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寇謙之與讖緯

2021-01-07 16:40:24呂宗力
銅仁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讖緯天師道教

呂宗力

【文學研究】

寇謙之與讖緯

呂宗力1,2

( 1.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qū) 999077 )

魏晉南北朝時期讖緯屢遭當局嚴令禁絕、焚毀,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排擠,但它與儒、玄、佛、道諸家思想之間的持續(xù)互動,不應忽視。十六國北魏時期“北天師道”領袖寇謙之創(chuàng)作的“太平真君”讖語,在北魏政治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從寇謙之存世著述中的讖緯話語,也可以感受到十六國北魏時期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中讖緯持續(xù)不衰的影響。

寇謙之; 讖緯; 《云中音誦新科之誡》; 《錄圖真經(jīng)》; 太平真君

在思想史、宗教史的視野中,魏晉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代:玄學的流行,佛教、道教的興盛,儒學的發(fā)展,以及儒、玄、佛、道之間的互動和相互影響。讖緯作為西漢后期開始風行于世、在東漢三國獲得官方大力推崇的儒學支流,雖然自西晉武帝以來屢遭當局嚴令禁絕、焚毀,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排擠,但它與儒、玄、佛、道諸家思想之間的持續(xù)互動,不應忽視。

筆者近年關注魏晉南北朝時期讖緯與道教的互動。讖緯思潮在其形成的早期過程中,曾吸收戰(zhàn)國秦漢道家和方仙道術的一些思想元素,而東漢道教早期經(jīng)典在形成過程中,也曾受到讖緯思潮的重要影響。[1]如《太平經(jīng)》①,“上接黃老圖讖之道術,下啟張角、張陵之鬼教”,[2]“與陰陽五行學說、道家學說以及七經(jīng)讖緯學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雹谖簳x以后,這兩種神秘主義觀念體系的互動和相互滲透頗顯活躍。筆者已陸續(xù)撰專文討論葛洪、王嘉、陶弘景與讖緯的關系,本文的焦點很自然地落到了寇謙之身上。

寇謙之(365-448),字輔真,《魏書·釋老志》有傳??苁显瞎炔?,后遷居馮翊萬年,自稱為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寇恂的后人??苁蠟榍赜捍笞澹t之父寇修之,前秦時任東萊太守,兄寇贊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其家族世奉天師道。謙之早年即好道術,曾從當時兼通佛、儒、道的著名隱士成公興入嵩山修道七年,謙之本人也以兼通道、佛、儒著稱。后來領導天師道改革,是北天師道的領袖人物。關于其生平及在南北朝道教史上的地位,論述已多,此不贅。

一、寇謙之著述所見讖緯影響

寇謙之存世著述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應是《魏書·釋老志》所記受賜于太上老君的《云中音誦新科之誡》和得之于李譜文的《錄圖真經(jīng)》。③湯用彤先生觀察到:“漢代以來,圖讖歷數(shù)之學,頗流行于北方。謙之備悉其術,稱新經(jīng)應運出世,神人作誥,付之以經(jīng),轉佐北方太平真君”。[3]后世的道教著述,也注意到寇謙之有限的存世著作與讖緯的關系。如元代林轅《谷神篇·敘》,即指“北魏寇謙之,嘗集道經(jīng),為其書少,遂將方技、符水、醫(yī)藥、卜筮、讖緯之書混而為一?!雹?/p>

(一)《云中音誦新科之誡》

《隋書·經(jīng)籍志四》:“后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謙之,自云嘗遇真人成公興,后遇太上老君,授謙之為天師,而又賜之《云中音誦科誡》二十卷。”⑤《魏書·釋老志》有更詳細的描述:

謙之守志嵩岳,精專不懈,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駕龍,導從百靈,仙人玉女,左右侍衛(wèi),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鎮(zhèn)靈集仙宮主,表天曹,稱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地上曠誠,修善之人,無所師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軌范,首處師位,吾故來觀汝,授汝天師之位,賜汝《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號曰‘并進’?!毖裕骸拔岽私?jīng)誡,自天地開辟已來,不傳于世,今運數(shù)應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豈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雹?/p>

