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矛盾論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觀與主導策略選擇

2021-03-03 21:22張羽
外國語文研究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文學翻譯矛盾

內(nèi)容摘要:翻譯系統(tǒng)內(nèi)部充滿了各種矛盾,這些矛盾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推動翻譯過程向前發(fā)展。本文應用毛澤東的《矛盾論》原理,首先分析文學翻譯系統(tǒng)內(nèi)的種種矛盾和用以平衡矛盾的翻譯觀念;然后,結(jié)合該觀念,以麼教史詩《布洛陀》英譯本為例,分析譯者所選主導翻譯策略的合理性。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以《矛盾論》為指導的和諧翻譯觀有利于更有針對性地解決翻譯過程中的關(guān)鍵問題,產(chǎn)出功能更完備、可接受性更強、傳播效果更高好的譯本;《布洛陀》英譯中的表演性再現(xiàn)仍須譯者深入研究,中外譯者合作翻譯模式可能更為有效。

關(guān)鍵詞:文學翻譯;矛盾;和諧翻譯觀;宗教文學;主導翻譯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桂西民族典籍對外譯介與跨文化傳播研究”( 18BWW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羽,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典籍翻譯研究。

Title: O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Lead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dictions

Abstract: Translation system is full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which are related to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push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o Zedong’s On Contradiction,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this system and the translation philosophy to treat them. Secondly, with reference to this philosophy, 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Buluotuo, an epic of Zhuang people,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rationality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leading strategy. In conclusion, the harmonious translation based on that theory will help solve the key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produce translations with more established functions, higher acceptability and better dissemination effect. Regarding the translation of Buluotuo, the performability representation still needs to be studied in depth by translators, and the co-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may be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contradictions; harmonious translation; religious literature; the lead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Author: Zhang Yu is Ph. 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aise University (Guangxi 533000, China). Her main research interest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ethnic classical works. E-mail: hyzx8866@126.com

一、翻譯系統(tǒng)與矛盾

多元系統(tǒng)論認為各種“社會-符號現(xiàn)象(socio-semiotic phenomena)”,例如“語言”“文學”等(Even-Zohar 1),是“一個多重的,由多種系統(tǒng)組成的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相互交叉,部分重疊,同時使用不同的選項。但是,系統(tǒng)成員相互依存,作為一個結(jié)構(gòu)化整體運行”(3)。該理論重點關(guān)注系統(tǒng)成員之間的動態(tài)斗爭和主次地位“突變(mutation)”(Munday 171)。而這種相互斗爭與轉(zhuǎn)變就是事物內(nèi)部矛盾運動的表現(xiàn)。正如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論述的那樣:“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fā)展”(9)。

翻譯是一個“系統(tǒng)問題”(魏泓、趙志剛 109)。翻譯系統(tǒng)由主體和客體兩個部分構(gòu)成,涉及語言、文化、文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等子系統(tǒng)。這些子系統(tǒng)之間、子系統(tǒng)內(nèi)部各成員之間,既有差異和沖突,又有相似和聯(lián)系,不同類型翻譯以及同類翻譯過程的不同側(cè)面各具特色。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矛盾理論和分析方法也適用于翻譯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翻譯現(xiàn)象,更全面、合理地解決翻譯問題。

本文擬應用毛澤東的《矛盾論》理論,首先分析文學翻譯系統(tǒng)內(nèi)的各類矛盾和平衡這些矛盾的翻譯觀念;然后,基于這一翻譯觀念,以《布洛陀》英譯為例,評價譯者的主導策略選擇。

二、文學翻譯系統(tǒng)中的矛盾

文學翻譯系統(tǒng)的主體主要有譯者、贊助人或委托人、原作者、讀者、出版者??腕w由文本和語境要素組成。文本要素,包括原本和譯本,主要涉及:語言形式、文化內(nèi)涵、文體風格等。語境要素①包括歷史文化和經(jīng)濟因素,其中歷史文化因素,涉及價值觀、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學思想、社會意識形態(tài)(如翻譯政策、官方意志)等;經(jīng)濟因素主要指目標市場的需求狀況、譯作的營銷方式等。

(一)主體維度的矛盾

根據(jù)“差異就是矛盾”(毛澤東12)這一觀點,主體維度的矛盾主要有:(1)導向性矛盾,指主體性或自主性發(fā)揮與翻譯目的和任務(wù)設(shè)定、工作要求之間的矛盾。譯者、贊助人/委托人和出版者,兩兩之間存在這種矛盾。(2)生產(chǎn)性矛盾,指譯者與原作者之間認知加工方式的差異和沖突。由于雙方思維方式、教育背景、個人意識形態(tài)等不同,譯文必然與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語言風格、精神實質(zhì)等存在差別。反過來,原作者對翻譯和譯者的態(tài)度也決定譯者的翻譯選擇。(3)接受性矛盾,指譯者對讀者審美期待、閱讀習慣等的預判及其在譯本中的實現(xiàn)與讀者真實情況之間的差異和沖突。

(二)客體維度的矛盾

從客體維度看,文本和語境要素之間存在供需性矛盾。首先,譯本的文本特征和思想內(nèi)容等可能與目標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差異。其次,譯文的文化異質(zhì)性與目的語文化的包容性之間存在矛盾。

在文本要素內(nèi)部,則存在本體性矛盾。具體指由于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作用,原語和目的語文本在語言特征、思想內(nèi)涵、文體風格、詩學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例如在詩歌翻譯中,有些譯者會因韻而害義,或是湊韻,產(chǎn)出打油詩般的譯文,就是沒有處理好兩種語言形式和意義表達之間的矛盾。

