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佳妮 茹詩婷
摘? 要: 寧波儲才學堂是寧波中學的前身,成立于1897年。作為寧波最早的一所新式學堂,其由官商共建而成,以“革新圖強,儲備人才”為宗旨來培養(yǎng)近代人才。寧波儲才學堂的創(chuàng)辦及發(fā)展,與當時中國的社會政治面貌、經(jīng)濟狀況、教育改革、商紳階層等密切相關。盡管在其百年歷史中多有更名易址之變,寧波儲才學堂卻始終堅持以創(chuàng)新進取的精神自立,不斷推動寧波近代新式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 清末; 寧波儲才學堂; 新式學堂
中圖分類號: G529;K252?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0)04-0087-06
1897年,寧波第一所新式學堂——寧波儲才學堂在當?shù)毓偕痰暮献飨抡浇ǔ?。隨后百年間,曾幾度易名,然作為寧波近代教育發(fā)展大趨勢中的一個例證,清末寧波儲才學堂的創(chuàng)辦及其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主要定位于1897年—1911年,對寧波儲才學堂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發(fā)展演變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力圖廓清其在寧波近代教育史中的發(fā)展歷程及狀況。在研究清末時期寧波教育的大背景下,闡述儲才學堂創(chuàng)辦的緣由及相關創(chuàng)辦者的貢獻,總結該校創(chuàng)辦對寧波新式教育的發(fā)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一、創(chuàng)辦:寧波儲才學堂(1897—1904)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敗后,國內掀起一股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的熱潮,波及至教育領域,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之風隨之興起。在這股潮流中,“寧波成為近代教育興辦最早的地方之一”[1]。1897年,時任寧波知府的程云俶與諸多地方紳商共同籌建寧波中西學堂,以湖西崇教寺為基,聘楊敏曾任總教習。1898年,正式定名為寧波儲才學堂,以“革新圖強,儲備人才”為辦學宗旨,吸納招收人才,于創(chuàng)立之初便聲名鵲起。
(一)創(chuàng)辦背景與基礎
清末之際,寧波的近代化教育發(fā)展困難重重,但由于其獨特的歷史底蘊使其發(fā)展起點具有優(yōu)越性。從歷史沿革來看,寧波自古以來便崇尚教育、求知若渴,擁有數(shù)千年的尊學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皳?jù)南宋《寶慶四明志》記載,早在公元738年就在明州設立州學。此后的歷代寧波也都成為學者聚集的講學盛地,例如南宋的四明學派、明時的姚江學派以及清時的浙東學派?!盵1]由于寧波在千年歷史中積淀了深厚的教育文化知識底蘊,因此為后來儲才學堂的創(chuàng)辦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根基。寧波地處東南沿海,與外交流頻繁,在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中,被劃定為首批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是,寧波也成為中國教育近代化開始較早的地方,而且通商成為寧波財富積累的活水源頭。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共同為寧波儲才學堂的創(chuàng)辦奠定了歷史基礎。