“神人作誥,付之以經(jīng)”的過程說得很玄乎,但正如湯用彤、湯一介先生所考證,其實“是寇謙之假借‘老君’之名傳授給他的”,[4]69即寇謙之自己所編撰。《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已佚。今《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所收《太上老君戒經(jīng)》《老君音誦誡經(jīng)》《太上老君經(jīng)律》《太上經(jīng)戒》《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女青鬼律》等七種,湯用彤、湯一介先生以為當屬《云中音誦新科之誡》的一部分,但闕文較多,有的僅存篇目,有些文句在輾轉抄錄中或有錯落, 或有為后人增改者。[4]69,65雖難據(jù)以窺寇謙之思想之全貌,卻為我們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一些線索。而諸戒經(jīng)中反復出現(xiàn)的神靈伺察、奪算減年善惡報應觀念,正是早期道教基于讖緯細化發(fā)展出來的論述。⑦

例如《女青鬼律》卷一:

右五鬼,三官帝常遣司察人罪。鬼恒在人間,不可得見。

天下男女,汝曹自可按吾圖書視鬼等名,施吾太玄之下符,上三天生炁,三五七九之生,以與天民,天民死而更生。⑧

《三洞法服科戒文》:

天師曰:應服不服,非服而服,皆四司考魂,奪筭一千二百。

天師曰:道士衣服、臥具、坐褥,皆不得用青緑紺絳、紅碧玄素、錦綺繡畫、珠玉間錯。違者,四司考魂,奪筭八百。⑨

諸鬼伺察人罪、“圖書”記錄鬼神之名、有過錯須奪算等,都屬于這一論述的核心觀念。又如《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⑩,保存頗多神靈伺察、奪算減年善惡報應的論述:

修善得福,為惡得罪。

惡人為惡不止,自有司神記其惡事,過積罪滿,執(zhí)殺者自罰之,道終不殺也。

人能修行執(zhí)守教戒,善積行者,功德自輔,身與天通,福流子孫。

又奉道者身中有天曹吏兵,數(shù)犯瞋恚,其神不守,吏兵上詣天曹,白人罪過,過積罪成,左契除生,右契著死,禍小者罪身,罪多者殃及子孫。

善人惡人,富貴貧賤,各自謂壽命終年,誰欲先窮者,人人所不樂也。然惡人過積結罪,罪滿作病,病成至死,不自知。唯修善者得福。人生受命,制之在天。?

其《大道家令戒》章稱“魏氏承天驅除,歷使其然,載在《河》《雒》,懸象垂天,是吾順天奉時,以國師命武帝行天下,死者填坑”?,以圖讖為“魏氏”(曹魏或元魏)承天驅除之符命。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又有《天師五言牽三詩》章:

牽三復牽一,披云朗白日。三災蕩穢累,約當被中出。

牽三復牽二,榮華不足利。若欲入五難,畀令精誠至。

牽三復牽三,酒肉不足甘。洗濯素絲質,界苦就朱藍。

牽三復牽四,妙法冥中秘。希仰神靈降,一心莫有二。

牽三復牽五,道士出蓬戶。脫落形骸中,淵玄誰能睹。

牽三復牽六,年往不可逐。雖無骨間分,訓之故宜勖。

牽三復牽七,希仰入九室。披衿就靈訓,諠然萬事畢。

大道妙不遠,弘之當由人。忠信成一氣,可得脫度身。

三災運已促,宜早去利欲。中情漸堅固,災厄便得度。

心罪宜詳除,勉力可為則。既得過五難,眾愿咸可得。

恨無自然分,纏綿流俗間。仰意歸長生,庶得廁群賢。?

