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紅 覃毅 張媛媛 韋麗華
【摘要】目的:探討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背景下護理人員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方法:于2020年1月30日至2020年2月10日,選取我校附屬醫(yī)院參與COVID-19疫情控制的136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問卷進行調(diào)查,分析COVID-19背景下護理人員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關系。結果:本組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社會支持總分與常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度高分組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與積極應對得分明顯高于低分組護理人員,消極應對得分低于低分組護理人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與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積極應對呈正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P<0.05。結論:COVID-19背景下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水平有待提高,其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度、積極應對均呈正相關。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護理人員;心理韌性;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239-01
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fā),對我國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護理人員作為醫(yī)療系統(tǒng)中的重要群體,護理人員長期處于高工作強度和人員短缺的狀況[1]。在COVID-19背景下抗疫護理人員在這一群體中更為突出,常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從而導致多種職業(yè)心理問題,如職業(yè)倦怠、抑郁、工作不滿等,將會影響工作效率[2-3]。因此,為COVID-19背景下抗疫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4]。筆者作為大學的護理教學人員,常與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合作,現(xiàn)選取我校附屬醫(yī)院參與COVID-19疫情控制的136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護理人員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為全面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jù),以下為本文結果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我校附屬醫(yī)院參與COVID-19疫情控制的136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同意參加本次問卷調(diào)查,護士年齡最大55歲,最小25歲,平均(29.12±2.38)歲;學歷:???4例(大專42例,中專2例),本科及以上92例(本科88例,碩士4例);職稱:護士19例,護師65例,主管護師33例,副主任護師9例,主任護師1例;在抗擊疫情一線工作時間(自1月12日被WHO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以來)1~2周25例,2周以上111例。
1.2 方法
(1)調(diào)查工具:①心理韌性:采用心理韌性量表(CD-RISC)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由于肖楠等翻譯編著[5],內(nèi)容包括3個方面的問題,即堅韌性、力量性和樂觀性,共 25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4級評分制,0分表示完全不符合,4分表示完全符合,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韌性越優(yōu)秀。問卷各條目評定者信度值為0.81~0.93,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較敏感地反映護理人員心理韌性。②應對方式:采用由汪向東等編著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進行評估[6],內(nèi)容兩個維度構成,即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3級評分制,0分表示不采用,3分表示經(jīng)常采用,總分為60分,得分越高表示該維度應對方式使用越多,問卷各條目評定者信度值為0.83~0.92,其中積極應對信度為0.89,消極應對量表信度為 0.7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較敏感地反映護理人員應對方式。③社會支持:采用社會支持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對患者的社會支持度進行評價[7],共10個條目,分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利用度等3個維度,條目總和計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越高;
(2)調(diào)查方法:通過護理領隊把問卷放護理人員群里,讓符合條件的護理人員自主填寫,提交后,電腦收集,自定義匯總分析。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136份,收回問卷136分,有效回收率為10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全文數(shù)據(jù)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使用X2檢驗,采用Pearson法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值是否<0.05為判斷標準,若P<0.05表示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本組護士心理韌性、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度得分情況
本組護理人員心理韌性、積極應對總分、社會支持總分與常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2.2 不同水平社會支持度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得分對比
將護理人員的社會支持度得分按照27%的原則來劃分,分為高分組53人,中等組50人,低分組33人。對比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度高分組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與積極應對得分明顯高于低分組護士,消極應對得分低于低分組護理人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與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積極應對呈正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P<0.05,具體見表3。
3 討論
自武漢疫情發(fā)生以來,數(shù)千位護理人員持續(xù)堅守在高強度的抗擊疫情第一線,由于每天要面臨多種應激源,如:時刻面臨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醫(yī)療物資短缺的焦慮等等,常導致整晚失眠、焦慮,甚至開始懷疑自身工作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損害和工作績效下降,影響醫(yī)療安全和服務質(zhì)量[7]。因此,為COVID-19背景下護理人員做好心理健康保障成為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首先需要了解護理人員的心理狀況才能對癥下藥。
本研究選取136名參與抗疫的護理人員進行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本組護士的心理韌性、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社會支持總分與常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本組護理人員的積極應對與社會支持度雖然高于常模,但心理韌性水平有待提高,考慮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COVID-19背景下,護理人員每天不僅要進行著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大、時間長,同時長期處于與外界隔離的環(huán)境,長時間不能回家[8];面對病人的死亡以及他們痛苦、恐慌、不安等負面情緒等等,傳染工作風險很高,身心都承受著不容忽視的壓力,往往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這可能會導致心理韌性降低。但我們的另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度高分組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與積極應對得分明顯高于低分組護士,消極應對得分低于低分組護理人員;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與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積極應對呈正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表明社會支持程度越高,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越強,越樂意主動采用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也提示臨床管理階層可從這一角度著手干預。除此之外,也存在一些外界因素影響評分高低,護理人員不同人口特征學也是影響其心理狀況的重要因素,常見項目有:①工作年限:由于新上崗人員社會、工作經(jīng)驗較少,職業(yè)技能熟練程度不夠,工作中自我防護意識不足,其心理調(diào)節(jié)方面經(jīng)驗更弱,在參與防疫控制中容易采取負面的應對措施,故對于工作年限較短的人員的職業(yè)技能的培訓考核以及心理疏導應加強。②職稱:主要由于抗疫工作量大,而低年資護理人員三班輪轉頻繁,體力消耗較大,對工作缺乏信心和安全感;低年資護理人員缺乏臨床經(jīng)驗,搶救處理危重病人時常出現(xiàn)緊張、驚恐、慌亂,容易產(chǎn)生不良心理;而高職稱的護理人員工作時間較長,經(jīng)歷的醫(yī)療糾紛、差錯、事故較多,做事需要方方面面考慮、反復檢查、難以做出決定。
綜上所述,COVID-19背景下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水平有待提高,其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度、積極應對均呈正相關,實驗結果認為,對于臨床抗疫護理人員,應重視其精神狀態(tài),采取相應對策提高其社會支持度,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余標君,王曉霞,楊士來等.外科護士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23):1774-1777.
[2] 張倩倩,張奕琳,徐颯等.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4):1036-1039.
[3] 許珂,任輝.臨床護理人員心理彈性特點及其與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關系[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7,39(9):935-940.
[4] 許珂,左鳳利,張俐等.援利醫(yī)療隊護理人員執(zhí)行任務前心理彈性特點及其與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關系[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5,37(21):2165-2168.
[5] 于肖楠,張建新.Connor-Davidson 韌性量表( CD-RISC)在中國大陸的應用[C].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集,2005.
[6]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增刊):109-238.
[7] 張玉新,黃少娥,胡琴琴等.行宮腔內(nèi)人工授精助孕患者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chǎn)科,2018,10(10):88-91.
[8] 項紫霓,解金娜,衡中玉等.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醫(yī)務人員職業(yè)倦怠及心理健康影響分析[J].中國職業(yè)醫(yī)學,2017,44(5):6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