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政治教學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品德素養(yǎng)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課改對初中政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對策來提高政治教學的質(zhì)量、達成政治教育的目標,儼然已成為初中政治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就生活化思維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簡單的思考,提出幾點初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學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思維;初中政治教學;運用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偏重理論教學,學生基本都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政治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無法令學生充分掌握各類知識點,同時也難以發(fā)揮出政治學科的德育功能。生活化教學已得到廣大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可,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政治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其積極性,不斷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學效率。
一、引入時事政治內(nèi)容
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識、增強對共產(chǎn)主義的認同感是初中政治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1]。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入一些時事政治的內(nèi)容,并且對時事政治內(nèi)容進行深入剖析,指導學生運用生活化的思維來理解這些事件,以此來減少理論知識的學習難度。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思維進行政治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jié)合知識點為學生選擇相應的時事政治事件,而且這些事件要為大部分學生所了解并且是積極向上的內(nèi)容,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比如在教學“政府的職能”這部分知識點時,很多學生不能對政府和其他機構(gòu)的職能進行正確的區(qū)分,于是筆者為學生引入了汶川大地震事件,講述了我國政府在汶川大地震期間迅速做出反應,及時趕往災區(qū)開展救援的行動來闡述政府職能,而調(diào)動救災人員則體現(xiàn)了政府的管理職能,為災區(qū)群眾提供物資和補助以及災后重建則體現(xiàn)了政府的服務職能。汶川大地震這一事件學生都比較了解,將這一具體事件引入到“政府的職能”的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點,而且也是生活化思維運用于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重要體現(xiàn),在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因此,將時事政治引入初中課堂教學中是一種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方式。
二、引入社會熱點人物和事件
各種各樣的社會熱點人物和事件層出不窮,這些社會熱點人物和事件的背后都非常引人深思,從社會熱點中可以剖析出很多與初中政治相關的內(nèi)容和要素[2]。因此,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思維來進行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這些社會熱點人物和事件引入課堂教學中。政治學科的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初中生在學習這些知識點的時候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長此以往難免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初中政治教師應當為學生打造一個充滿趣味性的政治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將社會熱點引進課堂中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社會熱點事件源于生活,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運用生活化思維來學習政治知識。
三、引入本土化教育資源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運用知識,用所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初中政治教材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知識點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真實的、易于接觸的、并且能夠一一驗證的本土化教學資源,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氛圍中深化對政治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政治問題[3]。教師可以利用本地資源來構(gòu)建一種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生活化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優(yōu)化政治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傳統(tǒng)文化”這部分知識點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了本土特有的文化項目和風俗習慣,由于引入這些本土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得到提升,注意力也比較集中,整個課堂氛圍也變得更加活躍。在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筆者結(jié)合本土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進行了提問,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勇敢地表達出來。借助本土化的文化內(nèi)容來講述理論知識,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理解這部分知識點,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結(jié)語
總而言之,初中政治教師要改變以往純理論的知識性教學,建立生活化思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來構(gòu)建初中政治課堂。在生活化的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理論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透過各種各樣的生活現(xiàn)象來理解政治知識,強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提高政治教學質(zhì)量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為學生日后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尹紅梅.生活化思維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思考[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4):85-86.
[2]張國普.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分析[J].課堂內(nèi)外·教師版,2018(11):125,127.
[3]高建文.基于生活化思維下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探究[J].學周刊,2016,10(10):68-69.
作者簡介:張元邦,就職于青海海東市平安區(qū)第二中學,中學高級,校長,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