“牽三”一詞,魏晉南北朝文獻中數(shù)見,而其義難明。劉昭瑞對此有精彩辨析。他指出,《牽三詩》始于“牽三復牽一”,終于“牽三復牽七”,而“三七”正是漢代讖緯論述中常見的神秘數(shù)字。史載十六國時期術士王嘉作《牽三歌讖》?,《云笈七簽·洞仙傳》亦記南朝梁有術士馬榮,“作牽三詩,類乎讖緯”?。劉昭瑞認為,牽三類歌讖的首創(chuàng)者當為王嘉,而《天師五言牽三詩》很可能即出自王嘉之手。王嘉和馬榮所作牽三歌讖,久佚,其形式和內容不詳。就現(xiàn)存的有限史料推測,這可能是當時讖語式歌謠的一種表述類型,在術士和道士中流行?!短鞄熚逖誀咳姟肺幢爻鲎酝跫?。

“李弘(洪)應王”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傳播極廣的讖言,治魏晉南北朝政治、社會、宗教史者耳熟能詳,此不贅?!袄詈耄ê椋薄白鱽y”史事,兩晉以來,史籍多有記載。但對“李弘”讖記的明確描述,始見于《老君音誦誡經(jīng)》(《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中保存較完整的篇章):

世間詐偽,攻錯經(jīng)道,惑亂愚民,但言“老君當治,李弘應出”,天下縱橫,返逆者眾。稱名李弘,歲歲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見,惑亂萬民,稱鬼神語。愚民信之,誑詐萬端,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稱劉舉者甚多,稱李弘者亦復不少,吾大瞋怒!

愚人誑詐無端,人人欲作不臣,聚集通逃罪逆之人,及以奴仆隸皂之問,詐稱李弘。我身寧可入此下俗臭肉奴狗魍魎之中,作此惡逆者哉!世人奸欺,誦讀偽書,切壞經(jīng)典,輸吾多少,共相殘害,豈不痛哉!?

以老君口吻,對“李弘應出”讖言擾亂社會秩序深表痛惡之際,流露出誡經(jīng)撰者對讖記“偽書”的熟悉與重視。張澤洪引敦煌文書S .6502 號《大云經(jīng)疏》所述《嵩岳道士寇謙之銘》,有“吾笇后卜筮,王天下者,木子受太平,善為大圣主,忠孝治國”語,指出“寇謙之熟稔此類讖語”[5],所言不虛。

(二)《錄圖真經(jīng)》

據(jù)《魏書·釋老志》本傳,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十月戊戌,正當寇謙之在嵩山修道之際,有仙人自稱老君玄孫、牧土宮主李譜文,降臨嵩山,代表老君獎勵寇謙之教化之勞,授為太真太寶九州島真師、治鬼師、治民師、繼天師,掌“嵩岳所統(tǒng)廣漢平土方萬里”人鬼之政,賜《天中三真太文錄》,凡六十余卷,號曰《錄圖真經(jīng)》。該經(jīng)久佚,從《釋老志》的敘述看,內容包括道教的禮儀制度,也用于“劾召百神”?。謝路軍據(jù)《釋老志》的敘述分析,《錄圖真經(jīng)》不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經(jīng)典,也是一部圖讖式的神書。例如,李譜文自稱“昔居代郡桑干”(北魏首都平城所在地),暗示道教與北魏之崛起因緣深厚。而令寇謙之持此經(jīng)“輔佐北方泰平真君”,正是為迎合當時意欲入主中原的拓跋魏制造的讖言。[6]

二、“泰平真君”讖語與太武帝朝之政治文化

泰常七年四月,太子拓跋燾封泰平王。至八年十一月已巳(寇謙之受《錄圖真經(jīng)》七天之后),明元帝崩,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氨狈教┢秸婢币徽Z成讖。寇謙之在隱居嵩山三十多年后,決意下山傳教,于是向朝廷獻《錄圖真經(jīng)》。