1844年港口通商后,教會組織不斷擴張,教會學校不斷興起,文化教育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不斷得以創(chuàng)建。歐美現(xiàn)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的不斷輸入,逐漸打破了寧波單一的封建教育模式。這不僅在客觀上影響了當時的學校教育,而且也沖擊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于是,當時的寧波開始呈現(xiàn)出多種辦學模式以及多種門類辦學的教育格局。自19世紀60年代起,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展之時,寧波教育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尤其是開辦新式學堂、調派留學生留學海外的重大舉措,更是推動了寧波教育近代化的進程。其中,西學在官學中得到運用,并且開始向民間滲透。這也為后來儲才學堂辦學模式、教學內容的確立奠定了教育基礎。
1894 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民族危機,晚清改革者極力呼吁教育機構現(xiàn)代化。在國家危難之際,不少仁人志士開始意識到改革國家教育已刻不容緩。眾多洋務派人士,尤其是以張之洞為表率的,屢次諫言向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的設想,力圖革除傳統(tǒng)教育之弊病,興辦新學以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1895年張之洞擬定《創(chuàng)設江南儲才學堂折》,發(fā)出了“經(jīng)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以儲才為先”的呼聲,這也引發(fā)了近代學制出現(xiàn)前的一輪辦學熱潮。此時,寧波得風氣之先,一些具有改革進步思想的官員和地方士紳紛紛支持籌建新式學堂。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以及寧波商人的捐助,儲才學堂的創(chuàng)辦才能夠順利進行。
(二)官商支持與選址
1. 官商支持
在寧波,崇教尚學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歷朝歷屆地方官員在辦學中皆極盡心力。宋朝官員王安石就十分注重教育的啟發(fā)指導作用,在其任職鄞縣縣令的第二年就開辦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縣學,并且兩次親自寫信,誠摯聘請“經(jīng)明行修”、“學行宜為人師”[2]的慈溪籍大家杜醇為師。自晚清以來,一些主張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提倡革新教育以圖強的有識之士,都積極支持創(chuàng)辦新學。以寧波之視角,縱觀清末全國各地的興學情況:有的地方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條件得天獨厚,適合興學,諸如上海、北京等地;有的地方依靠重要的政府官員得以發(fā)展,比如在湖北,張之洞掌握軍政大權,對教育發(fā)展也不遺余力。但寧波的興學潮,更多來自民間的自覺要求和寧波幫商人對教育的大力相助。
寧波商人重視教育有其必然因素。首先,寧波歷來有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而且寧波商人在發(fā)展商幫的過程中有捐資興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在儲才學堂的建造過程中發(fā)揮出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次,寧波商人對人才的認識獨特到位,“對人才資源的開發(fā),是促使寧波商人重視教育的重要原因”[3]293?!