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躍 張麗萍
摘要:研學旅行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研學課程是研學旅行開展的基礎和依據(jù)。研學課程開發(fā)應由學校牽頭組織,研學服務機構、研學基地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共同參與,應立足教育性、突出實踐性、注重融合性、確保安全性、強調保障性,依托地域特色構建整體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設計以提升學生素養(yǎng)為核心的課程內容,科學合理安排研學線路,緊緊圍繞課程目標安排活動項目,保障研學活動安全實施。
關鍵詞:研學旅行;研學課程;課程開發(fā)
2016年11月,教育部聯(lián)合11部委印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正式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以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逐步成為教育界的熱點。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的一門綜合實踐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旅行中的實踐和體驗來實現(xiàn)課堂空間的拓展和課本內容的活化。研學課程開發(fā)是研學旅行開展的基礎和依據(jù),是研學活動組織的指南,而目前我國研學旅行缺乏整體課程體系設計,課程開發(fā)主體缺乏合力。為保障中小學研學旅行的高質量開展,需加強研學課程開發(fā)主體分工合作,把握研學課程設計的原則,明確研學課程目標,開發(fā)規(guī)范、有效的研學課程。
一、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的主體
研學旅行被稱為“行走的課堂”,讓學生寓教于樂,行有所獲,學有所成。課程開發(fā)與設計是核心,也是實施研學旅行活動的前提。要開展高質量的研學旅行活動必須重視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fā)與設計。目前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與設計主體有三種類型:研學基(營)地、研學服務機構、研學學校。
(一)研學基(營)地
研學基(營)地是研學旅行目的地基石,依托自身資源開發(fā)設計出基(營)地研學課程是立足之本,其最大優(yōu)勢是對自身研學資源特色和自身條件清楚,設計出的研學產品會充分利用自身基(營)地條件,盡量做到特色鮮明,但往往與學校對接不夠,研學課程與學校需求存在出入。
(二)研學服務機構
研學服務機構主要是旅行社,在學校與研學目的地之間起組織和媒介作用,其研學課程設計主要以研學旅行線路形式呈現(xiàn)。研學服務機構對研學旅行線路設計編排專業(yè)性強,但對研學課程的教育環(huán)節(jié)設計不熟悉,造成目前較多的“游而不學”、研學效果不佳的現(xiàn)象。
(三)研學學校
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程的重要內容,研學學校是組織實施方,應是研學課程設計的主體。學校對研學課程的教育性功能設計更得心應手,對學生特點和需求也更了解,但對研學資源往往了解有限,缺乏線路設計經驗,容易造成研學線路設計落地難,甚至存在實施風險大等問題。
研學基地、研學服務機構和研學學校在研學旅行開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有著不同的視角和特色。因此,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最佳選擇是由學校牽頭組織,研學服務機構(旅行社)、研學基(營)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相關專家等多方人員參與,各取所長,共同制定。
二、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的原則
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應立足教育本質,突出活動的實踐性,注重系統(tǒng)整合及跨界融合,保障實施過程的安全。
(一)立足教育性
目前社會上普遍對研學旅行“游而不學”或“游多學少”的現(xiàn)象頗為詬病,說明大家對研學旅行的教育性有著較為一致的認知期待。教育部將研學旅行列入中小學教學計劃即決定了其教育屬性。因此,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必須把教育性原則放在首位,充分考慮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活動環(huán)節(jié)選擇的教育性,課程內容安排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實現(xiàn)“行有所研”“研有所獲”。
(二)突出實踐性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研學是目的,旅行是手段,讓學生在旅行中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從而實現(xiàn)研學旅行實踐育人的目的。
首先,研學活動空間要體現(xiàn)實踐性。通過自然環(huán)境、社會生活、工業(yè)生產等因素營造的空間情景,因地制宜,為學生打造一幕幕真實的體驗場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認知和探究,從而親近自然、了解社會、認知自我。
其次,研學活動內容要突出實踐性。根據(jù)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自然、歷史、科技、人文等各類體驗活動,讓學生身體力行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去感受、感悟和探究。
(三)注重融合性
