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山
【關鍵詞】 義務教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評價;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3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0463(2020)16—0024—02
哲學是每個時代知識經(jīng)驗的濃縮與精華,是指導人們學習與實踐的重要理論工具,也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1]。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民族獨立與解放斗爭中,不斷豐富與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不斷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從而獲得了與時俱進的生長能力。這也意味著,它不是只存在于革命斗爭年代及學術機構(gòu),而是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其科學性指導著各個方面的具體實踐。因此,必須在義務教育階段,面向中小學學生,展開與學生年齡階段相適應的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nèi)容的思政教育,并將之貫徹落實。然而,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教育仍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需要予以系統(tǒng)性的關注與解決。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結(jié)合的作用
學校與教師作為教育學生的主要場所與直接責任者,必須要重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將思政工作貫穿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思政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在校園里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的校園秩序,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長為優(yōu)秀的人走向社會。因而,思政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園、書本之內(nèi),還要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實現(xiàn)思政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的結(jié)合。這種結(jié)合在以下幾方面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首先,強調(diào)思政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的結(jié)合,有助于解決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強調(diào)學業(yè)成績的問題。當前,全社會都在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在德智體美勞方面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應當承認的是,在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提倡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后,我們教育系統(tǒng)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唯成績論的問題,只追求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長。學生過多的時間被束縛在書本作業(yè)之中,從而對身邊的社會環(huán)境缺乏足夠的了解。長此以往,將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建立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而和社會大課堂相結(jié)合的思政教育,恰好能將我們身邊的正在發(fā)生的鮮活實例帶入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其相關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強調(diào)思政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的結(jié)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觀念與道德意識。學生是非觀念與道德意識能否成功建立起來,是判斷義務教育能否成功的基本標準之一。然而,是非觀念是否正確、道德意識是否穩(wěn)定絕非在課堂上能夠檢驗的。因此,我們必須將思政教育引向社會大課堂,在學生的社會實踐中檢驗思政教育的成果,隨時引導與鞏固。近年來發(fā)生的校園凌霸事件、未成年人違法甚至犯罪事件,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學校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社會大課堂的引入,至少可以提前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并及早引導解決。
最后,強調(diào)思政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的結(jié)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適應能力。馬列哲學一直強調(diào)實用與改變世界,因而具備了突出的實踐性。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的學習與實踐,其實是一個不斷提升自身認知能力與處理事情能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將許多行之有效的哲學思維方式與實踐方法教給學生,有可能達到較好的接受效果。如一分為二全面認識事物、認識現(xiàn)象與本質(zhì)、觀察運動與變化等等。如此,可以激發(fā)思政教育本身應該有的實用性。
思政教育要扎根教學實際,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教學教法。打破校園與社會間的“圍墻”,實現(xiàn)校內(nèi)外教育資源的充分融合,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實踐鍛煉,以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完整的人格[2]。人生只有一次,義務教育階段又是奠基期,思政教育是保證奠基質(zhì)量與方向的壓艙石,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我們放松對思政教育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存在的問題
思政教師處于思政教育的一線,因而對于思政教育的效果負有重要責任。思政教育能否與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能否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與能否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思政教師隊伍直接相關。他們能否積極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法、挖掘教學資源、拓寬教學渠道、推動社會實踐、增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關鍵,但建立一套有效的評價機制則是相關教育理念落實的基礎和保證[3]。目前,關于學校思政教育中對社會實踐的評價機制,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存在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方面評價不夠重視的現(xiàn)象。許多教師在新的思政教育形式下,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學方法,懶于改進與變通。而對相關的實踐任務,往往只是做一些理論上的講述和強調(diào),而非帶領學生真正投入實踐,學生的實踐考核便充滿隨意性。這樣的思政教育無視了課程本身的實踐性質(zhì)與要求,忽視了課程的作用,讓思政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相結(jié)合的優(yōu)勢無從發(fā)揮。這樣的思政課某種程度上說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是無法保證其課程質(zhì)量的,歸根到底損害的是學生本應接受的全面教育,是一種既未履行教學責任又對學生成長不負責的行為。