正如前引湯用彤說,“漢代以來,圖讖歷數(shù)之學,頗流行于北方?!盵7]372-373北魏建國之初,其國號之選擇和合法性論證的論述(如自承土德、黃帝之后),已頗受讖緯學說的影響。?至太武帝時,“謙之備悉其術,稱新經(jīng)應運出世,神人作誥,付之以經(jīng),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其所言與于吉所謂太平氣至,德君將出之說相似。”[7]373雖然朝野對寇謙之的論調“未全信也”,太武帝最重要的政治顧問崔浩卻“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

崔浩出身北方第一高門清河崔氏,世奉天師道。其父崔宏(玄伯),博通經(jīng)史禮制,北魏建國時引讖緯議國號。崔浩學識才華更勝乃父,經(jīng)史百家無不涉及,兼言玄象災異、陰陽術數(shù)。他與寇謙之交往,每“論古治亂之跡,常自夜達旦,竦意斂容,無有懈倦”。?寇謙之改革道教的理念及其受諸成公的蓋天《周髀》之術,皆令崔浩信服。當寇謙之向他表示:“吾行道隱居,不營世務,忽受神中之訣,當兼修儒教,輔助泰平真君,繼千載之絕統(tǒng)。而學不稽古,臨事闇昧。卿為吾撰列王者治典,并論其大要”,?崔浩即向太武帝上疏:

臣聞圣王受命,則有大應。而《河圖》、《洛書》,皆寄言于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比。昔漢高雖復英圣,四皓猶或恥之,不為屈節(jié)。今清德隱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

揄揚《錄圖真經(jīng)》受諸神仙,比美《河圖》《洛書》,宣示皇帝乃軒轅黃帝后代、應天統(tǒng)治天下的符命。崔浩所言大獲帝心,太武帝派使者供奉玉、帛、牲牢,祭拜嵩山,迎山中四十多位寇謙之的弟子至京師,在京城東南為寇謙之建天師道場。

始光三年,關中大夏國主赫連勃勃死,王室內亂。太武帝欲乘機西征,吞并大夏。群臣多以為難,北平王長孫嵩固諫不可,僅崔浩、杜超之支持。太武帝“乃問幽微(天意)于謙之”,尋求精神支持??苤t之答稱:“必克。陛下神武應期,天經(jīng)下治,當以兵定九州島,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再次援引“北方泰(太)平真君”讖語,預言太武帝期運應天,必能成功。太武帝于是親率鐵騎出擊,橫掃中原,數(shù)年中滅大夏、北燕、北涼等割據(jù)政權,于太延五年結束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完成了北方的統(tǒng)一。太武帝對“太平真君”讖語因而頗信服,太延六年改元太平真君,“太平真君”從此成為北魏政治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據(jù)《魏書·靈征志》,太平真君年間,屢現(xiàn)甘露、黃光等符瑞。太平真君五年正月,太武帝頒詔嚴禁王公以下私養(yǎng)沙門、師巫及金銀工巧之人,及私藏讖記、陰陽、圖緯、方伎之書。?有趣的是,二月張掖郡就上報丘池縣大柳谷山發(fā)現(xiàn)的石文圖讖,與寇謙之所獻“天文圖錄(《錄圖真經(jīng)》)”相呼應。山石有呈龍馬之形者,其石馬脊文曰“大討曹”,當是預言晉氏代魏。有大石五,青質白章,間成文字。兩塊大石上的讖文預言前涼、后秦政權的命運,都已應驗。

其三石記國家祖宗以至于今。其文記昭成皇帝諱(什翼犍)“繼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凡十四字;次記太祖道武皇帝諱(珪)“應王,載記千歲”,凡七字;次記太宗明元皇帝諱(嗣)“長子二百二十年”,凡八字;次記“太平天王繼世主治”,凡八字;次記皇太子諱(晃)“昌封太山”,凡五字。初上封太平王,天文圖錄又授“太平真君”之號,與石文相應。太宗名諱之后,有一人象,攜一小兒。見者皆曰:“上愛皇孫,提攜臥起,不離左右,此即上象靈契,真天授也?!?