研學旅行課程的綜合性決定了該課程目標制定、資源開發(fā)與選擇、研學內容和活動環(huán)節(jié)設置需注重融合性。
一是系統(tǒng)整合教育目標。針對不同學段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fā)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系統(tǒng)整合研學目標,以真正實現(xiàn)研學旅行實踐育人的目的。
二是跨界整合教育資源。在研學課程設計時,充分調動學校周邊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不僅要注重校內和校外資源的整合、多學科和跨學科的融合、學科課程和實踐活動的結合,還要注重課程內容選擇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充分發(fā)揮研學旅行課程綜合實踐的功能。
(四)確保安全性
安全性是研學旅行課程開展的重要考慮因素。研學旅行的校外活動范圍廣,開放性強,加之中小學生安全意識薄弱,集體出行管理難度大,注定其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這讓研學旅行課程開展難免存在安全隱患,如走散、溺水、摔傷、擁擠、踩踏等安全事故。因此,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安全因素,選擇安全的目的地,設計安全性高的研學活動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及必要的應急預案,確保研學旅行全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安全性。
(五)強調保障性
研學旅行課程開展涉及旅途中的吃住行等基本接待服務,同時與研學導師服務水平、基(營)地服務條件也密切相關,任何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到研學旅行的實施效果。因此,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時,需實地調研研學線路中接待條件是否成熟、能否滿足基本接待要求、每項課程項目實施是否能夠提供硬件和師資的基本保障,確保研學旅行各項服務符合國家規(guī)范要求的標準。
三、研學旅行課程目標的確定
研學旅行課程目標對課程設計和實施具有導引性意義,課程設計內容和具體實施都要以目標達成性作為考量標準。研學旅行課程從宏觀到具體,根據(jù)不同層次可分為三層研學課程目標。
(一)課程體系目標
課程體系目標即研學旅行總體目標,是所有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基本依據(jù),它不是通過一兩次研學就能達到的目標,而是需要通過整個課程體系的實施來逐漸實現(xiàn)。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體系目標應依據(jù)國家研學旅行工作總目標來確定,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讓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主題課程目標
為達成課程體系總目標要求,需要設計一系列主題課程,每項主題課程目標應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從課程類別來看,可以設計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實踐探究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等多種主題課程,每一種主題課程都應有課程目標。知識科普型主題課程的目標是激發(fā)科技意識,拓寬科技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自然觀賞型主題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大自然,更好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實踐探究型主題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增強環(huán)境適應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勵志拓展型主題課程的目標是引導學生確立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提高自主發(fā)展能力;文化康樂型主題課程的目標是開拓眼界,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三)課程項目目標
課程項目目標是支撐主題課程目標的達成,課程項目需始終圍繞主題課程來設計開展。如徒步、挑戰(zhàn)、露營、拓展、生存與自救訓練等健身項目以培養(yǎng)學生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為主要目標;綜合實踐、生活體驗訓練、內務整理、手工制作等健手項目以培養(yǎng)學生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為主要目標;參觀、游覽、講座、誦讀、閱讀等健腦項目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為主要目標;思想品德養(yǎng)成教育活動以及團隊游戲、情感互動、才藝展示等健心項目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能力和踐行能力為主要目標。
四、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的要點
在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要想發(fā)揮研學課程的真正價值,需要明確以下六個要點。
(一)課程整體設計以國家政策為依據(jù)
