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付強 李經綸 王本瀚
彌漫性軸索損傷(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機制作用下,顱內發(fā)生以神經軸索斷裂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1]。目前DAI 在影像學上沒有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CT 和MRI 均不能直接顯示軸索本身損傷程度,甚至部分DAI 患者CT 檢查無明顯異常,卻有明顯的神經損傷癥狀,MRI 能相對全面顯示顱內損傷,但對纖維束的損傷程度無法評估[2]。有研究使用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來對DAI 患者預后進行評估,主要針對昏迷患者群體[3]。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彌散張量纖維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tracking,DTT)可以顯示纖維束的完整程度,通過軟件可以實現(xiàn)對腦內感興趣纖維束的示蹤及重建,因此,越來越多地應用到顱腦損傷患者的損傷程度及預后評估中。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神經外科對自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收治的34 例DAI 患者進行DTI 及DTT檢查,并行BAEP 監(jiān)測,對比2 種方法預測患者預后的優(yōu)劣,現(xiàn)報道如下。
1.納入標準:(1)外傷入院,神志昏迷,GCS 評分<8 分;(2)頭顱CT 未見明顯挫傷出血或者見多發(fā)小挫傷灶而無手術指征;(3)入院時患者生命體征相對穩(wěn)定,無合并其他臟器損傷;(4)患者無出血性疾病,凝血無嚴重障礙;(5)無開顱手術史和外傷史。
2.排除標準:(1)入院后1 周內死亡者;(2)繼發(fā)性血腫形成,需要手術治療者;(3)完全無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已發(fā)生腦疝者。
3.一般情況:本組34 例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齡范圍15~52 歲,年齡(42±5.2)歲;車禍傷30 例,墜落傷4 例。CT 見多發(fā)小病灶者15 例,CT 平掃未見明顯病灶;MRI 平掃見多發(fā)病灶者18例;CT、MRI 平掃均未見異常病灶者1 例。
4.治療及檢查方法:所有病例按照彌散性軸索損傷治療規(guī)范進行治療,我科常規(guī)給予重癥監(jiān)護、呼吸道護理、營養(yǎng)神經治療及對癥治療外,均于傷后1周內行3.0T 常規(guī)頭顱MRI 檢查,同期行DTI 及DTT 成像,呼吸不穩(wěn)定患者行頭顱MRI 檢查時安排專人行呼吸氣囊按壓,同時行BAEP 監(jiān)測。
5.評判方法及標準:(1)根據(jù)DTI 及DTT 應用軟件計算中腦平面纖維束數(shù)量同時追蹤纖維束形態(tài),預測患者預后分為3 級。患者纖維束形態(tài)無明顯受壓或者變形,且纖維束數(shù)量較高者,預測為Ⅰ級(意識恢復伴或不伴有殘疾)(圖1);患者纖維束形態(tài)明顯受壓或者變形,且纖維束數(shù)量改變明顯者,預測為Ⅱ級(植物生存)(圖2);患者纖維束形態(tài)重度受壓或者變形,且纖維束數(shù)量改變明顯者,預測為Ⅲ級(臨床死亡)(圖3);(2)根據(jù)BAEP 的CANT 分級預測預后,至少一次雙側圖像正常,并且雙側均無V 波缺失,預測為Ⅰ級(意識恢復伴或不伴有殘疾);無任何一次雙側圖形正常,雙側均無V 波缺失,預測為Ⅱ級(植物生存);單側或雙側V 波缺失,預測為Ⅲ級(臨床死亡);(3)分別統(tǒng)計根據(jù)DTI 及DTT 預測患者預后及BAEP 預測患者預后與實際預后的符合率。
6.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實際結局:34 例患者的實際預后中Ⅰ級15例,Ⅱ級8 例,Ⅲ級11 例。
圖1 Ⅰ級預后患者纖維束追蹤圖
圖2 Ⅱ級預后患者纖維束追蹤圖
圖3 Ⅲ級預后患者纖維束追蹤圖
2.通過BAEP 預測預后:通過BAEP 預測預后,Ⅰ級8 例,Ⅱ級16 例,Ⅲ級10 例。對比實際預后,預測正確的有Ⅰ級3 例(符合率37.5%),Ⅱ級9 例(符合率56.2%),Ⅲ級9 例(符合率90.0%)。
3.通過DTI 及DTT 預測預后:通過DTI 及DTT預測預后,Ⅰ級18 例,Ⅱ級10 例,Ⅲ級6 例。對比實際預后,預測正確的有Ⅰ級16 例(符合率88.8%),Ⅱ級8 例(符合率80.0%),Ⅲ級3 例(符合率50.0%)。
4.2種預測方法理論值與實際值之間符合率對比:DTI 及DTT 的Ⅰ級、Ⅱ級預后預測符合率明顯高于BAEP 預測,Ⅲ級的預測預后符合率低于BAEP預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2 種預測方法理論值與實際值之間符合率對比[例(%)]
DAI 是原發(fā)性腦損傷的一種特殊類型,以閉合性外傷常見,發(fā)生率約為45%[4]。其發(fā)病機制是顱腦受外力作用后出現(xiàn)突然加速或減速及旋轉性運動,產生瞬間剪切力,使不同密度的灰質和白質發(fā)生相對位移,造成軸索的破壞及伴行小血管斷裂損傷[5,6];腦白質和灰質交界處,兩個大腦半球之間的胼胝體及腦干頭端是受剪切力較大的區(qū)域,多數(shù)患者臨床癥狀重而影像表現(xiàn)輕,預后相對較差,常規(guī)CT 及MRI 并不能顯示軸索損傷[7,8]。
BAEP 作為一種客觀反映腦干功能的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技術,在對昏迷患者盡早進行客觀、可靠的腦功能評價方面具有影像學技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確認患者是否為腦死亡上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目前公認的評判腦功能狀態(tài)和腦死亡的客觀指標之一[3,9]。BAEP 具有波形恒定、可重復性好、受代謝性藥物和鎮(zhèn)靜藥物的影響較少、不受睡眠和主觀意識影響的特點,能客觀評價腦功能,因此臨床上可應用BAEP 監(jiān)測DAI 患者的腦功能狀態(tài),指導預后[10-12]。
DTI 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項磁共振成像新技術,可以在活體內無創(chuàng)傷顯示腦白質纖維束走形,反映纖維束的病理及與鄰近病變的解剖關系[12-14];DAI患者中軸索的斷裂無法通過CT 和MRI 評估,在DTI 序列中能夠清晰地顯示受傷部位及程度[15]。結合DTT 技術,可以三維重建纖維束形態(tài),了解損傷區(qū)域纖維束斷裂情況;部分軟件可以估算腦感興趣區(qū)域纖維束數(shù)量,并通過傷后不同時期對損傷區(qū)域纖維束數(shù)量的估算來預測預后。
本研究對34 例患者進行BAEP 預測的同時行DTI 和DTT 檢測,以評估預測患者結局,通過對比患者實際結局評估上述2 種方法的準確程度。結果顯示BAEP 對Ⅲ級預測的準確度較高,能夠更好地反映腦干功能狀態(tài),對死亡的判斷更準確;而在對Ⅰ、Ⅱ級的預測中,DTI 和DTT 則能更好地顯示纖維束受壓或受損程度,所以對結局的預測會更準確。
綜上所述,DTI 與DTT 聯(lián)合和BAEP 對DAI 的預測中各有優(yōu)勢,BAEP 反應的是腦干聽覺通路的傳導功能,DTI 和DTT 技術能夠對腦各個部分纖維束進行重建與判斷,臨床上可以結合二者的優(yōu)點加以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