石文“預言”北魏列祖列宗至太武帝應命而王的事跡,關于太武帝的石文是“太平天王繼世主治”,這既符合拓跋燾曾經(jīng)獲封的太平王爵號,也契合寇謙之所獻“太平真君”讖語。而樂安王范等四王隨即上奏,稱:

臣聞帝王之興,必有受命之符,故能經(jīng)緯三才,維建皇極,三五之盛,莫不同之。伏羲有《河圖》、八卦,夏禹有《洛書》、九疇,至乃神功播于往古,圣跡顯于來世。伏惟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固天縱圣,應運挺生,上靈垂顧,征善備集。是以始光元年經(jīng)天師奉天文圖錄,授“太平真君”之號。陛下深執(zhí)虛沖,歷年乃受。精誠感于靈物,信惠協(xié)于天人,用能威加四海,澤流宇內,溥天率土,無思不服。今張掖郡列言:丘池縣大柳谷山大石有青質白章,間成文字,記國家祖宗之諱,著受命歷數(shù)之符。王公已下,羣司百辟,覩此圖文,莫不感動,僉曰:自古以來,禎祥之驗,未有今日之煥炳也。斯乃上靈降命,國家無窮之征也。臣等幸遭盛化,沐浴光寵,無以對揚天休,增廣天地,謹與羣臣參議,宜以石文之征,宣告四海,令方外僭竊知天命有歸。?

以張掖石文為天降符命,建議廣泛宣傳,以強化北魏政權的合法性論證?!疤秸婢弊徴Z對太武帝時期政治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張掖“大討曹”石文圖讖,曹魏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青龍三年,張掖郡刪丹縣金山玄川溢涌,有石馬七現(xiàn)世,“其南有五字,曰‘上上三天王’;又曰‘述大金,大討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馬一匹在中,大吉開壽,此馬甲寅述水’”。?金指晉,金德也。

又引干寶《搜神記》:

初,漢元、成之世,先識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當有開石於西三千馀里,系五馬,文曰“大討曹”。及魏之初興也,張掖之柳谷,有開石焉,始見於建安,形成於黃初,文備於太和,周圍七尋,中高一仞,蒼質素章,龍馬、麟鹿、鳳皇、仙人之象,粲然咸著,此一事者,魏、晉代興之符也。至晉泰始三年,張掖太守焦勝上言,以留郡本國圖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謹具圖上。按其文有五馬象,其一有人平上幘,執(zhí)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大司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開壽”,其一成行,曰“金當取之”。?

又引《漢晉春秋》:

氐池縣大柳谷口夜激波涌溢,其聲如雷,曉而有蒼石立水中,長一丈六尺,高八尺,白石畫之,為十三馬,一牛,一鳥,八卦玉玦之象,皆隆起,其文曰“大討曹,適水中,甲寅”。帝惡其“討”也,使鑿去為“計”,以蒼石窒之,宿昔而白石滿焉。至晉初,其文愈明,馬象皆煥徹如玉焉。?

《宋書?符瑞志上》亦載,曹魏初興時,張掖刪丹縣金山柳谷有奇石,蒼質白章,有五馬、麟、鹿、鳳皇、仙人之象。上有文字曰:“上上三天王述大金討大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馬一匹中正大吉關壽此馬甲寅述水”,?與《魏氏春秋》所記大同小異。既而司馬氏受禪,遂以此奇石及石文為晉之祥瑞。太尉屬程猗作《柳谷石文說》,以為此石“感德而生,應正吉而王之符也?!痹撐膶α绕媸庑渭笆y的解讀、聯(lián)想和描述,完全基于“五德說”。其贊辭“白麟耀精,神馬自圖,金言其形”,以晉屬金德,其色白,馬則司馬氏也。?

