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美育對人的成長起著“大”作用,能夠推動孩子成為真實而完整的人。久久為功,如何將美育的種子播進每個幼小的心靈?我們從奇幻美麗的大自然、五彩斑斕的畫筆、輕柔舞動的身姿中尋找答案。
最近半年,每個周末我都會去森林里徒步。英格蘭的秋冬季節(jié)百木凋零,但我每次都要逗留到天黑才回家。奇怪的樹皮、泥濘的道路、形狀各異的苔蘚和踩上去窸窸窣窣的落葉,在我眼里都是那么美,令人貪戀。沉浸在自然中,我甚至忘記了自己身在異國他鄉(xiāng),和兒時一樣站在池塘邊上出神許久。身邊的一草一木無須言語,就能讓我的心神歸于平和。于我而言,森林是每周必不可少的精神給養(yǎng)和靈感來源,它就像一個密友、一名良師、一位智者、一方家園,給予我勇氣與力量。
我對自然的迷戀與在祖國西南農村長大的童年經歷密不可分。那時的我整日都在鄉(xiāng)野間捉蟋蟀、采野花。如今,童年早已消逝,自然卻一直陪伴在我身邊,每次感到焦慮和失落,我都會向自然尋求療愈。親身經歷使我初次接觸自然教育的時候就被深深觸動。直覺告訴我,它不是關于兒童的發(fā)展,而是關于美、關于靈性、關于童年。
自然教育與審美啟蒙
翻譯《幼兒園戶外創(chuàng)造性游戲與學習》一書時,我對“與自然一起學習”(learn with nature)短語疑惑了很久:自然如何學習?兒童與自然一起學習什么?該書的作者露絲·威爾遜博士說:“隨著大風奔跑、伴著雨滴踩水、朝著海浪大喊,就是在和自然一起學習。”自然教育真正的意義在于提醒教育者和兒童用身體去感知,感知自然的生命力、體驗身為自然的一分子。
與自然一起學習并非為了實現任何目標。踩水的愉悅在于踩水本身,躺在草坪上只是為了看云。沒有特定目的、不涉及利害、完全自發(fā)的自然游戲,會帶兒童進入美的世界,沉浸在自然中達到忘我境界?;貞浺幌峦?,你是否曾經一個下午只是把玩泥巴和野花?是否在冬日為了觀察冰霜而早早起床?為了打發(fā)時光而踏遍村里的每一片小樹林?你滿心歡喜,無論是滿頭大汗還是雙手凍僵,都絲毫不會影響興致。這種著迷和快樂的體驗,就是最初的審美經驗。與自然一起學習的時刻,就是兒童最初的審美體驗和啟蒙。
自然是美育的最佳場所
自然會在兒童心里種下節(jié)律之美。晝夜交替,春華秋實。宇宙有節(jié)律,生命有周期。晨起感恩陽光,夜寐心懷期待,觀察風雨過后天空慢慢明朗,慶??萑~堆里漸次萌發(fā)新芽……兒童會逐漸體會到自然有大美,美在平衡、美在順勢、美在恰時。在自然的節(jié)律循環(huán)中,每一環(huán)都有價值、都很珍貴。曇花盛開之前的植株是美的,果實落下以后的大樹也是美的,甚至連死亡也在消逝中預示著新生。懷著這種認識,兒童不僅能在當下看見世界的美,更能在未來創(chuàng)造美的世界。美對他們而言不是一種結果,而是過程本身。
自然教會兒童共情。當兒童捧起一只瑟瑟發(fā)抖的雛鳥、看到風雨中搖曳的樹木、照顧一株結出三三兩兩草莓的嫩苗,他們就會逐漸走出自我世界,意識到自己是更宏大的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他們會開始理解其他生物的感受,共情另一個生命所思所感的能力,是兒童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理解他人作品的前提,也是審美能力中的重要一環(huán)。
自然為兒童提供感知與想象的天地。兒童的行為最能詮釋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對“審美愉悅”的定義,即人的各種能力間自由、和諧地游戲的狀態(tài)。一束鳶尾花帶給兒童的是視覺、嗅覺、觸覺的多重感官刺激。這些刺激之間相互協(xié)調并達成了統(tǒng)一,在兒童的大腦中共同勾勒出鳶尾花的形象。感官的微妙平衡讓兒童情不自禁地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如果再加上水、冰塊、書、仙女或者動物模型,一場堪比史詩的敘事立刻就會在兒童的腦海中展開,并在身體和語言的配合下以游戲的方式呈現出來。共同帶領兒童進入一個沒有邊界、充滿神秘與魔法的精神世界。
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審美感知力
審美不是一門技術,奠定兒童審美感知力基礎的自然教育也不應該是一個學科。它應該像晨光一樣充盈和照亮蒼穹之下的每一寸土地,深入早期教育的每一根神經。在自然中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感知力,需要的不是重新認識自然,而是重新認識早期教育。
把選擇與游戲的自由還給兒童。在被安排的時間里,兒童仿佛是牽線木偶。他們沒有時間思考、做夢、對話,一切都要聽從教師和計劃表的安排。忙碌而從眾的環(huán)境讓他們無法安心,無法看見自己,從而無法感知美的存在。當所有活動不過是蜻蜓點水,心靈便無法從中得到滋養(yǎng)。讓兒童沉浸到擺弄泥巴、調制香草茶、觀察螞蟻、搭建帳篷和探索松葉的冒險之旅里去吧!和他們一起在陽光明媚的秋日午后躺在樹下看秋葉零落吧!讓他們在時間的原野上馳騁、漫步,而不是在時間的盒子里瞻前顧后。
給兒童提供自然美的環(huán)境。我的一位摯友曾說,“讓室內環(huán)境成為室外環(huán)境的延伸,而不是相反”。身在山林之中、草原之上時,四周的色彩讓人感到平靜與安寧。兒童也需要在一個平和的環(huán)境里專注,而不是在刺激過度的環(huán)境中不知所措。其實兒童不需要墻上的卡通人物提醒他們區(qū)域規(guī)則,也不需要復雜的主題裝飾昭顯學習的重要性。嘗試用自然的顏色、自然的材料替代花花綠綠的塑料制品、紙制品,用本地的自然物品精心布置一張季節(jié)桌,每天在餐桌上擺好新鮮的花朵。充滿生機的室內環(huán)境,也能為兒童提供滋養(yǎng)心靈的審美體驗。
營造幼兒園的場所感?!皥鏊小敝傅氖桥c物理場所存在精神連接的感覺。小時候家附近的竹林就能帶給我強烈的場所感,我觀察過新筍在雨后出土,找尋過伏在嫩竹節(jié)上的竹象。如果我從未深入其中游戲和探險,那它對我而言就永遠是普通的“一片竹林”而不是回憶里的“那片竹林”。場所感是連接兒童與自然的紐帶,而互動則是編織這條紐帶的“精靈”。兒童需要與自然互動,需要觀察一棵樹長大、感知季節(jié)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兒童不僅感知美、欣賞美,還將學會呵護美、創(chuàng)造美,從而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教師需要巧妙的心思,將兒童在各領域需要學習的技能融入充滿自然美的環(huán)境里,讓兒童在愉悅的游戲中成長。自然和美感并不獨立于知識和技能學習,并非“正經”工作結束后的消遣。它們關乎我們如何生活與工作,關乎我們想成為怎樣的自己。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博士,早期教育國際協(xié)會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