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兒童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關(guān)鍵不在寫作技巧的傳授,而是營造和創(chuàng)設(shè)相關(guān)的寫作情境,激發(fā)兒童的情感,豐富兒童的體驗,幫助兒童積累寫作素材。于是,拓寬兒童的活動空間,將作文教學的主要陣地從教室內(nèi)轉(zhuǎn)換到教室外,教師的主要任務也由傳授寫作技巧轉(zhuǎn)變?yōu)閺膬和哪挲g特征和心理需求出發(fā),在優(yōu)選的、豐富的野外情境中結(jié)合綜合性實踐活動,利用“野外觀察說話”“野外體驗日記”“野外游歷小品”“野外博物報告”“野外抒情童詩”等不同的表達形式給兒童搭建語言成長臺階。
關(guān)鍵詞:野外情境;語言表達形式;小學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8-0075-04
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小學作文教學也一直在改革,但從現(xiàn)有改革成果看,很多小學作文教學還是采用以教師在教室里傳授寫作技巧為重點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過于注重寫作技術(shù)而忽視寫作情境,寫出來的文章只會模板化。我們將兒童帶出教室,帶進自然,在野外情境中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素養(yǎng)。在野外情境教學模式中,寫作主要以兒童對自然事物的認知為基礎(chǔ),教師的主要任務轉(zhuǎn)變?yōu)閹椭鷥和瘎?chuàng)設(shè)一定的寫作環(huán)境,帶領(lǐng)兒童通過觀察、體驗和感受自然的方式,將自然生活與寫作相聯(lián)系,將野外情境和語言表達形式進行配對,讓兒童的語言表達素養(yǎng)得到綜合提高。
一、野外觀察說話
小學低年級兒童,語言表達的訓練不宜難度過大,可以先從說話開始,剛?cè)雽W的小朋友從說好一句話開始。不要小瞧了這一句話的重要作用,它是兒童日后成段成章表達的基礎(chǔ)和組成部分,基石夯得越牢實,上面的大廈越穩(wěn)固。很多高年級教師反映兒童到了十來歲了,還不會說話,就是這個原因。也不要小瞧了這一句話的難度,對于一年級兒童來說,一句話并不那么容易說好,小學前,他們習慣說詞語,說半句,現(xiàn)在要說完整的一句話,還是需要練習的。一句話的語言訓練也可以結(jié)合觀察指導分臺階:1.外面下雨了。2.外面的雨好大?。?大雨嘩嘩地下著。先簡單地說,然后加上顏色、形狀、聲音說具體,接著可以結(jié)合想象說,讓兒童循序漸進地學習把一句話說完整、說生動。這個過程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這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目標是讓兒童達到習慣成自然,脫口而出,這樣的訓練在后期的語言表達中一定會顯現(xiàn)成效。一句話說好,才能練習說幾句話,這又是一個大跨度,不是把幾句話相連就完事,這幾句話之間要有關(guān)聯(lián),有順序,有側(cè)重。在野外情境中,兒童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觀察,采用接龍的形式,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然后連起來再說一遍,既有提供梯子的功效,又有博采眾長的優(yōu)勢,還可以讓兒童現(xiàn)場排隊,將說話的邏輯順序通過具體的行為操作來實現(xiàn)。兒童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說好幾句話、說好一段話的本領(lǐng)。
野外觀察說話是即時的學習反饋,是剛出爐的語言成果,最是鮮活靈動。兒童的觀察在第一時間通過語言再現(xiàn)出來,它發(fā)生在兒童情緒最飽滿、印象最深刻、表達欲望最強烈的時候,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只需一吐為快,不必落筆成文。帶來情緒上的體驗,引導兒童把心里的話、心里的想法、心里的愿望說出來,正能量的、負能量的、主流的、非主流的都可以表達出來,兒童會逐漸體會到語言表達不僅僅是交流的渠道,更是表情達意的出口。音樂家用旋律表達情感,畫家用色彩和線條表達情感,作家靠文字傳達情意。鼓勵兒童在日記中真實地表達,兒童會愛上寫體驗日記。
二、野外體驗日記