其次,存在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方面評價不夠全面的情況。許多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實踐缺乏認可與鼓勵,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造成的問題缺乏耐心的指導與解決,或者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過程沒有進行詳實的認定。這樣會造成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對實踐活動心生遲疑與畏懼,甚至在實踐任務中敷衍的行為。這樣不僅無法實現(xiàn)思政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相結(jié)合的初衷,反而使學生有了被動情緒。
再次,存在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方面評價不夠科學的問題。一些教師在課程操作方面制定的社會實踐標準要求過高,使部分學生過多思考如何符合課程要求,而并沒能把精力放在思政課社會實踐的內(nèi)容上,誤解了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的本意。這涉及到思政教育評價的形式主義問題。評價標準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一定要考慮當?shù)氐纳鐣嶋H,要具備一定的操作性,要讓學生享受式的學習,而非枯燥地完成任務。
最后,存在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方面評價嚴重滯后的情形。思政課社會實踐評價一般是在寒暑假學生返校后統(tǒng)一收集。這樣一來,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想法,較難及時掌握和解決。這樣會造成評價結(jié)果的滯后和誤差,評價效果會隨之大打折扣。
三、重建思政課社會實踐評價機制的路徑
為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融入社會大課堂,針對上述問題,需要完善思政課社會實踐評價機制。
首先,針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方面評價不夠重視的現(xiàn)象,必須在學校層面從制度上予以匡正。學校必須建立和完善思政考核體系,明確思政教育理論講授與社會實踐的課時比例,對思政老師在社會實踐方面負有的責任予以明確規(guī)定[4]。加強對思政課程的考核力度,重視新的形式下新的思政教育理念的貫徹,杜絕用老一套教學方式應付與時俱進的思政教育任務現(xiàn)象,嚴肅處理在學生社會實踐評價方面不切實、不落實甚至弄虛作假的行為。
其次,針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方面評價不夠全面的情況,必須細化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基于自身情況展開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要及時解決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要以多種方式核實學生實踐報告的真實性。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好組織者、保護者、監(jiān)督者的責任。
再次,針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方面評價不夠科學的問題,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各地方、各學校要充分聯(lián)系實際制定實踐規(guī)則標準,切忌不顧學生的生理心理階段做不合理的要求,切忌不顧學生的經(jīng)濟能力與認知能力做躍進式的組織,切忌忽視學生存在的性格、性別差異做一刀切的安排。學校與老師要在推動社會實踐之前做切實的調(diào)研,并在實踐過程之中能動性地調(diào)整實踐方式與實踐目標,關注學生在實踐中具體的參與程度,并在此中搜集數(shù)據(jù)、積累經(jīng)驗,為形成固定的、科學的、人性化的實踐標準提供依據(jù)。
最后,針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方面評價嚴重滯后的情形,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與跟蹤方式。要在思政教師、學生、學生家長之間,有關假期的社會實踐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反饋并得到來自教師的解決建議。同時,建立假期中的實踐分享機制,如建QQ群、微信群之類的分享平臺,在固定的時間展開實踐交流,鼓勵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以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推動社會實踐在學生以及學生家長中的接受程度以及受重視程度。綜上,學校應根據(jù)目前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的實際情況,明確評價對象和評價方式,建立一套可持續(xù)、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思政課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更好地達到思政課自主、學習、互動、分享的效果,推進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促進最終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為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總之,“立德樹人,為國之本”。作為思政課教師,我們要引導青少年將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系好[5],講好思政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書育人,將思政課引領融入日常、落在經(jīng)常,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
參考文獻
[1] 周耀瑋.《生活與哲學》第一、二單元專題復習[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12(12):62-73.
[2] 吳又存.思政課為學生成長成才點亮一盞燈[N].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9(04).
[3] 楊志平.探索實踐育人新路徑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4(06):39-41.
[4] 董海浪.合理考核機制下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效果提升[J].學理論, 2016(03):212-213.
[5] 王亞男.新時代中學“思政課”青年教師的成長路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23):32.
[6] 蘇桂娟.在高職院校學生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途徑探索[J].青年與社會,2019(14).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