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朝先
(作者系江西石鐘山詩詞學會副會長、石鐘山詩詞研究會會長)
詩的形式是多樣的,風格是多彩的。正是因為我國傳統(tǒng)詩歌的多種形式和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一代影響一代,不斷推陳出新,才創(chuàng)造出璀璨無比的中華民族詩歌文化。在中國古典詩歌藝術風格中,散文化應是宋詩突出的特征,并且對后世的詩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當代,對于改善我們的詩詞創(chuàng)作,亦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此,本文談點個人認識。
按理說,詩是詩,文是文,詩和散文是形式截然不同的兩種文體。但在事實上,二者除有韻與無韻的區(qū)別外,于藝術屬性方面,卻有著許多方面的內在關聯(lián)。說其關聯(lián),一個散文詩就足以說明問題,散文詩,是散文,又是詩。還有,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鄭伯農先生2015年9月在南戴河的一次詩會上講詩,從頭到尾講的就是諸葛亮的《出師表》。
以上所述,不是說詩就是散文,散文就是詩。詩與散文的概念當然不能混淆。但以此從廣義上認識詩與散文的關系,或者說從藝術角度認識詩與散文的相互影響,是有一定意義的。
說詩與散文相互影響,并且形成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問題的揭示還是膚淺的。有甚者是,五四新文學家廢名(馮文炳)還說過這樣的話:“舊詩的內容是散文的,其詩的價值正因為它是散文的?!保ā缎略娛v》)這里尤其說到“舊詩”和說到“詩的價值”。廢名的話,筆者認為不無道理。為什么?1.任何文學作品的內容都是具體的,而具體內容的藝術表述方式往往從散文始,從散文構思和立意;2.風格從內容始,又從內容深化,內容是散文的,風格的基點當然也是散文的,而且從這一基點出發(fā),可以生出許多的創(chuàng)作風格。中國詩從一開始就表現了散文特征,包括詩歌起源于勞動號子,以及由《詩經》產生的“賦比興”表現手法,都與散文特征密切相關;3.詩的價值在于貢獻作者的思想和道理,而接受貢獻者則往往是從散文意義進入,其次才是詩的漂亮詞句;4.廢名的話是為講新詩而說的,以當代流行的新詩為證,可以說基本上都是散文的,而且連韻都沒了。新詩也是詩。
說傳統(tǒng)詩歌的散文化特征,以及由散文化特征形成的散文化風格,最具影響力的應當首推宋詩。宋詩是唐詩之后中國古典詩歌的又一藝術典范,宋以后學詩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宋詩的典范就是散文化特征的典范。
圍繞宋詩散文化問題,歷史上曾經有過一些爭議;正因為有過爭議,宋詩才更具影響力。爭議是另一回事,我們要了解的是宋代為什么出現了詩的散文化現象。據資料顯示,宋詩散文化現象的出現,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定歷史條件:1.在宋之前的唐代,新興的近體詩,可謂格律完備,意象純熟,以至臻于詩歌藝術的頂峰。到了宋代,詩歌如何發(fā)展,當然得另辟蹊徑。2.宋之初的詩歌基本上是沿襲了晚唐和五代時期的“花間派”和“西昆體”,其中尤以雕章麗句、多用典故的“西昆體”影響最大。宋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發(fā)展非常成熟的時期,舉凡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各學科門類改革如潮,其中唐宋古文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家,因此而反對駢文,提倡古文,以及反對不重內容的唱和詩風自然成為風氣,同時也很自然地要將散文特征引入詩歌。從這一點說,宋詩散文化風格的形成,實際是宋代文化發(fā)展的產物。3.唐詩頂峰出現后,至宋代出現了宋詞的異峰突起,宋詞的出現是宋代詩歌發(fā)展的突出成就。但宋詞的登峰造極又必然會對同時代的詩產生壓力,這是迫使宋詩另辟蹊徑的又一動力。4.在宋之前的唐代,本來就有杜甫博采口語,白居易“老嫗能解”,以及韓愈、杜牧等人的散文化詩歌創(chuàng)作,為宋詩散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只不過到宋代才形成風氣。綜上所述,宋詩散文化特征的出現和形成是其時代的產物和歷史的必然。
宋詩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議論化”和“散文化”,或者叫“以文為詩”和“以議論為詩”。因為宋代詩人很多,作家很多,評論家也很多,來自社會多方面對宋詩特點的總結、評論,以至爭議,是必然的。但爭議的結果,無疑是助推了宋詩散文化風格的完善和定格。這方面,對后世影響較大和有意思的是嚴羽與他的《滄浪詩話》。
