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嵐
[摘要]找到語文教學的“初心”是每個語文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辛勤耕耘,到底要收獲什么?什么是理想的課堂教學?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從“心齋、坐忘、見獨”三個方面解答以上問題,就是要尊重學生,豐富他們的心靈,尊重語文課堂的教學本色,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閱讀;課堂
莊子說的“心齋、坐忘、見獨”,意思是不受制于外物,心緒波動不糾葛于風云變幻。沒有觀念的障礙,同外面的世界心物一元,任其自然,不必用心,不加后天的心識,也能悠然意遠。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筆者從“心齋、坐忘、見獨”三個方面,尋找語文教學的初心。
一、以“心齋”的狀態(tài)放眼世界
齋,《說文》解釋“齋,戒潔也”,也就是說,心中有不潔的東西要加以戒除。所謂“心齋”,就是把物質世界和經驗系統(tǒng)的東西排除出去,用人本初的天真和自我去感受世界。老子說“濁以靜之徐清”,安靜下來,渾濁的內心就會慢慢地純凈澄澈,就不會迷失在塵世的喧囂紛擾中,人的精神就走出來了。靜,就是“心齋”中的“若一志”,心神專注,無論是觀心還是做事,都能獲得最真實的感知。以某文本導入為例。
師:看到“冬天”這個詞,你們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景象?
生:白雪皚皚、枯葉滿地、光禿的枝丫……
師:現在正好是冬天,請看一下窗外,是這樣的嗎?
(學生回視,竊笑、默認)
師:你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第一反應?
生:書上這么寫,老師、父母這么教……
作品載負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而課堂預設是激發(fā)學生更深入地閱讀,但這是建立在學生用自己的慣性語言獲得閱讀感受之后。
作者于堅以詩成名,他曾說:“我是一個用眼睛來觀察事物的詩人,我不喜歡在想象中虛構世界?!庇趫缘纳⑽呐c詩歌的共同點,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想去思,寧靜與深邃構成了其散文的獨特魅力。在他的筆下,云南的冬天全然不是如此,它蒼翠得那么濃郁,那么轟轟烈烈;綠葉明艷,如軟琉璃。作者用自己明凈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即使是一片樹葉的落下,也燦爛、輝煌,令人感動。
然而,教師的教學方式總是過多地強調共性,不自覺地形成了教學的慣性,讓學生看到“落葉”就要求學生想到它在文學上作為概念的解讀,依此來把握詩詞的基調:愁苦、寂寥、憐惜……條件反射式地發(fā)出“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感慨。這片“落葉”刻進了學生的記憶。這名學生的文化教育不算空白,憑這點教益,他完全可以拿到不錯的分數,但學生文學的素養(yǎng)、情感的體驗與獲得,也許為零。同時,教師往往容易忽視語文的審美與深邃,過度曲解文章的立意。如果教師只是單一地在語法、修辭以及其他寫作技巧中講解文章的內容,這樣的語文課堂會讓學生覺得更加枯燥。學生用既有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慣性去認知事物,教師才能在他們的經驗體系中有效地去引導學生獲得更多知識和審美習慣,學生也才能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以“坐忘”的姿態(tài)感知世界
忘掉自己物質的形體,放下自己眼觀耳聞的聰明,放棄軀殼與思想的束縛,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就是“坐忘”。在我們學習的經驗體系中,真正做到“坐忘”是不易的。與“本能”相對,語言知識、技能和技巧、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行為習慣等都是后天學習的產物。
教師的習慣性語言是“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同時思考以下問題……”。毫無疑問,學生當然是以思考問題為先,在文章中找出答案,至于與作品的交流早已被拋到腦后。作品載負著作者與讀者的精神、情感的交流,設疑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解除閱讀的疑惑。
借鑒黃厚江老師教學《蜀道難》一課,教師先讓全班同學一起朗讀課文,隨后,教師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正音正字;接著又分別請五名學生朗讀“噫吁嚱”三個字,教師對他們朗讀時的不同語調進行點評,讓學生感受全詩的慷慨豪邁之情;再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句,比較這句在詩中反復出現三次的不同作用和效果,通過比較閱讀,感知這一句在全詩中結構、情感、手法等方面的作用;接著師生互動朗誦全詩,黃老師示范朗讀詩中反復出現三次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學生讀其他詩句,共同探討該句和其他詩句的關系及表現手法;最后,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朗讀全詩,教師板書學生朗讀的“思維導圖”,根據圖中的曲線,理解詩歌表情達意與語言形式的內在統(tǒng)一。
教師僅憑應試的技巧指導學生情感和審美的認知,只能是緣木求魚;而共生教學的過程,是不斷推進的過程,它不是原地踏步。在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情境創(chuàng)設”“主題協商”“實踐探究”“經驗分享”“成果發(fā)表”五個部分應是有機聯系、不可分割的?!白健苯虒W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心智、審美習慣、個性追求、基礎目標的特點,進行選擇、實踐和創(chuàng)新,自己完成“引發(fā)興趣—激活積累—調動經驗—搜索信息—感受領悟—抽象概括—合作探究—革新創(chuàng)造”等一連串過程,敢于質疑、大膽探索,形成新觀點、指導新行為,以自發(fā)自覺的意志行為來提高學習效率。
三、以“見獨”的境界收獲智慧
解讀一篇文章,必然會涉及對文本語言、寫作技巧、情感的解讀。語文課應該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目標。所以,“見獨”就是見到事物的“本質”。比如,在《云南冬天的樹林》中描寫道:“生命和死亡,一個在樹上,一個在樹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樹上的并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沖動;在樹下的并沒有被拋棄的寂寞?!苯處熢谥v解這一段的時候,不能與文本割裂,要建立在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簡單來說,“落葉并不象征死亡,綠葉并不象征生命”,它們只是自然法則的表現,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尊重天地萬物,包括人——無論他是在你之上,還是之下。語文課上的活動,都是語言運用的活動,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體現著人文精神。
以《百合花》課堂教學為例,教師以“跨媒介學習與交流”導入課堂教學,選擇合理畫面,進行獨具個性的影視表達,在將小說局部改編成腳本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人物形象的豐富性、描寫手法的細膩性;聚焦小說人物,體味細節(jié)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對小說人物信息的檢索、搜集和分析的能力;引導學生針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研讀和探討,從而引發(fā)學生對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深刻思考與價值審視。
“跨媒介學習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不同于尋常學習中使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也不是對某種單一媒介的學習,而是強調在跨媒介傳播背景下,將跨媒介本身作為學習的對象與內容,引導學生對跨媒介傳播時語言文字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體驗與辨析,根據表達目的需要,運用跨媒介進行表達和交流。
教師和學生進行信息的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因此,教師應站在主導位置,成為課堂信息交流的構建者,營造一個有明確指向性的教學氛圍,在語言的運用、活動的設置上創(chuàng)設出能夠充分引導學生積極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的思想是自由的,情感是坦露的,但認知的程度顯示的是學生的心路歷程。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還應自覺地去強化這個自然的一體的過程。
語文活動是語言的,但教師眼里不能光有語言,目標應該是三維的,這三個維度是一體而不是可以切割的,這就是“立言而立人”的語文教學。從教學目標的設定到教學內容的呈現,從教學方式的采用到教學進程的調控,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體現語文的“本色”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