教育部在2016、2017年分別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開展提出了規(guī)范要求和指導意見。為規(guī)范研學旅行的有序開展,原國家旅游局也在2017年頒布實施了《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對研學旅行相關課程作了規(guī)范要求。如明確了研學旅行的工作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組織保障,規(guī)范了研學旅行服務的基本要求、服務項目及安全管理等。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開發(fā)應遵循國家相關政策文件規(guī)定,保證研學旅行課程的合法、合規(guī)設計以及研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課程體系構建以學生學段為基礎
根據(jù)國家政策指導要求,結合學校實際,依托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層級遞進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一般來講,小學一~三年級的研學旅行,宜構建以知識科普型和文化歷史型資源為主,并體現(xiàn)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研學為主的課程體系;小學四~六年級的研學旅行,宜構建以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和勵志拓展型資源為主,并體現(xiàn)縣情市情研學為主的課程體系;初中年級的研學旅行,宜構建以知識科普型、體驗考察型和勵志拓展型資源為主,并體現(xiàn)縣情市情省情研學為主的課程體系;高中年級的研學旅行,宜構建以體驗考察型和勵志拓展型資源為主,并體現(xiàn)省情國情研學為主的課程體系。
(三)課程內容設計以提升素養(yǎng)為核心
研學課程是中小學生的綜合實踐課程,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課程的設置,都要以提升學生素養(yǎng)為核心,要緊緊圍繞“德、智、體、美、勞、情”這六大核心要素展開?!暗隆贝碇返?,在研學課程中加入紅色教育和當代模范教育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更深刻的領悟;“智”代表智慧,在研學中設計相關活動,培育學生明辨是非的決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體”代表體育,研學課程作為有戶外性質的教學活動,課程中要根據(jù)參與群體的身體狀況,安排體力活動;“美”代表審美,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會見識到世間百態(tài),在課程中需要積極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美并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勞”是指勞動,研學課程要加入實地調研、實際體驗等活動,并積極開展拓展訓練;“情”即情商教育,研學課程是異地情境下的團隊活動,學生在團隊中需要學會認識并管理自身情緒,通過認識他人的情緒去調節(jié)人際關系。
(四)研學線路安排以科學合理為原則
研學線路是研學課程實施的具體體現(xiàn),是根據(jù)研學課程主題將分析取舍之后的課程項目編排成一條完整的活動開展線路。線路安排內容需充分考慮各研學目的地之間銜接,課程項目取舍、交通狀況、吃住條件選擇等線路系統(tǒng)因素,充分考慮行程安排的科學性和舒適性。
一是活動點布局合理,避免重復。各活動點之間的間距要適當,旅途總時間不超過全部研學時間的1/3,每個目的地的距離不超過2小時車程為宜。
二是活動點選擇適量。既不可出現(xiàn)因活動項目過少而導致學生無所事事,也要避免因安排活動項目過多而導致學生“游而不學”、過度緊張和疲勞。
三是項目合理搭配。注意嚴肅型項目與輕松型項目分時段交叉結合,一條研學線路中各個研學項目的開展順序可以按吸引力從小到大排列,讓學生興趣遞增,高潮迭起。
四是活動內容要豐富。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和多角度來了解、觀察和體驗研學目的地的社會文化生活,滿足學生的求知、求新、求樂的欲望,避免單調乏味的研學生活,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五)活動項目安排以課程目標為導向
活動項目設計是課程目標達成的核心,也是課程主題特色的具體體現(xiàn)。具體活動項目設計需注意多學科知識融合、主題內容體驗和探究的深入性、研學導師的引導和啟發(fā)等。同時注意前置課程導入、行中項目實施、行后項目評價的分階段開展設置,要靈活運用方式方法,合理分配項目時間等。項目活動開展實施結束后,需設計成果分享及展示等總結環(huán)節(jié),加強相互交流和學習,加深對本項目活動的印象,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思想碰撞,引發(fā)深入思考,有利于促進更深層次研學目標的達成。
(六)活動內容組織以安全實施為前提
研學課程由于離開了慣常的學習環(huán)境,加上課程中引入了戶外實踐項目,其項目風險高于一般的課堂教學,因此安全保障應貫穿整個研學活動過程。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時應建立嚴格的安全保障機制,制定研學安全預案,如活動開展前選擇安全的服務車輛、行進路線和活動地點,活動開展中加強管理、及時報告等。研學活動組織嚴格遵守安全教育規(guī)定,確保研學活動開展的安全。
總之,研學課程是研學旅行中的核心部分,課程設計應主題鮮明、目標明確,突出體驗,強調互動,符合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旅行中的實踐和體驗實現(xiàn)課堂空間的拓展和課本內容的活化。
參考文獻:
[1]沈曉芳,陳柏華.校本視角下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0(3).
[2]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