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彩紅
內容提要:藝術博物館通過收藏有價值的藝術品以豐富館藏自身資源,展開對作品、文獻資料的研究、整理和保護、展覽的策劃及公共教育和推廣等活動,從而實現當下對歷史的借鑒和反觀。館藏作品以其核心價值的具體體現而成為博物館的“心臟”部位。因此,如何使館藏作品走出“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局面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探討了如何使館藏作品“活化”起來,又怎樣通過館藏作品與展覽的互動架構起新的知識體系,繼而在藝術博物館這個展示、交流、研究的平臺上做公共教育、社會推廣,讓藝術作品同審美教育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公共藝術教育的作用,使其應有價值和既有價值得以延伸和深化。
近些年來,我國藝術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硬件設施和軟件建設日益完善,各項業(yè)務的開展更注重應有的“學術品質”,藏品的收藏、保護與推廣以及產生的知識價值也有了歷史的序列要求和文化責任。在這個不斷行進的過程中,如何能體現藝術博物館對藝術史的梳理及其文化理想和方向,并最終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惠及公眾,使公眾淺深的記憶里對藏品有“猶是春閨夢里人”的印象顯得至關重要。
藝術博物館的發(fā)展跟其所在地區(qū)的文化密切相關,且與其文明程度與文化發(fā)展成正比?!耙粋€健全的美術館理應成為當代重要美術成果的展示場所,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財富聚集地,也是傳播藝術知識并開展審美教育的神圣殿堂?!薄懊佬g館是代表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自信度的名片?!瘪T遠在2002 年全國美術館工作會議的發(fā)言中談到,“美術館直接參與到藝術生產過程之中,參與到藝術品的選擇評價、展覽傳播及收藏保護之中。”“美術館對已有定論的、有歷史性、科學性、藝術性的‘過去之物’開展收藏保護、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美術館的發(fā)展如此受到藝術家和藝術史家的重視,因為美術館不僅對美術史進行整理,而且參與美術史的創(chuàng)造?!保ūR炘《中國美術館學概論》)。由此可見美術館在國家文化發(fā)展與延續(xù)中的重要性。美術館承擔著挖掘收藏、學術梳理、研究保護、公共教育與推廣的文化責任,對收藏體系的確立、隨后進行學術和學理的梳理與分析研究、不斷深入已確立的收藏主題,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尤其重要。這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建立于收藏體系下主題的確立,沒有序列規(guī)劃的收藏很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藝術博物館在對展品的研究整理中,用人類的“見證物”見證與建構著人類文明,不斷進行“精神轉換”,續(xù)寫著自己視野下的藝術史。
①任鶴林整理復刻開封木板年畫,《馬上鞭(大)》 61×40×2cm,紙本單色水印,2011 年, 河南省美術館藏
河南省美術館定位于有河南地域特色的藝術收藏體系,以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籍藝術家、曾經在河南生活過的藝術家為收藏主體,后來延伸至同時代曾經畫過河南現實生活、生存環(huán)境的藝術家。本館緊抓河南本土的美術資源進行收藏挖掘梳理與研究推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定位和收藏特色,在尋找本土美術資源的當下意義以及當下對歷史所作出的再闡釋中,以地域優(yōu)勢貫通當下美術多元互動,展開了對20 世紀河南美術史的研究。比如,依托歷史悠久的開封木版年畫,目前已形成了縱向貫穿河南版畫史的收藏體系。上承唐宋復制木刻中過年時節(jié)的門神、戲出年畫及開封新年畫,下接新興木刻的開拓者與承繼者劉峴、劉鐵華、沙清泉、馬基光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版畫作品及文獻手稿,再到表現當下木刻創(chuàng)作現狀的版畫優(yōu)秀作品,體現了河南省美術館對圖像及圖史互證的期待和對地域美術史梳理的情懷。
在對河南水彩畫梳理的過程中,從被譽為“水彩之父”的李劍晨為中心,延伸出龐白虹、周中孚、王曼如、李永海、李耘森、白荻、鄭玉昆、朱鑫欣、任有生、邱光正、蘇正、劉葆松、白統(tǒng)緒、宋惠民、高復興、馬慶云等藝術家,在梳理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這些藝術家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即都從事教育工作。以此我們不但梳理出了河南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地域特色、文化風格和發(fā)展史的脈絡,為當下的水彩及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有價值的歷史史料;同時又厘清了河南早期學院教育的背景和發(fā)展概況,以點匯面,印證與豐富了中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生發(fā)出了獨特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藝術博物館收藏體系的確立,對“活化”館藏作品起著一個確定“大關系”的基礎作用,即這個館是以近現代美術為定位還是以當代美術作品定位,是以近似于個人紀念館的形式進行收藏還是以海外華人的藝術作品作為收藏重點,是以本土美術為收藏特色還是致力于外域美術。而后再開始不斷對收藏主題深入推進研究,積極參與當下文化的走向和探索,以展覽的策劃與推廣不斷促發(fā)新的知識觀點,推進收藏作品的美術史研究,并逐漸形成美術史書寫的架構。同時堅持以公眾為中心,通過多角度的展覽策劃拓展創(chuàng)新模式,搭建起藝術作品與觀眾交流的平臺基礎。