钝纯h通志·文獻志》中有記載,寧波商人大多鼓勵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英文、算術等,為以后能在商界占據(jù)優(yōu)勢。對教育和人才的重視,實際上也是商人在為鞏固自身地位以及長遠發(fā)展作出明智的投資。除此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寧波商人大多出身貧寒,他們早年的失學之苦,使他們懂得教育的重要性?!盵3]295寧波商人在有所成就后,心懷大愛,愿意奉獻一己之力為教育助力。1897年,寧波儲才學堂正式創(chuàng)立。儲才學堂由寧波知府程云俶作為主辦,協(xié)同寧波幫著名商人嚴信厚以及陳漢章等籌建。與此同時,儲才學堂的創(chuàng)辦還得到了許多寧波商人的支持,主要有張美翊、盛炳緯、袁堯年等。“寧波各界的教育資助以及近代寧波幫的捐資助學, 都對寧波近代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強有力的促進作用?!盵4]
2. 選址由來
關于儲才學堂的選址由來,翻閱《光緒鄞縣志》,其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與之相關。寧波月湖邊上有一條蜿蜒曲折之路,名為偃月街。此處另有座荒廢涼寂、無人問津的崇教寺,坐落在偃月街之北。崇教寺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彼時有個做生意的人名喚楊寧,他看中一女子盧氏,后經(jīng)一番波折終成良緣。但楊寧的買賣朋儕孫得言竟覬覦盧氏,為得到盧氏,不惜在太湖設局謀害楊寧,致使楊寧溺水而亡。孫得言佯裝傷心,假意援助,騙取了盧氏的感激和信任,與盧氏成親。但當時盧氏已懷楊寧之子,生下后叫作楊德順。十余年后,盧氏無意得知真相,發(fā)現(xiàn)一切皆為孫得言之陰謀,遂將其送官法辦。但盧氏心里已是萬念俱灰,不愿茍活,終懸梁自盡。其子楊德順傷心欲絕,明白人生不過一瞬,外物皆為塵土。因此將住宅上報給朝廷,請求朝廷收回,朝廷感念于楊德順的孝心就賜名為“報恩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報恩院改名為崇教寺,崇教寺之名由此而來。時至南宋初建炎間(1127-1130年),崇教寺毀于戰(zhàn)火。紹興二年(1132年),在當?shù)毓賳T的支持下,崇教寺得以重建。此時的崇教寺規(guī)模宏大,已然成為江南聞名的禪林寺廟。
在之后的元明清各代,崇教寺在戰(zhàn)火飛煙中幾度毀壞廢弛又重建。1897年,寧波知府程云俶積極響應朝廷號召,決心在寧波興辦一所新式的學堂。在得到寧波當?shù)刂倘藝佬藕窈蜏茘?、學者陳漢章、賢能盛炳緯的支持后,開始籌劃創(chuàng)建新式學堂的事宜。經(jīng)眾人商議后,選定崇教寺作為學堂的創(chuàng)建基地。該處環(huán)境優(yōu)美僻靜,地理位置便利,歷史文化久遠,知識底蘊深厚,適合建立學堂。選定地址后就開始著手建造,荒廢的崇教寺恢復了往日的熱鬧,修繕、設計、規(guī)劃、裝璜工作有序開展。在一番建設后,寧波中西學堂終于建造完成,但此時還未稱之為儲才學堂。據(jù)《寧波市志》中“1934年6月鄞縣全縣中學情況”顯示,寧波中學開辦年份為1897年。后又補充道:“1897年起,書院漸改為學堂。是年,知府程云俶與慈溪旅滬商人嚴信厚等籌建中西學堂,地址湖西崇教寺。次年定名儲才學堂”。[5]由此可見,寧波儲才學堂創(chuàng)建于1897年,而正式定名于1898年。
(三)辦學宗旨與人員
為何取名為儲才學堂,有何寓意?在字面上看,“儲才”,即意為國家儲備人才。在制定辦學宗旨上正如其名,即“革新圖強,儲備人才”。主張對舊傳統(tǒng)的學科秉持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主要設立新式先進的學科。在辦學形式上,儲才學堂借鑒了1863年創(chuàng)立的上海廣方言館的章程,尤其注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在教育內容上,課程設置獨具一格,開設了地理、農(nóng)學、格物、理化、算學、外文寫作等新穎課程,與傳統(tǒng)教育大相徑庭。絕大部分課程與時代相關聯(lián),規(guī)定了修業(yè)所限為五年,引進了西方的“班級教學制”和考試制度、升降級制度。