所以該石文圖讖其實“發(fā)現(xiàn)”于魏晉之交,流行于兩晉南朝。至北魏太武帝時,群臣翻炒冷飯之余,又為石文增添了若干“預言”北魏諸帝命運的新讖言。

三、小結

寇謙之著述中的讖緯話語,以及“太平真君”讖語在北魏政治文化中的影響,絕非偶然現(xiàn)象。魏晉南北朝時期讖緯屢禁而不絕,從經(jīng)學、文學、史學、科技、佛經(jīng)、道經(jīng)撰述看?,讖緯觀念和話語在當時的文化心態(tài)、宗教意識和表述習慣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從北魏的政治文化看,讖緯在社會各個階層和政治斗爭的各個層面流行不衰。生存和活躍于這樣一個歷史文化語境中的寇謙之,其觀念和論述與讖緯發(fā)生較密切的聯(lián)系,也就理所當然了。

① 一般認為源自東漢順帝時問世的《太平清領書》,經(jīng)方士于(干)吉、宮崇等編撰及后人改寫增竄,大體保存著東漢中晚期的著作的本來面目。原書早已殘缺。王明以明正統(tǒng)《道藏》所收為底本,根據(jù)唐人節(jié)錄的《太平經(jīng)鈔》及其他二十七種引書加以校、補、附、存,基本上恢復一百七十卷的面貌。參見王明《太平經(jīng)合?!で把浴?,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1。

② 李養(yǎng)正《〈太平經(jīng)〉與陰陽五行說、道家和讖緯之關系》,載于《中國道教》1984年第5期,頁42。劉昭瑞認為《老子想爾注》的撰者很可能是張魯,也指出《想爾注》注釋《老子》間採讖緯之說。(《考古發(fā)現(xiàn)與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頁112)

③ 《隋書?經(jīng)籍志四?道經(jīng)》“李譜文”作“李譜”,《錄圖真經(jīng)》作《圖錄真經(jīng)》。卷35,頁1093。

④ 《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方法類?谷神篇?敘》,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4冊,頁534?!吨腥A道藏?谷神篇?敘》,“讖”作“識”。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9冊,頁742。

⑤ 《隋書》卷35,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頁1093。

⑥ 《魏書》卷114,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頁3050-3051。

⑦ 詳見筆者《從比較視角看先秦至南北朝神靈監(jiān)督下的善惡報應信仰》,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年第12期。

⑧ 《中華道藏》第8冊,頁599、601。

⑨ 《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戒律類》,18冊,頁231。

⑩ 此經(jīng)成書年代頗多爭議。較具代表性的,如湯用彤、湯一介以此經(jīng)為《云中音誦新科之誡》的一部分;唐長孺認為該經(jīng)成書年代當不早于前秦,但其部分內容或沿襲曹魏舊文。(《道經(jīng)中所見魏晉期間的北方天師道》,載《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張松輝則認為作于曹魏正元年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成書年代考》,載《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劉昭瑞認為《道藏》所收《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由體例不一、文體不一、內容相互沒有聯(lián)系的五個南北朝或之前形成的殘篇綴拾而成。(《考古發(fā)現(xiàn)與早期道教研究》,頁130)無論是否寇謙之所撰或沿襲、編輯舊文,其內容、話語大致屬于寇謙之之前的道教論述。

? 《中華道藏》第8冊,頁317-318。據(jù)謝路軍的研究,寇謙之于佛教教義頗多借鑒,包括善惡輪回觀念??苁系纳茞簣髴撌鲋校瑧撘灿蟹鸾痰挠绊?。(《寇謙之與佛教》,載《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2期)

