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
[摘 ? 要]深度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文章提出在初中地理課堂中開展深度學習的基本步驟,并提出合理化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地理;教學;海陸分布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8-0091-02
自《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以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成為當前學科教學的追求。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發(fā)展的基本途徑,是我國課程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
所謂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地理課程目標之一是“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積累豐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jù)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歸納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規(guī)律”,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體驗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梢哉f,地理課程標準的有關表述與深度學習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應用“深度學習”理念指導教學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在地理課堂開展深度學習的基本步驟
(一)學案預習——準備學習
良好的預習應是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的。教師指導預習的方式是設計學案。學案是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具有“導讀”“導思”的作用,為學生的自學提供指導。因此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首先要做好學案的設計、使用。以商務星球版七年級上冊“海陸分布”的教學為例,學案設計如下:
導讀:1.宇航員說地球是個“水球,你同意嗎?
2.七大洲是指____________。
3.四大洋是指____________。
導思:1.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說出地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2.在世界輪廓圖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必須指出的是,教師要把握好學生使用學案進行預習的時機,一般來說,在課前或課堂上均可進行,時間以2-5分鐘為宜。
(二)情境導入——激活思維
經過學案預習,明確學習內容后,深度學習進入到思維的激活階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很好地激活學生思維。
知識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fā)展的,在上課伊始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可以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fā)學生深層學習動機。
“海陸分布”是七年級上冊知識,七年級學生主要根據(jù)自身感覺、體驗和表象進行思維,因此本課以《從太空看地球》視頻導入,引領學生從太空看地球,一方面以壯美宏大的畫面激發(fā)學生對人類家園——地球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從視覺觀察到“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水球”,由此產生與平時生活感覺的矛盾:“我們生活的陸地在哪里?”“陸地難道也是水?”“水是連在一起的么?”……這些來自學生的問題可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親切感。
(三)“活動”教學——維持、促進思維
情境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開始集中于問題,接下來就要采取適當?shù)拇胧┚S持、促進這種興趣和專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體悟知識的生成。在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開展“活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13項“活動建議”。對“海陸分布”這一內容的活動建議是“開展拼圖游戲、模擬演示等活動”。按照這一建議,本節(jié)課設計了“測量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 “大洲、大洋自述——分角色扮演”兩項活動。
其中“測量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活動實施如下:
1.呈現(xiàn)需解決的問題。(1)為什么從太空觀察到地球是個“水球”?(2)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
2.分發(fā)實驗材料。6個小組,每小組下發(fā)可充氣塑料地球儀1個、紅繩1根,畫上10x10方格的世界地圖(全班共42幅,每生1幅)。
3.實驗操作。(1)每個小組都從不同方向用紅線把地球儀分成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即進行多次劃分);(2)每次劃分半球后,觀察對比各半球海陸面積的多少,并記錄;(3)各小組每位學生在畫有10x10方格的世界地圖上數(shù)出海洋和陸地分別占的格子數(shù),做好記錄;(4)將小組內每位學生統(tǒng)計的海洋和陸地的格子數(shù)加起來,讓學生討論得到的結果說明了什么。
4.展示實驗結果。每個小組說出本小組的實驗結論。教師指導學生再將每個小組的統(tǒng)計數(shù)加起來,計算全班的統(tǒng)計數(shù),一起比較海洋和陸地格子數(shù)的比例。
在“活動”中,學生得出“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的結論,但對于海洋和陸地的格子數(shù),各小組得到的結果有所不同,有2~5個的差距,有學生指出原因是有的格子里面既有陸地又有海洋。經過教師引導,學生將每個小組的統(tǒng)計數(shù)加起來,計算全班的統(tǒng)計數(shù)后得出“海洋占68%,陸地占32%”的結論,這個結論與教材中的數(shù)據(jù)有偏差,但也接近7:3。最后使用“七分海洋,三分陸地”這一生成的知識,學生較好地解決了“活動”之初提出的兩個問題,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活動”后有的學生提出“可不可以形象地描述海、陸的形狀?”這個新的問題,表明學生正努力把知識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具備了較高的思維深度,這也為后續(xù)的學習提供了動力。
這樣,通過“活動”,學生從單純地與課本對話轉向與新的客觀世界對話,自然而然地從實驗的體驗中獲得知識,并使用所獲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知識由體驗到生成再到運用的過程,體現(xiàn)了思維從激活到維持、促進的過程,這是一個高階思維的過程, 也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
(四)反饋練習——提升思維
形成新的認知,并不是學習的終點,還要在新情境中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即要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和應用,因此“練習”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學生面對“練習”所展示的新情境時,首先要作出判斷,以掌握問題的本質;接著要提取知識結構中與問題相關聯(lián)的知識;然后要應用知識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本節(jié)課課末設置了練習:使用經緯網底圖,你可以畫出世界陸地和海洋的輪廓嗎?完成這一練習需調用的知識包括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形狀,既有上一單元知識,又有本節(jié)課新知,涉及知識的準確提取與綜合運用,需要復雜的思維認知過程,這是一個知識遷移的過程,也是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
二、實施建議
(一)組織區(qū)域教學研究
“深度學習”理念為教學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在具體學科特別是地理學科教學實踐方面,還欠缺鮮活的案例,地理教師靠“單打獨斗”很難實現(xiàn)讓學生開展深度學習的目的。目前,初中地理師資嚴重不足,很多學校只有2~3名地理教師,他們平時忙于教學,無暇開展教學研究、實驗。因此,必須開展區(qū)域性教學研究,在專家、教研員、骨干教師的引領下,把區(qū)域內(縣域內或部分學校)地理教師組織起來,組織研修共同體,研讀相關理論和課程標準,進行大量的課堂觀察、磨課、反思、總結,才能不斷完善“深度學習”的教學程序。
(二)科學設置“活動”
“深度學習”的核心在于“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積極觀察、思考,提升思維品質,體驗知識的生成, 形成自主、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初中地理教材也設置了一些“活動”,但這些“活動”并不一定適合學生學習實際。如“海陸分布”這一內容,商務星球版地理七年級教材設置的“活動”為“觀察三組半球的海陸分布狀況,比較各半球中海陸面積的大小,說一說,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更大”。這一活動,以觀察地圖為主,并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按照學情,將教材“活動”改為動手操作的“測量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結合實際,拓展課程資源,合理設置教學中的“活動”,以達到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發(fā)展思維的效果。
(三)引入思維導圖
經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對哪些知識感到模糊?教師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因此引入思維導圖就成為必然。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末或課后畫一下本節(jié)課知識的思維導圖,一方面讓學生思考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散思維,另一方面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的地理思維發(fā)展程度,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
總之,“深度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需要廣大教師結合課程內容,采取適當?shù)慕虒W策略,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主動學習,進而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特別是地理思維能力。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楊清.課堂深度學習:內涵、過程和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8(9):66-71.
[2] ?郭華.深度學習的五個特征[J].人民教育,2019(6):76- ? ? ? ? ? ? ?80.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