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翠珍
(廣東省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沙中學 廣東·廣州 511455)
滬教版牛津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5 Action教學設計簡介:
(1)單元概要:
教材分析Reading 閱讀一個有關電視答題秀錄制現(xiàn)場的故事Listening 聽一段介紹電視臺平面布局的對話Grammar though/although引導的讓步狀語從句Speaking 表達贊揚與鼓勵的常用語問卷調查的設計、數(shù)據(jù)回收及表達Writing 電視節(jié)目主持稿的撰寫,掌握應用文的寫作方法More practice 閱讀兩位學生游覽影視城后接受采訪的對話內容
(2)單元目標。
①通過閱讀錄制電視節(jié)目的文章,對電視節(jié)目的錄制產(chǎn)生興趣。
②通過課文復述及課本劇的表演,進一步體驗節(jié)目錄制的分工、環(huán)節(jié)及樂趣。
③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式的聽說體驗,掌握采訪、報道的基本方法,并對采訪對象——校園社團有進一步的了解。
④通過寫作準確運用目標語言撰寫主持稿,并通過互評自評完善主持稿。
⑤根據(jù)節(jié)目錄制流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嘗試錄制一期關于學校社團的電視節(jié)目并投放在校園電視臺。
(3)材料整合與課時分配。
本單元教學所需課時為8個課時:第1、2課時:Reading閱讀課;第 3、4 課時:Listening and speaking聽說課;第 5、6 課時:Grammar and writing語法寫作課;第 7、8課時:Project拓展課。
教材整合Reading 閱讀一個有關電視答題秀錄制現(xiàn)場的故事 重點使用Listening 聽一段介紹電視臺平面布局的對話刪除原聽力材料,改為自制一段新聞播報視頻,增加學生討論:優(yōu)秀記者的素養(yǎng);增加課堂活動:社團開放日,通過合作與評價選出“優(yōu)秀記者團”Speaking 表達贊揚與鼓勵的常用語問卷調查的設計、數(shù)據(jù)回收及表達Grammar though/although引導的讓步狀語從句 語法不單獨成課型,與寫作課相結合Writing 電視節(jié)目主持稿的撰寫,掌握應用文的寫作方法More practice 閱讀兩位學生游覽影視城后接受采訪的對話內容 課外閱讀;*Project 現(xiàn)場錄制校園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 增加Project拓展展示課
(4)分課時教學設計。
本單元的最終目標是為校園電視錄制脫口秀(Filming a talk show for school TV)完成這個活動的過程涵蓋了本單元的所有知識、技能目標,學生通過課本劇的模仿體驗、主持稿的撰寫、討論記者工作所具備的素養(yǎng)、民意調查問卷的制作及歸納表格制作等,初步了解電視節(jié)目的錄制過程,激發(fā)了錄制近期發(fā)生在校園里的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的興趣,并能夠完成校園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的錄制。
圖3:本課學習活動與評價
本人執(zhí)教的本單元第三課時。本課時模擬真實情景下的學生采訪、記錄及匯報等活動,突出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分為初始理解活動和探究理解活動。初始理解活動強調學生對話題的認知理解,探究理解活動則強調學生團體協(xié)作、完成任務。
通過本節(jié)課的設計與執(zhí)教,本人對初中英語“深度學習”教學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1)單元學習目標先行的“逆向設計法”。深度學習單元教學設計需要通力合作,尤其忌諱“單打獨斗”。在我們設計的單元課例里,九年級備課組、甚至英語科組其他成員群策群力,通過討論、分工、整合形成的單元設計里使用了“逆向設計法”,這個逆向設計法在“深度學習”北京第一次研討會現(xiàn)場由我校英語教師提出,并且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科學有效的證實。“逆向設計法”注重先確定終極任務目標,然后溯本求源,從后面的任務目標推出前面應先達成的目標,并設計一些任務活動橫向地充實各層目標。它能夠很好地將教與學集中于話題主線與實踐任務,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也有著很清晰的方向感。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是邏輯的起點,也是終點,無論何種教學設計方法,還是教師的備課、學生的任務實踐,始終不變的是單元學習目標的指引。
(2)強調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吧疃葘W習”的方式強調將整個資源進行整體構建,最為顯性的表現(xiàn)就是單元整體教學,單元內的閱讀課、聽說課、語法課、寫作課、拓展課等內容都是在一條清晰的主線下形成一個整體的學習資源。有個這樣的定位,英語教學不再是各個擊破,而是橫縱聯(lián)系的整體推進。教學設計符合思維邏輯,課堂是整體的、結構化的教學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與下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有關聯(lián)的,體現(xiàn)的是整合性、有關聯(lián)的內容。例如本課例Unit 5 Action的單元整體設計,就是以學生合作完成一個校園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為主線下的整體設計。
(3)強調教學材料的整合。深度學習再次詮釋了“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備課的教師需要整合教材及課內外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shù)靥砑踊騽h減,并可結合其他單元內容、甚至其他教材版本的相關內容,目的只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學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此單元的學習內容。例如,前面提到的聽力材料的舍棄就是以求各課時間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加緊密聯(lián)系,為終極目標而服務。而課時目標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聽力技能”,我們將這一技能操練放進第3課時聽說課的探究活動1里面。在此活動里,學生需要采訪學校各社團代表、記錄對話關鍵信息點,所以能很好地對這一聽力技能進行實地操練。
(4)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吧疃葘W習”突出了學生在整個學習中有著完成實踐任務的內部驅動性,學習既有過程的逐層推進,又包括最后的成果展示等環(huán)節(jié)。此時的學習就形成了英語實踐圈,而牽動學生的力量就是這種實踐任務。例如本單元的整體設計就是由數(shù)個具體的任務活動組成,包括閱讀課上的“課本劇表演”、聽說課上的“校園社團開放日活動”、寫作課上的“模仿主持人活動”等等,均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團體協(xié)作能力,學生非常樂意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些活動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習熱情高漲。有了前面6個課時的學習和鋪墊,學生對于完成現(xiàn)場錄制一期校園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這個終極實踐任務充滿激情,并且熟悉流程、表達流利,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現(xiàn)場操作,從整體上反映了學生對于這一單元的話題和知識掌握良好。
(5)提倡持續(xù)性、多樣性的評價與反思。持續(xù)性評價指各項評價指標都要貫穿在學生學習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并不斷利用評價來實現(xiàn)教與學的診斷與改進。
過程性評價形式應多樣化。教師可使用學習日結單、周結單、月結單、數(shù)據(jù)收集分析單、資料整合導學單、生活體驗流程單、活動任務報告單、分享體驗感悟單等多種評價形式,以促進學生不斷反思學習過程,并及時調整與改進各自的學習策略,保證學習效度。教師和學生均根據(jù)各種評價的結果及時地調整教與學的策略與進度。
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評價,教會學生去評價,把評價變成一種學習。在評價過程中,無論是確定評價標準、共同參與評價,還是最后依據(jù)評價反思改進,教師與學生都參與其中。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與自我改進,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與自我激勵的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
總之,“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是在現(xiàn)今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下適用于教師和學生的新型教學方式,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獲得發(fā)展的過程,最終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