作為創(chuàng)辦者之一的盛炳緯在其書《述中校起緣》中,記錄了與社會各界人士商議確立儲才學堂在辦學時的初步規(guī)劃。在確定好儲才學堂的選址后,需要進一步確立辦學宗旨、主事人員,以此更好吸引適齡學子就學。因此集合了盛炳緯的友人包補園、江亭芙、袁曜臣、張讓三等人一起商議。大家一起商議后,認為宗旨的設立要符合學堂創(chuàng)辦的初衷,能夠引導學堂在辦學過程中保持端正、培養(yǎng)人才的態(tài)度,若不然則弊病諸多。學堂主事人員也需要尋找品學兼優(yōu)者,并有成大事之才,以此吸引各方才俊前來就學。經(jīng)過熱烈的討論后,會議舉薦了慈溪著名儒人楊敏曾為學堂的總教習,主管學堂事宜,兼任經(jīng)史、詞章、輿地等科。另外,又聘請侯官陳繹如教授外語學科,江陰吳成之教授數(shù)學學科。
為辦好這所學堂,慈溪大儒楊敏曾被聘請擔任儲才學堂的首任監(jiān)堂兼總教習。楊敏曾(1858-1939年),出生于寧波慈溪縣城,字遜齋,光緒五年(1879年)考中舉人,四十歲時任寧波儲才學堂首任監(jiān)堂。楊敏曾是一位為人正直,學識淵博的文人,一生以極大的熱情和責任感獻身于教育事業(yè)。楊敏曾作為儲才學堂的校長,事務繁忙,除了起草儲才學堂的章程、制定學堂規(guī)章制度、聘請學堂教員和其他工作外,還包括傳授儒家經(jīng)典、歷史、文學等課程。楊敏曾博學多識,教學內容豐富,講課針砭時弊,常有精妙之言,深受學生歡迎。僅在儲才學堂授課兩年,楊敏曾便輾轉去了京師大學堂的譯學館教習。雖然只有短短兩年時間,但他為儲才學堂培養(yǎng)了諸多人才,也為儲才學堂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皩W校初創(chuàng)十年,就在校園規(guī)模、師生人數(shù)、教學水平等方面被譽為‘浙東第一校,這與楊敏曾先生的努力是分不開的。”[6]43
(四)經(jīng)費來源與生源
1. 經(jīng)費來源
清末之際,興學潮席卷全國,戰(zhàn)爭賠款加上實施新政,政府的財政經(jīng)費支出境況窘迫。而學堂創(chuàng)辦最需籌集經(jīng)費,只有經(jīng)費充足才能推廣教育?!稗k學需要經(jīng)費,無論是立校舍,禮聘教習,購買書籍,都需要資金。因此經(jīng)費成為興辦學堂亟需解決的問題?!盵7]盡管清末已廢科舉改學堂,但不少鄉(xiāng)紳學子仍留戀于科舉做官之舊路,對于新式學堂的建立持有猶豫懷疑的態(tài)度。在學堂興辦的過程中,一些富商官紳也都在局外觀望窺探,持中立保留的態(tài)度,不愿出資出力。而清末政府國庫空虛,資金匱乏,對新式學堂的支持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斯種種,都嚴重限制了學堂的經(jīng)費來源,學堂的創(chuàng)辦籌備面臨重重困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儲才學堂突破種種困境,終于在官員商紳的合力下成功創(chuàng)立起來。
“舊時府州縣學的經(jīng)費來源主要是學地、學山的租息,清末興起的官立學堂經(jīng)費主要來自官費,公立學堂的經(jīng)費酌提各項善舉募集的經(jīng)費、社火活動的公款,還有義塾經(jīng)費,私立學堂則由創(chuàng)辦人自己投資建立?!盵8]342由此可知,儲才學堂作為一所官辦新式學堂,其經(jīng)費來源主要是政府的財政撥給。除此之外,儲才學堂的經(jīng)費來源和寧波幫的捐資助學也是分不開的,著名實業(yè)家嚴信厚、湯云崟等為此捐獻頗多。
除了官費和商人出資,儲才學堂的經(jīng)費來源還有存款利息、公款提充、學雜費等?!扒迥?,官立的初高等學堂收費不一,高等學堂每生5角,初等學堂每生3角?!盵8]353此處說明了官辦學堂在收取學費時具有官方標準,不同等級收取費用不等。同時在《申報》中也有相關記載:“學堂的經(jīng)費不足,因此招收三十名學生,超過三十名,錄取者當作備用,等到有空位了再加以錄取,依次遞補。如果外省外府本郡的富家子弟需要進入學堂學習的,都準入。只要每個人每月交錢五元,以此充實學堂經(jīng)費即可?!盵9]由于儲才學堂的房屋不多,教員師資能力有限,難以兼顧教習,因此接收的學生數(shù)量并不多。招收的學生數(shù)以十名為限作為補用,需要另外繳費,名額滿則不再錄。