? 《中華道藏》第8冊,頁323。

? 《中華道藏》第8冊,頁324-325。

? 可參閱拙作《王嘉的道教與讖緯思想》,載《南都學壇》2016年3期。

? 《考古發(fā)現(xiàn)與早期道教研究》,頁120-130。

? 《中華道藏》第8冊,頁564-565。

? 《魏書》卷114,頁3051。

? 詳見樓勁《讖緯與北魏建國》,載《歷史研究》2016年第1期;拙作《讖緯與十六國北朝的政治與社會》,載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1至6世紀中國北方邊疆、民族、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 《魏書》卷114《釋老志》,頁3052。莊宏誼認為“從兩人的關系來看,有相互師禮學習之意。換句話說,雖然史書記載崔浩拜寇謙之為師,其實是崔浩推崇之,以推薦之于朝廷的一種手法?!保ā读⒅緸榈弁鯉煟苤t之的宗教理想與實踐》,載《輔仁宗教研究》第二十一期(2010 年秋),頁57)

? 《魏書》卷35《崔浩傳》,頁814。

? 同?。

? 《魏書》卷114《釋老志》,頁3052。

? 同?。

? 拙作《魏晉南北朝至隋禁毀讖緯始末》(載《高敏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對該事件起因有詳細討論,也可參閱向燕南《北魏太武滅佛原因考辨》(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1期),不贅。

? 《魏書》卷112下《靈征志下》,頁2954。

? 同?,頁2954-2955。

? 《三國志》卷3,頁106。

? 同?。

? 同?。

? 《宋書》卷27,頁781。

? 《全晉文》卷72,頁1874。

? 也包括大量保存下來的北朝墓志。

[1] 蕭登福.讖緯與道教:自序[M].臺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1.

[2] 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M]//湯用彤全集:卷5.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64.

[3]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M]//湯用彤全集:卷1.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73.

[4] 湯用彤,湯一介.寇謙之的著作與思想——道教史雜論之一[J].歷史研究,1961(5):69.

[5] 張澤洪.北魏道士寇謙之的新道教論析[J].四川大學學報,2005(3):43.

[6]謝路軍.寇謙之援儒入道思想述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2):109.

[7]湯用彤.湯用彤全集:卷1[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Kou Qianzhi and Chenwei

LV Zongli1,2

( 1.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2.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999077, China )

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books of Chenwei was banned and burned by the authorities, and was marginalized b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However, it is no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enwei and Confucianism, metaphysics,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been kept closed. The prophecies of “Tai Ping Zhen Jun” created by Kou Qianzhi, the leader of “Northern Tianshi Dao”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of the 16 Kingdom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politics and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From Kou Qianzhi’s posthumous writings, it is known that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the posthumous writings in the politic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during the 16 Kingdoms.

Kou Qianzhi, Chenwei,,, Taiping Zhenjun

I206.2

A

1673-9639 (2021) 05-0049-07

2021-04-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緯書文獻的綜合整理與研究”(20&ZD226)。

呂宗力(1950-),廣西陸川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1981),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qū)博士(1995),南京大學特任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政治制度史,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政治文化史,古典文獻,民間信仰,讖緯。

(責任編輯 郭玲珍)(責任校對 肖 峰)(英文編輯 田興斌)

猜你喜歡
讖緯天師道教
《東漢文學思想史》《讖緯思潮與漢代文學思想》
文學與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1:38
劉秀信不信讖緯
華聲(2022年3期)2022-04-27 01:38:37
王天師消暑之法
除妖計
故事會(2019年15期)2019-08-06 02:31:17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讖緯:無益經(jīng)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遺記》為例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天師”教職略考
略論讖緯書在《漢志》《隋志》中的區(qū)別待遇
近現(xiàn)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辽宁省| 河源市| 河西区| 霞浦县| 临泉县| 汉沽区| 广汉市| 桦川县| 珠海市| 阜康市| 芜湖市| 四会市| 牟定县| 普洱| 达拉特旗| 邓州市| 息烽县| 化隆| 彝良县| 镇巴县| 曲靖市| 北流市| 浦城县| 望江县| 吴江市| 千阳县| 石首市| 中超| 成都市| 阿鲁科尔沁旗| 昌邑市| 卓资县| 平乐县| 苍南县| 姚安县| 隆林| 收藏| 买车| 甘肃省| 绥宁县| 乐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