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 胡安蘭
摘 要:教學技能訓練是新教師入職學習的關鍵內容之一?;凇敖虒W做合一”思想,圍繞“做”這個中心,以“學”為主線、以“教”為重點、以“磨”為載體,新教師進行“五學”“五課”和“五磨”,能有效提高教學技能。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新教師;教學技能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0)04-0038-03
陶行知說:“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盵1]結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筆者認為,新教師要始終圍繞“做”這個中心,做到“教”與“做”結合、“學”與“做”結合,并且要將對“做”的反思貫穿于“教”“學”的過程之中,從而訓練和形成奠基終身的教學技能。
一、以“學”為主線,做中學
陶行知說:“必須一面教,一面學;教到老,學到老。一位進步的教師一定是越教越要學,越學越快樂?!盵2]新教師要把自己當作學生,不僅要向書本學,更要向他人學;圍繞“做”這個中心,在聽課、備課、說課、上課、評課等方面進行教學技能的提升。
(一)學聽課
“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演戲如此,教學也如此。新教師在導師指導下先學聽課:聽課堂結構的安排、教學目標的呈現(xiàn)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聽重點難點的突破和板書及教學媒體運用;聽課堂氣氛的創(chuàng)設;聽富有情味的教學肢體語言等教學細節(jié);聽課堂小結;聽課后反思,思考上課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以及和自己的備課思路進行對比分析,品悟導師、名師的教法與技巧。
(二)學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新教師要在聽課基礎上學習獨立備課,學會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練習、備作業(yè),備自己的設想,備教學目標的確定、方法選擇、環(huán)節(jié)設計和達成度,知道每個環(huán)節(jié)要達到什么目標,每個目標把握到什么程度,做到有的放矢,由易到難,適量、適度。獨立備課之后,新教師要及時向導師請教,向同行請教,聽取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再進行修改完善,從而備好每一節(jié)課及每個細節(jié)。
(三)學說課
說課是介于備課與上課之間的教學實踐,新教師上課前學會說課能有效促進成長。具體而言,一是看導師說課,并在導師指導下學會寫說課稿,學會怎么說、說什么;二是自己學著說,在導師指導下利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采用不同方法模擬說;三是與同事之間互相說,反復說,重點學習對“教什么”“怎樣教”和“為什么這樣教”進行闡述,提升把握教材、恰當處理教材和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新教師學說課還可以在網絡上搜集與所說課內容相關的文本和視頻,學習他人是如何寫說課稿、如何進行現(xiàn)場說課的。
(四)學上課
一是“仿課”。新教師首先要跟導師學,觀摩導師上課,學會思考,學會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在參加校內外學科教研活動時,新教師也要仔細研磨每一節(jié)名師示范課、學科組優(yōu)秀教師公開課等,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去準備這個活動,再模仿做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流程,上同一節(jié)課,并進行比較,找出不足。二是“亮課”。新教師入職后要積極參與匯報課、展示課、優(yōu)質課亮課活動,亮出自己的基本素養(yǎng)、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教學效果。課后要進行反思,接受導師和同行點評,提升教學技能。
(五)學評課
一是學同行評。同一節(jié)課,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評法;同一個教師,對不同的課也有不同的評法。新教師要多聆聽導師、名師的評課,從中學習方法和技巧:學習評課人評價語言,以及對授課者教學思想、教材處理、教法運用、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從中汲取更多的教學經驗。二是試自主評。新教師在學習導師、名師、同行等評課的同時,更需要自己“做”出來,即嘗試進行評課。新教師可以評自己的課、導師的課,以及同行的課;也可以觀看學科教學視頻后,先試著評課,再看名師的點評,在對比中取得進步。
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無動力”的活動,而是一種發(fā)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新教師不僅要自主學、還要在導師引導下學、向同行學、向名師學,把學當作自己的職業(yè)追求,主動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學,學到“真經”。
二、以“教”為重點,做中教
顧泠沅指出,教師專業(yè)成長要“聽中學,做中學,聽懂之后做出來,做好的事情說出來”。唯有“聽懂了之后做出來”,新教師學習才能從掌握知識到學會運用知識。新教師落實“教學做合一”,不僅要做中學,更要做中教,也就是圍繞“做”這個中心,以“教”為重點,將“五學”與“五課”緊密結合,開展多形式上課,提升課堂教學實踐技能。
(一)上好一課
通常而言,學校會組織新教師在入職的前三年每年上不同類型課,第一年每人一節(jié)入門課,了解新教師的基本素質和對課堂教學基本要求的掌握情況。第二年是每人一節(jié)展示課,檢驗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第三年組織新教師優(yōu)質課比賽,為新教師搭建展示平臺,體驗成功。對此,新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一節(jié)課,做到課前與導師一起備課,一起研課;課后認真聽取并吸收同行教師的點評和建議,并借助導師的力量幫助自己進行分析、診斷、改進、提高,使自己在課堂教學的設計、實施和學法指導上逐漸成熟。
(二)同課異構
同課異構是指新教師與同學科其他教師同備一課,根據學生學情及自己獨特的知識背景與情感體驗,提出各自的構想,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再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在不同班級上同一節(jié)課。因此,新教師在做課前,應先在教研組內公開自己的教學設計,聽取組內教師建議,然后應和其他做課教師輪流做主講人進行說課,說教材、說設計、說反思等,進行交流,聽取評課意見。