2. 招生情況
知府程云俶為儲才學堂出示招考,寫道:“所有肄業(yè)學生本府定于四月十四日考驗,合先出示招考。爾等如有聰穎循良子弟入堂肄業(yè),與后開章程相合者速赴遷善所提調中西學堂委員梅分府處報名填冊,至期來府聽候命題考試。錄取后申詳?shù)缿椄苍?,俾可送堂肄業(yè),其各遵照毋得遲延自誤,特示?!盵9]頒布的招考公告明確了本次招生考試的具體操作流程,規(guī)定所有來學堂就讀的學生,都要先通過考試。各家中若有聰穎好學的孩子就可以來報名考試,只要各方條件都符合章程要求即可報名登記。第一批入學堂讀書的學子在通過考試被錄取后進入學堂肄業(yè)。“旋示期本月十四日所有錄取各學生均于巳刻整肅衣冠,齊集學堂聽候點名,送堂肄業(yè)?!盵10]
在招生時也出示了相關報名條件和要求,規(guī)定了學生的出身戶籍、報考年齡以及平時需要掌握的作文能力?!耙迾I(yè)學生必須本寧郡人,身家清白,聰穎循良,年僅二十歲以下者,平日讀書作文完篇,或作半篇而文理已能通順,或已入泮而愿入堂學習,均應官紳保送,取具年貌籍貫,由提調會同董事造冊送府考驗。錄取后申詳?shù)缿椄苍囁吞靡迾I(yè)?!盵9]因此入學就讀的學生也大多家世優(yōu)越,“為來自郡縣的書香子弟”[6]42。
(五)人才培養(yǎng)與成果
儲才學堂充分踐行了其辦學宗旨,筑巢引鳳、碩果累累,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不少專業(yè)人才。第一批就讀于儲才學堂的學生,畢業(yè)后學有所成的不在少數(shù),更不乏優(yōu)秀人才。在物理學領域,何育杰開創(chuàng)近代物理學,翻譯置備物理學教材,為中國物理學作出杰出貢獻;在文學領域,洪允祥創(chuàng)作詩詞抒發(fā)愛國情懷,執(zhí)筆《天鐸報》言論專欄,為中國的仁人志士發(fā)聲;在政治領域,夏錫祺擔任過山西教育廳廳長,李思浩擔任過財政總長。除此以外,在儲才學堂受過楊敏曾教導的學生中,還有擔任過寧波市長的羅惠僑、革命志士費公直、教育學者范壽康等等。盛炳緯也提到過,儲才學堂創(chuàng)辦后,高材生接踵而至,后在社會各界皆有所成,有王蓺卿、王菉軒、洪樵舲、林孟垂、朱維周、朱賡堂、劉榮甫、夏仲彝、王雅林、李贊侯、葉叔眉、何吟苢、陳契琴等。
二、發(fā)展:寧波府中學堂(1904—1911)
寧波儲才學堂于1904年改稱為寧波府中學堂,1908年遷至城南新建校址,時主管學部軍機大臣張之洞親為學堂題寫校碑。此時的學堂規(guī)模設施、師資水平堪稱一流,儼然成為“浙東第一?!薄?/p>
(一)學堂擴建
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的發(fā)布施行,標志著中國結束了幾千年來學校沒有制度體系保障,學制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局面。癸卯學制借鑒了西方先進的教育模式,在立足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明確了學校在落實教育體制上的要求,確立了我國近代教育學制的整體體系和基本框架。有了政府的規(guī)定,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成為各地辦學的主流,各類獨具特色的新式學堂紛紛成立。1904年,寧波儲才學堂經(jīng)當時主事喻兆蕃的管理下,改名為寧波府中學堂。
府中學堂聲名漸播,影響擴大,來學堂求學就學的學生日益增多。寧波儲才學堂本身建址于寺院之上,校舍狹隘,無法容存更多的學生。即使擴充改建也難顧實際,只能做應付之用。1904年,時任寧紹臺道喻兆藩主張興辦學,與眾商議后決定擴新儲才學堂。“寧波府中學堂房舍狹隘,不敷展布,現(xiàn)由刑部郎中童紳德厚,擬以道廠基地改建堂舍,藉資擴充。日前具稟道署,呈請轉詳。兼署寧紹臺道正任寧府喻太守兆蕃閱稟后,業(yè)已批候,據(jù)情轉詳,俟奉到批示再行照復?!盵11]1907年,在得到政府批示后,喻兆藩開始動用政府撥款以及募集資金,擴建改造奉化江畔三十畝的船基地進行辦學。此地位于奉化江畔,地勢清曠,環(huán)境幽靜,無塵囂之氣,宜養(yǎng)息修學。經(jīng)過十幾個月的工程擴建,學堂于1908年落成,共花費了六萬多銀元。用于填埋土地的約兩千多銀元,絕大部分都用于建造房子,花費五萬四千多銀元。另外,用于配置校具、樂器、圖書、儀器等雜物的也有四千多銀元。而監(jiān)工的工資、交通、餐食以及犒賞等費用,都由盛炳緯個人出資,不算在內。經(jīng)擴建后,學堂內房屋大小共一百一十間,“講堂、教室、學生自修室、寢室,會食堂、雨天操場,會客室、仆役住室、庖湢、坑廁等一應俱全”(1)。