作品首先通過“自由的、進步的、普及的美育”工作(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與觀眾面對面溝通,公眾在美術館受到藝術氛圍的感染,在藝術家的作品內容中感受情境的還原、時代的變遷、人情的冷暖……以潤物無聲的形式熏陶公眾,完成美的教育。此時,藝術博物館通過展覽陳列將藏品呈現,把藏品的信息傳播給公眾,通過藏品與展覽的互動,形成公眾與藏品在展廳的會面。展覽、公眾與在二者結合下形成的活化的藏品,三者構成一個有機的結合,產生不同的話題并引發(fā)拓展,從而形成新的知識觀點和不同體驗。這是活化館藏作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藝術博物館通過收藏有價值的藝術品以豐富館藏自身資源,隨后展開對作品、文獻資料的研究、整理和保護、展覽的策劃及公共教育和推廣等活動,從而實現當下對歷史的借鑒和反觀。館藏作品以其核心價值的具體體現而成為博物館的“心臟”部位。事實上,此時的展覽已默默地成為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藝術博物館會將展覽作為一個項目研究的起始,拉開研究序幕;有時會在研究過程中推出展覽,呈現階段性研究成果;也會在研究的最后不斷生發(fā)新觀點時推出展覽,以更多的文獻和資料感染公眾。
③任鶴林整理復刻開封木版年畫,《五子登科(?。?29×20×2cm,紙本套色水印, 河南省美術館藏
河南省美術館在對本土藝術資源進行藏品研究、保護與推廣的過程中,注重美術館藏品與展覽和社會公眾的互動往來,有效地提高了藏品與公眾的見面次數,提升了藏品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影響力。在對版畫系列藏品的研究中,采用多角度切入、不同視角分析、多個區(qū)域巡展、歷史脈絡聯展、個案分析展覽及公共教育緊跟上的方式使館藏版畫作品為大眾所熟知,比如為中國新興木刻藝術運動的積極實踐者和開拓者、新中國河南美術的奠基者劉峴、劉鐵華、沙清泉、馬基光先生分別舉辦的“劉峴作品捐贈展”“河南省美術館館藏劉鐵華作品展”“清泉長流—沙清泉百年誕辰紀念展”“百年基光—馬基光藝術回顧展”。其中“清泉長流—沙清泉百年誕辰紀念展”成為了文化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又得以在莞城美術館和湖北美術館交流展出。館藏作品通過在本館內的傳承交流推廣及館際交流的資源共享,惠及了更多的公眾。在對四老進行研究推廣的過程當中,在中國美術館又推出“時代印記—河南省美術館館藏版畫作品展”作為我館開展20 世紀河南美術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匯報展,同時出版同名圖錄。四老的一生幾乎跨越了20 世紀,他們從事的藝術活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是一個時代的承繼者和見證者。我們以展覽的形式向被歷史煙云遮蔽的藝術家致敬,并使他們的時代精神在當下展現應有的價值和魅力。同時,我們策劃實施了以歷史發(fā)展脈絡為主線的“時代 · 印跡河南省美術館館藏版畫展”,此次展覽成為了國家藝術基金2017 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首展在中華世紀壇開展,展出了我館收藏不同時期的版畫作品共計107 幅,包括傳統(tǒng)的開封木板年畫、新興木刻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的版畫創(chuàng)作。展覽以“溯源”“新變”“探索”三個單元具體呈現,“溯源”展示了河南開封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在清末民初的面貌。劉峴、劉鐵華、沙清泉、馬基光老一輩藝術家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木刻創(chuàng)作作品在“新變”中呈現?!疤剿鳌闭钩隽撕幽媳就恋哪究虅?chuàng)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延續(xù)至今的多樣化發(fā)展態(tài)勢。該展覽系統(tǒng)地呈現了20 世紀河南版畫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后來又陸續(xù)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黑龍江省美術館、重慶美術館和我館展出。館藏版畫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與展覽互動,構建起了與觀眾見面的平臺,起到了傳播、交流、推廣、教育的作用。
①劉峴,《孤獨風景線(組畫之一 零食攤)》, 29×38cm,黑白木刻,1948 年, 河南省美術館藏