(三)異課同構
異課同構一是指新教師與同學科教師采取同一種構想,用導、學、議、講、練等相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不同的教學任務;二是指新教師與不同學科教師選擇有一定聯(lián)系、具有可比性的不同教學內容確定相同的教學目標,采用相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完成課堂教學,積累教學經驗,檢驗教學方法。
(四)一課多上
一課多上指新教師在一段時間內在不同班級上同一堂課,按照“一課多上、多評、多反思、多層次”的思路,通過多次嘗試與探索,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吸納導師和同行的點評;通過課后自述、同行評析、導師診斷,促進多次反思;通過不斷反思,促使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度理解,達到超越課堂、教材的理想境界,展現(xiàn)具有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采。
(五)同上一課
新教師要與同學科多位新教師同上一節(jié)課。新教師要在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具有自己思維個性的教學路徑,提出與他人不同的方案,在備課、上課、反思、研討、重新備課、再上課、再反思、再研討中,形成符合學生需要的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有效的教學一定是有效的學習,教為了學,學習是教學的出發(fā)點、歸宿和核心。[3]新教師只有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在自己做、與同行同做、反復做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改進,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以“磨”為載體,做中思
新教師的做中學、做中教,需要將反思貫穿其中,融為一體,具體來說,要以“做中思”為習慣,以課例研磨為載體,在“五磨”活動中習得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新技術,在教、學、思融合中促進自己教學技能的提升。
(一)磨教材,磨出深度
教材是指導教學的依據。新教師要圍繞課程標準,從透視課堂,反觀問題,改進策略切入,對教材整體的結構進行反復研磨,從而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將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在每一節(jié)課前,新教師不僅要分析教學內容,而且還要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點、能力點,思考其教學用途,構思包括導入、過程、拓展、板書等各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磨教法,磨出技巧
“有學有教”,即會者教人學,能者教人做。[4]新教師磨課一要磨明白教學目標和教學預設,通過課前不斷地試教、修改、再試教、再修改,對課堂結構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課堂練習設計、教學語言應用、師生互動方式與技巧等進行反復研磨,審視自己課堂教學中的缺漏與不足。二要磨清楚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及時根據學生學習反饋和效果調整教學方式,從課堂實踐中歷練教學智慧和應變能力。
(三)磨學法,磨出細節(jié)
“為教而學”,即先明所教對象為什么而學、要學什么、怎么學。[5]“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怎樣學便怎樣教”,因此,新教師的教學研磨除了磨教材、磨教法之外,磨學法更為重要。新教師要關注課堂,關注學生動向,抓住學生心理和個性需求,從學生本身的知
識結構和情感出發(fā),進行學生學習方法的設計和學法指導的預設,在做中研究如何做到學主教從、多學少教、順學而教。
(四)磨媒體,磨出實效
新教師的教學研磨必須將物質條件納入其中,必須要具備教學媒體的選擇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使用能力。因此,新教師要從備課開始,研究自己教學方案中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使用什么媒體(選擇)、為什么使用這個媒體(意圖)、如何使用這個媒體等(方法),從而提升媒體的應用效果。
(五)磨得失,磨出心得
實踐性知識獲得具有獨特性和個體性,教師只有通過對教學實踐經驗進行自我反思才能掌握。新教師磨課既要課前磨,更要課后磨,圍繞“目標達成、面向全體、精講多練、師生互動、媒體使用”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反思自己對教材的把握、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重難點的突破、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對拓展內容的理解程度、師生互動的融洽度以及自己的教學狀態(tài)和教學語言、作業(yè)布置和媒體使用效果等,及時分析教學得失,探尋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積累經驗,更有效地駕馭課堂。
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盵6]新教師只學習不會運用是不行的,要做到“知行合一”,以“做”為中心,下功夫去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課堂,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悟”,用自己學到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反思,使理論和實際真正地結合起來,逐步成長起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成為學校發(fā)展的中流砥柱。
(沈偉,安徽省南陵縣家發(fā)中學,安徽 蕪湖241300;胡安蘭,安徽省南陵縣弋江鎮(zhèn)奚灘完小,安徽 蕪湖241300)
參考文獻:
[1][2][4][5][6] 胡曉風,金成林,張行可,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2-44.
[3] 余文森.先學后教:中國本土的教育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5(2):17-25.
(實習編輯:劉 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