(二)校名題寫
寧波府中學堂在建成之初,就面臨一個重大的難題。究竟該由誰來題寫新的校名?此人既要有非凡的學識和氣度,又需擁有顯達的聲望和地位,若能播揚學校之美譽則更佳。對此,諸位領事者經(jīng)商議后,決定邀請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來題寫寧波府中學堂的牌匾。此時有個疑問,張之洞遠在朝廷,寧波當?shù)匾嗖环逃蠹?,緣何邀請他呢?源于清末大臣張之洞在教育改革方面辦得極具聲色,適逢當時剛好頒布其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一來為順應朝堂教育改革趨勢,二來也可擴大學堂的影響力。而為何張之洞愿意為其題寫校名,也不外乎為其改革造勢。正值其推行教育改革之際,寧波儲才學堂愿為人先,積極響應改革,并邀他出面。張之洞自然希望響應其改革者越多越好,更能體現(xiàn)其改革的力度和成效,也就答應下來了。這塊由張之洞親手題寫的寧波府中學堂的石質牌匾,歷經(jīng)歷史的沉淀,保存至今。
(三)教師教學
1908年,寧波府中學堂正式落成,有新生一百名入堂肄業(yè)。根據(jù)已頒行的癸卯學制,寧波府中學堂對教學課程設置、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調整與規(guī)定。在課程設置上,除原有的經(jīng)史、國文、輿地、算學、譯學等,另外增設了修身、法制、博物、理化、圖畫、體操、音樂等。在課堂教學上不分班級,國文、經(jīng)學、修身等課程均在總講堂中上課,而英文和算學兩門課程則分班上課。國文的學習采用古文選讀形式,并配備講義作教學之用。在英文的學習上,三年級學生要求用英文讀《納氏文法》、《皇家讀本》。具體教學內容與教師待遇記載于1910年的《四明日報》,可見表1。
(四)學堂收支
寧波府中學堂在收支上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在1910年的《四明日報》上,就記載了寧波府中學堂在庚戌年某個學期的收支一覽表。府中學堂監(jiān)督王紹翰讓學堂會計員廖君將這學期的學校各項收支情況整理打印成表,交給政府和學界團體公覽。該表將學堂的收支情況一一列出,清晰細致。這一學期共收入洋銀一萬三千多兩,支出一萬一千多兩,盈余一千多兩。說明學堂在辦學上雖然盈余不是很多,但也沒有出現(xiàn)赤字的情況。在收入來源上,“有政府領款、學生膳費、燈油雜費、田產(chǎn)租息、樂捐等”。在支出項目上,“主要用于校員、雜役的月費工資和津貼,膳金、茶水、燈油費,書籍儀器的費用以及紙張的印刷費”[12]。
(五)辦學阻礙
在新式學堂的發(fā)展過程中,受到過地方保守勢力的干預和破壞。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事件,如學堂監(jiān)督關維震被誣案、學生滋鬧、師生沖突、毀壞設施事件等,在當年的《申報》中均有記載。最著名的要屬民國名人陳布雷引發(fā)的學潮,此次學潮影響范圍廣泛,轟動一時。陳布雷在其《陳布雷回憶錄》中有對在寧波府中學堂就學的翔實記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我)來到寧波府中學堂讀書。寧波府中學堂前身名為儲才學堂,經(jīng)喻兆蕃改革而成。今年聘任了關來卿為學堂監(jiān)督,學堂以教育為本,引入了許多新式課程,充實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和知識,同時也擴招了學生?!盵13]1906年,陳布雷奉父命入學,目的在于廣交游長見識。