具有顯著作用。例如通過班級成長報告會,一方面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鞭策學生為制定目標的實現而努力。
(二)加強民族學生的幫扶和習慣養(yǎng)成
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學業(yè)基礎薄弱,對內地文化不適應,學生的紀律性和自主性相對較差。加強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特別是課堂出勤、作業(yè)檢查、宿舍晚歸等,糾正學生不良習慣。高校采用混班教學和混合住宿,內地學生骨干和維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學生進行一對一結對子幫扶,在學習生活中互相促進、互助學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風建設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豐富平臺、形成合力、完善機制,助力民族學生發(fā)展
民族學生的培養(yǎng),需要圍繞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多個方面,涉及學校多個部門,也涉及學生家庭。高校各部門進行聯動聯席,同時與家庭形成合力,可以有效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豐富學生發(fā)展平臺,滿足學生科創(chuàng)實踐、社團交流、心理疏導、志愿服務等方面的需要。完善機制建設,建立學生紀律處分管理規(guī)定,建立健全獎學金、助學金評選機制及學生學業(yè)管理辦法等,從機制上保障學生學習發(fā)展。
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民族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方式,如圖1所示。
圖1 電子科技大學民族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框架圖
準確把握民族學生的特點,深入分析影響因素,因地制宜,圍繞民族學生成長長材所面臨的問題,搭建平臺,形成合力,完善機制,實現民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程洪文.注意力問題的系統(tǒng)討論[J].心智與計算,2010(3):216-227.
[2]孫東,等.淺析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及教育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8(13):181+183.
[3]商德遠.用習慣之鏡照出動機之影——以《新型玻璃》一課為例[J].江西教育,2013(11):30-3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