美術館以“美術品”的傳承為見證和例證,用形象感悟的方式對公眾進行美的引導和熏陶,使觀眾得到美的滋潤、良知的開啟、文明舉止的養(yǎng)成,以知識的開放和公眾參與的多樣化公共教育活動為目的。
近些年,河南省美術館在致力于對地域美術發(fā)掘、梳理與研究的同時,以不斷豐富的館藏為依托,堅持以公眾為中心,通過多角度的展覽策劃,不斷拓展創(chuàng)新展覽模式,搭建起了藝術作品與觀眾交流的平臺。在關注當下、反觀過往與催生未來中,不斷推動相關學術問題的開展,將研究藝術成果奉獻給廣大公眾。我館依照不同向度的文化需求,在保持獨立的文化意識和學術立場的基礎上,拓展美術館免費公共服務項目,強化公共藝術教育的職能。比如:將公共教育與展覽緊密結合。展覽開幕當天,圍繞相關展覽內容的發(fā)展歷程、現狀分析和未來展望展開敘述,舉辦學術研討會;展覽期間聘請知名藝術家舉辦普及性的學術講座;針對不同觀眾群體,以展覽結構劃分的板塊為依托,秉承感染力與啟發(fā)性相結合、歷史與當下相結合的原則,策劃舉辦系列公共教育活動。在交流和互動中,美術館將自身打造成為一個具有開放多元的學術思想和藝術精神的學術平臺。
②劉鐵華,《無題022》,18×19cm, 紙本黑白木刻,1938 年,河南省美術館藏
③馬基光,《母親》,11×8.5cm,版畫, 1938 年,河南省美術館藏
④馬基光,《播種》,13.8×10.7cm ,版畫, 1938 年,河南省美術館藏
讓館內優(yōu)秀資源流動起來,也是我館公共教育的一個工作重點。河南省美術館作為省級美術館,95%的觀眾來自于鄭州市市民。如何讓省內其他地市的觀眾也能分享到優(yōu)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我館近期著重思考的一個問題。雖然場館不可移動,但是藏品和其它優(yōu)質資源卻是可以移動的,我們讓優(yōu)秀資源“走出去”,與各地市級美術館和民營美術館開啟了文化資源共享模式,讓優(yōu)秀作品和展覽走進省內其他城市,從而惠及更多觀眾。最近我們利用館藏版畫資源,在安陽林州的太行山美術館舉辦了“對話童年—河南省美術館館藏少兒版畫作品展”。展覽期間,我們邀請?zhí)猩絽^(qū)的兒童來到展覽現場,讓他們用藝術的方式更好地感受世界的多樣性,拉近不同地域間孩子們的空間距離,形成兒童間最本真的心靈對話與交流。我們也期望通過類似的嘗試,使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得以流通和共享,使地域間的藝術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平等化和均衡化。我們現在也在考慮,以后的工作要有針對性地對偏遠市縣和山區(qū)的兒童、家庭進行適度的關注和傾斜,以提升這些經濟相對落后且交通相對不那么便利的地區(qū)民眾的藝術普及程度,使更多的人們在文化藝術的滋養(yǎng)中得以分享社會發(fā)展的成果。
在多樣性公共教育活動中,過于重視自身的品質與特點,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觀眾的真切需求,沒有和美術館的整體觀眾策略結合在一起,顯得單薄且缺乏應有的親和力與感染力—這種“為活動而活動”的方法不可取。我們的公教活動還是應該回到“觀眾”的原點,首要的目標是吸引更多的觀眾來到美術館,然后讓他們喜歡美術館,喜歡帶著家人和朋友參與美術館的展覽和活動。
對此,我館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借助我們策劃舉辦的“沙清泉百年誕辰紀念展”,我們對公共教育和推廣進行了整體的規(guī)劃和安排,與以往相比有了更多的收獲。這個展覽也因此被評為了“文化部2016 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yōu)秀項目。由于展期長達三個月,我們首先確定了常態(tài)化的公共教育活動,挑選了十幾位志愿者并對他們進行培訓,于每周六、周日定時為觀眾進行導覽講解服務,后來我們還招募了一批8 歲以上的青少年兒童作為“小小導覽員”,效果也非常好。整個展覽期間,我們共做了近90 場導覽活動,每場導覽活動會有大約20 到30 人。這樣不但能增強很多觀眾對美術館的興趣,使他們對展覽和藝術作品的理解更為深入,也可以使導覽員在講解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針對這個展覽策劃的專題公教活動我們開展了15 場。因為展出的是版畫作品,所以前期的體驗活動更側重于版畫特有的“刻”與“印”,如“橡皮章大會—另一種凸版體驗沙龍”、“我的第一張藏書票”等活動。以此為延伸,我們還舉辦了“手工古法造紙”青年系列活動和社區(qū)專場活動,以及“藝思那時明月”電影工作坊等活動,每場活動的報名都非?;鸨旧衔⑿牌脚_發(fā)布后一個多小時就能報滿。我們在經費很緊張的情況下,也開發(fā)了很豐富的藝術衍生品,來滿足不同的觀眾的需求,踐行我們“讓觀眾把藝術帶回家”的理念。我們在展廳為觀眾提供了沙清泉作品的絲網版,請觀眾親自感受印制的過程,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購買付費的衍生品,也可通過自帶布包、茶杯、T 恤等物品選取免費的衍生品體驗。這些衍生品能夠在趣味中提升觀眾對版畫的認識和理解,使版畫藝術與觀眾的生活相融合。這些舉措也使我們收獲了很多新的觀眾和忠實的支持者。盡到了藝術博物館以“公眾”服務為核心的職責。
朱光潛在《談美》中曾說:“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毕M囆g博物館在以收藏體系的確立與館藏主題的不斷深入為基點的同時,以館藏作品與展覽互動架構新的知識體系為中心,以知識的開放和公眾參與的公共教育為目的的工作中,努力散步的幾點星光一直在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