府中學堂之于傳統(tǒng)學堂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中都是比較新穎的,能廣開學生的眼界。然而,府中學堂中的新生與舊生在思想觀念上存在沖突,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加重。以一封陳布雷給友人痛訴舊生弊病的信為導火索,雙方矛盾迅速激化。最終,事件越鬧越大,不得不由寧波教育會出面調停。最終,對陳布雷作退學處理,風潮也得以平息。從此事不難看出,在寧波府中學堂之中,仍存在著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沖突。
三、結語
孫中山先生曾言:“寧波風氣之開,在各省之先”[14]。而清末寧波儲才學堂即是在西方先進思想傳入與本土文化產(chǎn)生一定碰撞的背景下,由官員協(xié)同商人創(chuàng)辦的寧波第一所新式學堂。置于清末的歷史背景下,它的成功創(chuàng)辦與當時中國的社會政治面貌、經(jīng)濟狀況、商紳階層等緊密相關。寧波深厚的教育歷史奠定了儲才學堂的辦學基礎,各地新式學堂的試點創(chuàng)辦為儲才學堂起到了示范借鑒作用,寧波幫商人的捐資助學又為儲才學堂提供了發(fā)展良機。儲才學堂以“革新圖強,儲備人才”為辦學宗旨,既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也為近代寧波人才的培養(yǎng)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育思想上,儲才學堂一方面融合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的優(yōu)秀文化,另一方面又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模式,辦出了國人獨有的特色。在儲才學堂創(chuàng)辦后,寧波第一所師范學堂也隨之出現(xiàn),儲才學堂與各類新式學堂一起推動了寧波近代新式教育的發(fā)展。
注釋:
(1)轉引自寧波市海曙檔案局,寧波市海曙區(qū)文物管理所編. 古城尋賢——海曙之名人與遺跡[M]. 杭州:西冷印社,2014:148.
參考文獻:
[1] 谷雪梅. 20世紀寧波教育發(fā)展史新探[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5):66.
[2] 王應麟. 深寧先生文紗摭余編[M]. 寧波:鄞縣張氏約園出版,民國:53-54.
[3] 樂承耀. 近代寧波商人與社會經(jīng)濟[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紀立新. 寧波近代教育初探:以國人自辦教育為考察[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58.
[5] 俞福海. 寧波市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95:2225-2226.
[6] 謝振聲. 楊敏曾:一世書香半載官[J]. 寧波通訊,2011(19).
[7] 王海燕.論晚清學堂籌款事宜及影響[J]. 江淮論壇,2003(5):115.
[8] 寧波市教育委員會.寧波教育志[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9] 示考西學[N]. 申報,1897-05-27.
[10] 四明山色[N]. 申報,1897-06-23.
[11] 稟請擴充學堂[N]. 申報,1906-07-24.
[12] 寧波府中學堂庚戌年上學期收支一覽表[N]. 四明日報,1910-06-19.
[13] 陳布雷. 陳布雷回憶錄[M]. 北京:團結出版社,2016:20.
[14] 董啟俊. 寧波旅滬同鄉(xiāng)會[C]//政協(xié)寧波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寧波文史資料(第五輯),19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