小學中年級兒童語言表達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在野外情境中就不再止于觀察,可以讓兒童動起來,獲得野外體驗,從而豐富兒童的語言素材,訓練兒童進行簡單的書面記錄。第一步當然是組織兒童開展體驗活動。觀察螞蟻搬家,兒童可以尾隨螞蟻找到螞蟻的新家,思考螞蟻的新家有什么特點呢?為什么要搬到這里呢?他們搬來了什么呢?觀察校園里的樹木,兒童可以比較樹木的高度、樹葉的形狀和顏色、樹干的粗細,猜測樹木的年齡,在大樹下讀書,享受樹蔭的庇護。享受美好的春光,兒童去油菜地的田埂上走一走,讓油菜花金黃的花粉擦到衣服上,讓自己淹沒在花海中,同伴找尋不到。兒童在活動中或沉思或興奮,有了情緒的參與,體驗來得更深刻和長久。第二步才是兒童日記。因為是活動,體驗日記重在訓練兒童表達動態(tài)的事物,學會使用恰當?shù)膭釉~來記錄活動。動詞的運用是兒童語言表達中的難題,因為兒童積累不多,常常重復使用同一個動詞,所以,我們要在活動中滲透動詞的學習,讓兒童多抬起、張開、彎腰、放下、穿過,翻轉(zhuǎn)、撲倒、敲打……肢體的參與讓兒童體驗更深。有了量的積累,同一個動作就可以訓練兒童用不同的動詞來表達,有了選擇,兒童才能比較優(yōu)劣,達到用詞方面質(zhì)的飛躍。上文提到的播種種子就是一個很好的野外體驗日記的素材,兒童在野外或是校園里給種子寶寶安了家,他們可以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并進行記錄。
就拿種種子為例,既然是日記,就應該有日記的格式,此處不是指日期、天氣這樣的格式,是指行文的格式,要篇幅短小、內(nèi)容簡要,主要表達自己的心情、收獲和感受。跟自然的互動會給兒童
三、野外游歷小品
相比觀察說話和體驗日記,游歷小品在表達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更趨完整,對兒童的要求也更高。小學中高年級兒童漸漸地從片段表達過渡到文章整體的語言表達,這是語言表達素養(yǎng)的又一次提升。野外情境貼心地給兒童提供了提高能力的腳手架。文章比片段需要的素材更多,野外情境是語言表達的素材庫。但游歷小品并不是材料的堆砌,所以教師的首要工作是幫助兒童圍繞主題梳理和選擇素材。若這個工作僅僅依靠室內(nèi)作文指導,將素材一一列舉在黑板上,兒童心理上感受到的那種“關(guān)聯(lián)感”就減弱了。如果在課前教師就做好功課,確定游歷路線時有意識地避開干擾項,盡量地提供可用的素材,那兒童在無意識中就能初步完成材料的選擇。當兒童置身野外情境中,教師還可通過引導,引起兒童的有意注意,強化兒童對可用素材的印象和感受,幫助兒童進一步確定材料的選項。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離開現(xiàn)場回到教室,黑板的“工作效果”會更有效。
選好習作的材料,接下來的工作是指導兒童搭建文章的框架。任何事物要有好的結(jié)構(gòu)才能穩(wěn)固,文章亦如此。指導傳統(tǒng)的室內(nèi)作文時,教師也會教給兒童類似“總分總”“并列”這樣的結(jié)構(gòu),看似穩(wěn)妥,但如果是脫離具體情境的表達指導,對于兒童來說只是一個“空架子”,它只是作文本上的結(jié)構(gòu),并不能內(nèi)化為兒童語言表達的結(jié)構(gòu),也成為不了兒童的心理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本身是個空間概念,筆者認為發(fā)展兒童語言表達素養(yǎng)需要重視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在兒童對自然形成鮮明的形象記憶時,教師需要引導兒童形成時間先后、地點轉(zhuǎn)移、空間大小、整體局部等概念,讓兒童逐步感知自然不僅僅是一幅畫,萬物不僅僅是畫上的圖案,自然還是一部歷史,萬物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彼此幫助也彼此制約,形成生態(tài)結(jié)構(gòu),相互依存。兒童只有在思維中形成這樣的自然結(jié)構(gòu),才能真正形成語言表達上的結(jié)構(gòu);兒童只有了解并認可萬物之間的關(guān)系,才能認識到語言素材之間的聯(lián)系,如此,兒童方能搭建語言表達的框架,否則,一切形同虛設(shè)。
四、野外博物報告
博物報告是另外一種文體,偏向于介紹說明但又不失生動。一提報告,我們可能會覺得枯燥,其實枯燥的可能不是語言,枯燥是因情感的缺席,情感是語言的彩翼。因此,要想讓博物報告生動有趣,在野外情境中激起兒童探究的熱情很重要。兒童喜歡角色扮演,在野外情境中,我們順其需求賦予他們研究員、探險家、科學家、植物學家、昆蟲學家等頭銜,披著角色的外衣,)L童會感受到角色的使命和責任,迅速人境,他們認為自己觀察發(fā)現(xiàn)探究的行為并不是虛擬的,而是真實的,重要的,有價值的,對自然、對人類非常有意義,此時,他們的情感才會真摯、誠懇、熱切,而語言表達的前提就是真實的發(fā)生,即使是想象的,也是思維過程的真實發(fā)生。
如我們讓兒童探究植物王國的奧妙,撰寫一份野外博物報告,可以設(shè)計一份預學單,幫助兒童進入角色,進行有效的觀察和記錄:
