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翠
摘要:小學語文是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通過這門學科的學習,能夠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并有效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本文立足于“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想,致力于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文化建構,以此打造優(yōu)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文化。
關鍵詞:以學為主;小學語文;課堂文化;建構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為了更好教授小學生,需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基礎出發(fā),在課堂實踐中踐行“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這樣教師才能充分揮學生的主動精神,讓他們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很多教師比較重視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果忽視了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在實踐中沒有按照小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導致一些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因此,現(xiàn)階段教師需要逐漸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以學為主”方面,積極打造小學語文課堂文化。
一、借助于多媒體,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踐行“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采用這種適合小學生各方面特點的教學方式,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有針對性開展適合小學生的教學計劃。小學語文的知識性比較強,而小學生主要依賴感性思維進行學習,教師如果采用抽象的知識傳授,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習積極性不夠。為改變這種被動的情況,教師就需要充分應用多媒體,給小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感官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主動思考。這樣小學生才能在單位時間內,學習到更為豐富的語文知識,并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例如:小學生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學習要求,引導小學生根據(jù)學習要求充分閱讀課文,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邊讀邊畫出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句子并做出標注。為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小學生展示富有特色的桂林山水畫面,讓學生通過感官,深刻感觸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在他們眼中,桂林的山水美得就像一幅水墨畫,并隨著江上的小船產生美的游離。桂林山水的動態(tài)美令學生似隨作者信舟漓江,其節(jié)奏美似一部優(yōu)美的交響曲,令人心曠神怡。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在此基礎上浮想聯(lián)翩,通過文章中的各種寫作手法、修辭手法來進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課文第二小節(jié)寫漓江的水既靜又清又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可見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無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調,令人聯(lián)想到這是夏夜從母親口中送出的一支搖籃曲等,學生的想象能力由此得到提升。小學生在學習好這篇文章之后,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給小學生放映桂林山水的宣傳片,通過宣傳片中所拍攝的景象來感染小學生,讓他們身臨其境、陶醉其中。還可以讓同學們做小導游,寫出導游詞,向同學們介紹桂林山水的景致之美,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二、開展合作學習,構建“以學為主”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喜歡群眾性游戲,喜歡和別人合作,從中享受游戲的樂趣。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教師也可以發(fā)揮小組學習的作用,讓小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來完成學習任務,加深對文本的認知,積極落實“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為此,教師需要給小學生提供創(chuàng)作合作交流的條件,多給小學生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對某些語文問題形成交流的基點,產生思維的碰撞,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共享彼此的思想見解,學習對方思考問題的方式,從中感受語文學習的獨特魅力。
例如: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教師讓小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方式進行閱讀以此發(fā)揮的個性,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據(jù)此提出問題:“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故事?”教師提醒學生概括文章時需要注意的事項,要立足于哪些因素,語言要簡練。學生先自主概括,教師不著急提問,而是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讓他們的概括變得更加符合標準,并從中借鑒學習其他同學的經驗。對于課文中一些難以理解的重點句子,可以做好旁注,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可以由小組成員幫助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由教師解決。通過合作學習,不僅發(fā)揮出了“以學為主”的積極作用,而且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了語文知識,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小學生的人性之美得到升華。
三、積極開展語文活動,構建“為學為主”的評價模式
小學生天性愛動,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相關的語文活動,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對他們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而且語文本身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實操性比較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開展分角色朗讀。為了提高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制作頭飾,讓學生們戴在頭上,并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角色特點,做出相應的動作和表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階段小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要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積極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踐行“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打造優(yōu)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文化,引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于四海.基于信息技術的以學為主教學設計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年09期.
[2]方春林.以學為主 讀悟為本 教學相長——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的構建與應用[J].名師在線.2017(22):67-68.
[3]徐冬梅.以學為主,先學后教——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模式新探[J].知識窗(教師版).2010年04期.
[4]范萬娜.談語文教師在“以學為主”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