嚴羽本身是宋代人,但在當時圍繞“學唐”和“宗宋”問題上,嚴羽是主張“學唐”,并主張“批宋”的,他在《滄浪詩話》中的許多觀點,是站在“批宋”的立場上提出來的。說其“有意思”的是,這位夫子未曾想到,正是他在《滄浪詩話》中對宋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綱領性批評,反而成了對宋詩特點的高度總結,還有他的詩有“別材”“別趣”“妙悟”“興趣”,以及詩當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神味”等核心詩觀,也都是從詩的散文化特征所出,不僅給予當時人們求詩大開天竅,而且直至今天,也還成為人們談詩、論詩和學詩的座右銘。
根據宋詩風格的形成及其理論和實踐,從創(chuàng)作意義講,我們可以歸納詩的散文化特征有如下幾點:
1.于典雅中力挺老境。詩講典雅,是我國古典詩歌藝術特色的第一要素。但宋詩的典雅與唐詩的典雅不同,唐詩的典雅多重華麗,宋詩的典雅則多重老境。老境美是一種平淡美,是如老樹著花的美。老境美的創(chuàng)作理念是多重細節(jié)摹寫和個性刻畫,于形象思維中議論雜出,以至道出許多談吐不凡的藝術境界,這就是“以文為詩”和“以議論為詩”的特點。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睏钊f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一次小小的泊舟之事,一個小小的荷葉吐尖之景,詩人在力求典雅中卻勾勒出如此超凡的境界,看得出宋詩的“以文為詩”和“以議論為詩”,所表現的觀察事物的態(tài)度與才學,是何等的冷靜和老到。
2.于平淡中蘊藏理性。與唐詩重描寫、重言情和以情韻取勝不同,宋詩的以文為詩,則尚議論、重言理和以理趣取勝,其創(chuàng)作的又一理念是在平淡中蘊藏理性。如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闭自娖降孟裨谡f話,但所含哲理卻千古無與倫比。由此我們又可以看出,宋詩在創(chuàng)作時,是盡量避免使用華麗辭藻,只以嚴謹的態(tài)度,將理趣深藏于平淡的筆墨之中。當然,這里也必須同時說到的是,由于宋詩的平淡特點和以人文意象為主導的創(chuàng)作理念,自然意象多受人文意象鉗制,有的宋詩還多用冷僻典故,容易造成作品干癟和奧澀難懂,是不可取的。
3.于章法中規(guī)范結構。傳統(tǒng)詩詞的“起承轉合”章法理論是元代提出來的,但卻是自《詩經》以來的經驗總結,尤其是宋代將散文章法引入詩詞,不得不說是宋人“以才學為詩”的一種創(chuàng)造和對詩詞結構的一種規(guī)范。宋人寫詩非常講究邏輯思維,并且將邏輯思維潛貫于形象思維之中。如張俞的《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倍潭趟木涠郑枷胄匀绱藦娏?,與邏輯章法有關。唐詩也有“起承轉合”,但畢竟未成“章法”。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盡管歷來被稱為好詩,卻只是好在意象鮮明,對仗工穩(wěn),是初學格律入門的范例;但是,這首詩是一首不成功,或者說是一首沒有寫完的詩。為什么?因為沒有“起承轉合”,由此也就沒有主題,杜老夫子心知肚明,所以只將詩題冠之為“絕句”。宋詩于散文章法中求得了詩的結構的完善,不僅為宋詩散文化風格的形成鋪平了道路,而且為后人,直至為今人力求作品出新提供了捷徑。
4.于白話中提煉語言。宋詩的平淡風格和散文章法的引入,決定了宋詩語言白話化特色的應用和引人入勝。宋詩的白話化當然不是純粹的口語化,而是如今人常說的經過了“詩化”的過程和千錘百煉。如前面提到的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的一個“綠”字,就是經過了對“到”“過”“入”“滿”等字的推敲和提煉才用到的,用“綠”字后也仍然不乏白話特色。再如,曾幾《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比~紹翁《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句句白話,無一字難解,卻又剔透晶瑩,璀璨無比。有如當代詩論家李元洛先生所說:“古代優(yōu)秀的詩人,總是注意提煉生活中的口語入詩而使自己的作品活色生香,就像花苞上含著黎明的露水,就像綠葉上閃耀著春日的陽光?!保ā犊谡Z入詩》)宋詩的平淡和白話化特色,就如那“黎明的露水”和“春日的陽光”。
詩的風格從來是多元的,而且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造。這里說的宋詩風格,只是我國傳統(tǒng)詩詞風格的一種,但其歷史影響卻不亞于唐詩。宋以后,我們不僅可以從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詩作,看到宋詩散文化的影子與前進步伐,而且尤其在當代,宋詩的散文化風格,已經在不經意間走進了千千萬萬詩人的書齋,無論從創(chuàng)作還是欣賞角度,人們已經自覺和不自覺地愛上了這種風格。如李樹喜《題鸛雀樓》:“眾鳥疑飛盡,黃河幾斷流。欲知百姓事,請下一層樓。”楊逸明《詠白云》:“露怪藏奇縱復橫,何甘散淡過浮生?閑來出岫非無意,欲借東風化雨聲。”一介愚夫《祖孫樂》:“兩歲孫娃頭戴盔,揮槍直把老翁追。佯裝中彈朝天仰,一日犧牲好幾回。”這些詩于直率中見清新,于白描中見含蓄,百讀不厭,什么原因?就是詩中表現的散文化特點??梢哉f,散文化風格是比較適合當代詩詞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抑或可以成為當代詩詞創(chuàng)作風格之主流。