博物報告也要求兒童抓住事物的特點來表達,筆者覺得這是所有文體的共同要求,不應是教師進行表達指導時的重點,重點應該是用精簡的語言去表達,這是語言的真功夫?,F(xiàn)在,有些兒童習作的篇幅越來越長,辭藻華麗,引經(jīng)據(jù)典,滔滔不絕,我們教師也常以此為佳,認為這是兒童語言表達素養(yǎng)的高水平,甚至以比肩中學語言表達素養(yǎng)為榮。筆者不敢茍同,總覺得這些孩子把一輩子的話都說完了,把一輩子的詞也用完了,以后還有語言表達的新鮮感嗎?說話和吃飯一樣,是一輩子的事情,什么年齡適合吃什么,什么階段喜歡吃什么,什么時期需要吃什么,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能啃骨頭、喝魚湯、嚼蠶豆的,人的一生很長,慢慢吃,慢慢說,急什么??赡苤钡牟⒉皇莾和?,而是我們成人。博物報告需要教師把心態(tài)放慢,把兒童的節(jié)奏還給兒童,褪去語言華麗的外衣,讓兒童重拾純凈的語言,簡單地表達,利用博物報告來一次語言的洗禮,回到本真狀態(tài)。當然,語言的洗練還不是去除和刪減這樣簡單的過程,它更是提煉的復雜過程,對于小學兒童,應該把難度降低到簡潔明了,用詞準確即可。提煉的關(guān)鍵是找到核心,觸到本質(zhì),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兒童在野外情境中,心無旁鶩地邊觀察邊思考,邊思考邊探究,邊探究邊發(fā)現(xiàn),無限接近對象的本質(zhì),自然的本質(zhì),學習的本質(zhì),兒童的博物報告應該也會是本質(zhì)的表達。
五、野外抒情童詩
詩歌是語言表達的最高峰,小學兒童剛剛起步,能達到這個高度嗎?詩歌最是講究語言的純凈,有部分成人思想受到污染,語言表達想要純凈,確實很難。但兒童正處于人生的原生態(tài),干凈透明沒有雜質(zhì),也許離詩歌更近,所以才有“兒童是天生的詩人”的說法。大自然又提供了樸素的沃土,擁抱詩人的成長。我們應該利用野外情境的天然優(yōu)勢,引導兒童進行“童詩”形式的語言表達。詩歌的情感性是重要的特征,教師可以由此展開有效的指導。首先,教師引導兒童發(fā)現(xiàn)自然萬物的色彩,感受色彩的冷暖,不同的顏色對應著不同的情緒,兒童一旦在大腦中建立了兩者的聯(lián)系,那色彩就不僅僅是色彩了,還是情緒情感的代言。自然用色彩訴說,和自然在同一頻率的兒童也會回應色彩表情包。接著,教師引導兒童觀察自然萬物的形象,這是兒童的強項,但此項訓練還需教師引導兒童感受不同的形象帶給我們不同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教師可以采用對比觀察法,激活兒童的感受。如一棵參天大樹的沉著、強壯和一棵小樹苗的期待、茫然,溪水的溫柔、活潑和山石的冷峻、沉默,藍天的寬容、慈愛和白云的向往自由,太陽的熱情似火和月亮的冷若冰霜,泥土的憨厚、低調(diào)和天空的神秘、高調(diào),在對比中,形象的情感特征更鮮明。雖然形象主要靠觀察,但不僅靠眼睛,還需要調(diào)動兒童的其他感官,如觸覺、嗅覺等,將情緒、情感更具體化。我們還要引導兒童注意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從聲音中辨識自然的心情和感情。小鳥的“啾啾”是快樂地歡唱春天的到來嗎?紡織娘的“軋織軋織”是在哀嘆秋天到了冬天還會遠嗎?西瓜“噗”的一聲,肚皮笑開了花?!斑?,,冬瓜惱火地摔在地上。南風的呢喃軟語,北風的豪爽粗獷,還有無聲勝有聲的下雪的場景。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講述,兒童有一對靈敏的耳朵,他們最容易聽到自然的呼喚,由此了解自然的情緒變化并給予回應。
兒童在野外情境中,在色彩、形象、聲音的包圍中,對于成人苦苦追求的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掌握起來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難。回到語言的初始狀態(tài),詩歌形式的表達可能也會簡單起來。我們以一首兒童詩為例,感受一下兒童的語言到底有多奇妙:
我看見了風
蔣維禎(小學四年級學生)
打開窗戶
我看見了風
抬頭仰望
風是訓練有素的軍隊
他們騎著高頭大馬
他們騎著乖巧聽話的神鳥
他們邁出堅定的步伐
那一刻,我仿佛聽見
士兵在大喊
馬兒在嘶叫
神鳥長嘯一聲
風從我的臉上快速掠過
生疼生疼
他們從哪里來,到哪兒去
我無從知曉
但我想
風這么急著趕路
一定是到很遠的地方
他們還在源源不斷地向我涌來
繼續(xù)著自己的萬里長征
突然
風消失了
似乎從來都沒有來過
……
兒童在野外情境中的這幾種表達形式,是以兒童的年齡特征、語言表達素養(yǎng)的不同水平為基礎(chǔ)提出的,它們與野外情境、野外情境中的活動相配合,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臺階,引導兒童實現(xiàn)從說好一句話到寫好一篇文甚至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語言表達素養(yǎng)的成長。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以兒童學習為中心的中國情境教育范式的建構(gòu)與國際比較研究”(BHA1701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6-16
作者簡介:丁偉,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江蘇南通,226000)副所長,碩士,研究方向為情境教育、學習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