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已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已成為當今日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對刊載在中國知網(wǎng)(CNKI)的國內文獻的梳理,探討日語學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現(xiàn)狀,以期能為日語教學的研究者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外語教學;日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在科技的迅速發(fā)展,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中國“一帶一路”的推動下,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已經(jīng)被突破,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qū)的人們相互交往得越來越密切。對具有國際視野、適應我國對外開放要求的國際型人才的需求愈發(fā)強烈,培養(yǎng)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成為日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2018版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2020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日語專業(yè)教學指南》,對培養(yǎng)外語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明確指出跨文化能力包括“理解文化現(xiàn)象、適應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生是否能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是否能從“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增強批判性文化意識,并對不同文化現(xiàn)象進行闡釋和評價,從而得體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跨文化溝通”,是日語教師教育行為的出發(fā)點和目的。
2、研究目的與意義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在同一語境中,在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能夠調動跨文化意識,能夠區(qū)別文化的差異并排除文化間的干擾,從而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可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誤解的能力[1]。在當今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思想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的政策也為中日開展新一輪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中國與日本的交流也越來越緊密,在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培養(yǎng)日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凸顯出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本研究將著重探討國內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現(xiàn)狀,以期梳理出國內學者對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重點、研究趨勢,以及對于未來的研究方向的一些展望。
二、中國學者對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
中國國內跨文化交際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在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方面,在中國知網(wǎng)(CNKI)、“期刊·主題”條件下,以“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搜索出共183條結果。發(fā)表時間從1997年到2020年。同樣的方式,用“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關鍵詞檢索,可搜索出2450條結果,最早的論文也于發(fā)表于1997年發(fā)表。雖然從縱向的角度來看,日語界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同英語界基本同時開始,但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卻遠遠少于從英語界的學者。不過其實日語學界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有后來居上之氣勢,近年來無論是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從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對象來看,研究者不僅局限于對于日語專業(yè)本科、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還涉及到了二外日語學生、商務日語、旅游日語的高職院校的日語學習者和少量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學生,但主要集中在本科日語專業(yè)學生。研究課題有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教學策略、測量方法、培養(yǎng)方式等均有涉獵,主要集中在教學策略與培養(yǎng)方式上。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的趨勢,慢慢從以教師的課堂為中心到開始關注學生個體、教師個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在研究層面上,從起先的宏觀層面研究教學方法到微觀層面關注學生個體的認知、情感方面,由大到小、由表及里,層層推進。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研究為主,有少量定量研究,實證性研究有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分析法有SPSS數(shù)據(jù)分析法和PAC分析法。
為了更精確地梳理出中國國內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趨勢,本文在眾多期刊論文中,篩選出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或核心期刊上的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相關論文5篇,詳細見表1。
三、問題與思考
1、當前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的不足
第一,研究內容上不夠豐富,對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內部結構研究較少,多討論如何把國外學習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上,缺乏提出中國日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同時缺乏對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負面因素的探討,缺少與認知心理學、語言學、經(jīng)濟學等跨領域、跨學科的結合。
第二,研究對象上,研究對象集中在大學日語專業(yè)本科生。研究對象過于單一,日語高中生、中職生、高職生、研究生、二外日語學生為對象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較少,同時也缺乏與其他語言學科的對比研究。學生是多樣性的個體,了解每個階段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差異性,才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取長補短。
第三,研究方法不夠豐富,多采用描述性研究,缺少定性、定量的實證性研究的論文。
2、對今后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展望
第一,在研究內容上,可以結合交際學、社會學等學科,進行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究??梢詮娜照Z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年齡的生理因素的相關性,與認知風格、歧義容忍度等認知因素的相關性,動機歸因、學習策略、自我效能等學習者的情感因素相關性入手。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差異受到語言能力、文化能力、交際能力的影響,而這3類能力主要由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所造成,研究每個方面的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性,對培養(yǎng)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實用性價值。
第二,在研究對象上,研究者應該把眼光放眼于整個日語教育體系,擴展研究對象。中日關系越來越密切,高考日語迎來了新的局面,對高中生的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與培養(yǎng)也不可忽視。而中職生、高職生又是將來成為對外經(jīng)濟、對外交流的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研究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為了更加精確化地認識研究對象,理清包裹在表現(xiàn)外的事物間的內部關系,定性、定量的實證性研究將有所增加。在定性研究時,為了避免得出過于主觀的結論,研究者在進行群體訪談、深度訪談前應對所涉及問題進行反復多次推敲,盡可能多地從被訪談者處獲取資料。在定量研究時,為了保證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樣本的容量要足夠,但定量研究一味強調客觀性可忽略一些個體主觀因素,可能所得結論和現(xiàn)實情況不相符。所以,未來對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或許會更加呈現(xiàn)出一種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畢繼萬.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中國外語,2005(01):66-70
[2]黃曉娟.動機的原理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探索日語課堂教學的新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7):163-165
[3]倪虹.商務日語教學與“任務在先情景教學法”[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05):93-100
[4]崔迎春;馬俊榮;趙華敏.多媒體環(huán)境下以跨文化交際為引領的基礎日語課程設計——以北大出版社的《初級日語》教學實踐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6(02):39-47
[5]姚艷玲.基于外語教育視角的日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02):94-102
[6]金玉花.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實證研究——聚焦于日語專業(yè)生的“認知”和“態(tài)度”層面[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9(01):59-68
作者簡介:
陳燕紅(1992—),女,漢族,浙江平湖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