風格是可以自由的,用什么樣的風格寫詩,當然是作者的權利,何況還有“百花齊放”之說。但是,風格是為藝術服務的,又不是隨意的。在當今詩詞尚未走向穩(wěn)步發(fā)展的形勢下,學習古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方法,仍不失為改造我們詩詞創(chuàng)作的一個方面的良方。尤其以宋詩散文化特點,審視當前的群眾性創(chuàng)作,其意義,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廣泛性。例如:
1.“唯美”傾向。這里說的“唯美”,是指作品所表現的純外表美。在當代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作品通篇只注重景物描寫,堆滿了漂亮詞語或典故,或者強塞進一些完全與己無關的愉悅或傷感情調,若究其主題,則不是空洞無物,就是讓人費猜;還有一些應制或唱和作品,只一味奉迎說好,盡見歌功頌德,毫無真情實感,等等。所有這些,就是“唯美”傾向。須知,宋詩散文化特點的興起,正是針對宋初對晚唐和五代時期香軟詩風的崇拜提出來的,如今再走這樣的回頭路,豈不讓人汗顏。有人說,詩講美,是學唐詩風格。殊不知,唐詩也不是“唯美”呀!這里且不說唐詩的內容也是散文的,只以“美”說事,如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痹娛呛苊赖?,卻一樣是平淡自然之美,而且于美中見凝重,詩中寫的,并不是從字面看到的那種輕盈、愜意情調,恰恰相反,是宮女們難見天日的心酸!
2.概念化弊端。所謂“概念化”,是指一些作品只以解釋概念、記述事件,或多用標語口號和現成詞語成詩?,F實告訴我們,詩詞復興30多年了,概念化問題不僅絲毫沒有減退,而且越來越呈泛濫之勢。什么原因呢?除了與一些作者還沒有領會到什么是詩有關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受“老干體”影響,是誤認為諸如“老干體”之類就是“詩”。筆者認為,“老干體”只是我國詩詞復興過程中的一種“創(chuàng)作現象”,不是什么“新詩體”。因為詩是藝術,如“老干體”那樣不拘平仄,不講意境,是不能叫藝術的??墒?,因為“老干體”容易寫,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所以問題越來越嚴重。筆者也仍然認為,“老干體”在詩詞復興之初,為“喚起工農千百萬”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認為,“老干體”也是散文式的,只不過是純散文式。如果我們的“老干體”能從宋詩散文化特點中得到啟示,在規(guī)范格律的同時,找到藝術的突破口,說不定還真的能成為一種詩體,成為新時期詩體的一種創(chuàng)新。
3.語言問題。詩的散文化特征,重要的是表現在詩的語言上。我們不要求所有的詩都是散文化,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當代詩詞語言有兩種傾向值得關注。一是完全的白話直敘,或者是除了作者自己誰也不能讀懂的白話“濃縮”。這種語言方式,是靠拼湊詞句作詩,本來就不是詩的語言。二是以文言方式成詩,尤其一些為顯高雅而填充一些奧澀難懂詞匯的詩作,本質上也不是詩的語言。這里僅說“文言”,詩的語言不僅包括文言,宋詩的散文化特征,本身就證明了這一點,更不要說已進入21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都過去100年了,一切文學藝術都早已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方式為時代服務,如果我們的詩詞語言,還要被禁錮在所謂的文言之中,我們的詩詞怎么能發(fā)展。說到詩的散文化特征與語言的關系,詩的散文化語言,不是文言,當然也不是語言的“散文化”。詩的散文化語言,應是經過“詩化”了的通俗和自然,是白話的“意境化”。這方面,我們可以在學習和繼承宋詩散文化特征中得到啟示,同時也可以在與現代語言結合上取得成就。
宋詩的散文化特征,雖說是從宋詩說起,但從藝術特色說,卻是自《詩經》以來我國傳統(tǒng)詩歌藝術風格一個方面的經驗總結。學習宋詩的散文化特征,對于改善當代詩詞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造新的詩歌藝術風格,無疑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