語境要素內(nèi)部矛盾涉及廣義文化領(lǐng)域內(nèi)的種種矛盾,十分復雜,篇幅所限,筆者僅就其中的主要矛盾做簡要分析。首先,歷史文化因素中,原語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矛盾是主要矛盾。眾所周知,不同文化在價值觀、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異,而這些文化異質(zhì)性可能會在譯入語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發(fā)生變形或消失。正如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所講意識形態(tài)驅(qū)動的改寫是影響文學作品經(jīng)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Lefevere 2)。因此意識形態(tài)矛盾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譯本所能傳達的文化形象和內(nèi)涵。其次,經(jīng)濟因素中由供求關(guān)系引發(fā)的競爭性矛盾是主要矛盾,即譯本的實際價值與相對價值之間的矛盾。某國翻譯文學在目標市場中不僅要與其他國家的翻譯文學競爭,還要與譯入語文學作品競爭,其結(jié)果會作用于出版商的決策,直接影響翻譯文學的傳播和接受。

(三)主客體維度之間的矛盾

主客體維度之間存在組織性矛盾。??抡J為“權(quán)力——知識”存在共生關(guān)系(Foucault 27)。文學文本與語境要素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意味著譯者的翻譯選擇與原語或目的語文化的語境要素之間存在匹配度差異。例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譯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Yang & Yang 90),或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人合一”思想,后者體現(xiàn)基督教命定論教義。當兩種文化差異較大時,譯本與一方匹配度越高,與另一方匹配度就越低。然而“適度異化”可以在二者之間形成“對話關(guān)系”,達成文化心理上的“某種妥協(xié)”(魏家海77),即實現(xiàn)有條件的同一性。

以上就是文學翻譯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如圖1所示。下文筆者將根據(jù)它們的特性和地位,探討譯者如何較好地平衡這些矛盾。

三、矛盾的特性、地位與和諧翻譯觀

矛盾的同一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毛澤東40)。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持續(xù)的,直至矛盾消失(47)。因此,要有效地、有針對性地解決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必須在承認矛盾的基礎(chǔ)上,善于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利用一定條件,推動矛盾的斗爭性向同一性轉(zhuǎn)化,或者減少斗爭性的作用,極大發(fā)揮同一性的作用;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各方面之間相互匹配、相互適應,最終走向并達到整體的和諧狀態(tài)。那么找準文學翻譯中推動矛盾方面互相轉(zhuǎn)化的條件是實現(xiàn)譯作整體和諧的關(guān)鍵。下文筆者將探討文學翻譯系統(tǒng)中矛盾轉(zhuǎn)化的條件與平衡矛盾的指導性翻譯觀念。

(一)文學翻譯系統(tǒng)中矛盾的轉(zhuǎn)化條件

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相互轉(zhuǎn)化的前提是矛盾的同一性(49)。尋求矛盾轉(zhuǎn)化的條件可以從形成矛盾同一性的條件入手,即找到矛盾雙方互相聯(lián)結(jié)的條件。由于事物發(fā)展過程中靜止是相對的,而運動變化是絕對的,這就決定了矛盾雙方轉(zhuǎn)化的條件是動態(tài)的、與時俱進的。在文學翻譯中,這種轉(zhuǎn)化條件是特定矛盾雙方在某一時空、歷史文化條件下的某種相似的屬性、利益或需求。文學翻譯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接觸過程中最為凸顯的矛盾是兩種文化語境要素之間的矛盾,即上文所述語境要素內(nèi)部矛盾。筆者下文以這類矛盾為例,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層面分析矛盾轉(zhuǎn)化的條件。

物質(zhì)層面的條件主要指各國對實現(xiàn)自身生存和發(fā)展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具體表現(xiàn)為出于某種政治、外交、文化等動機引入或輸出文學作品。例如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初期曾經(jīng)翻譯西方文學名著以振興本國民族文學(Aksoy 438)。

精神層面的條件主要指某個文化群體或個體的精神需要,具體表現(xiàn)為對精神慰藉(如宗教信仰)、文化認同、文化娛樂等的需求。例如19世紀以來《格薩爾》(或《格斯爾》)譯本在域外的廣泛傳播得益于其中包含的藏傳佛教信仰滿足了西方讀者對宗教信仰的需求(王宏印、王治國 18);近代以來寒山詩譯本在歐美等國被奉為經(jīng)典則得益于詩歌中的禪宗境界、隱士情懷、樂觀精神等使許多域外讀者找到了文化知音(胡安江 121、175)。

上述例子表明語境要素內(nèi)部矛盾的轉(zhuǎn)化條件根植于具體的社會歷史文化之中,要準確找到這一條件需要譯者一方面對原作的文化內(nèi)涵、精神實質(zhì)有深刻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對兩種文化的語境要素有較為深刻的理解。然而明確矛盾轉(zhuǎn)化條件只是找到了解決矛盾的突破口。翻譯過程中矛盾眾多,矛盾轉(zhuǎn)化條件也很多,需要在科學合理的翻譯觀念指導下,進行平衡和取舍,選擇一定的條件進行強化,增強同一性,轉(zhuǎn)化斗爭性,解決翻譯問題。

(二)文學翻譯中的和諧翻譯觀

翻譯觀念是譯者對翻譯本質(zhì)和翻譯活動的認識和理解,對譯者的“價值取向及翻譯方法”具有制約作用(許鈞,《翻譯動機》 53)。文學翻譯過程中,譯文不可能全面再現(xiàn)原文的文和質(zhì)、意和神。譯者的首要任務(wù)是認識、協(xié)調(diào)和妥善處理各種矛盾,逐漸縮小差別,促使各種思想意識和各種利益主體及其相互關(guān)系處于和而不同的狀態(tài),最終達到對立面的“融合”。要做到這一點,譯者需要根據(jù)翻譯動機和目的(包括對目標讀者的設(shè)定),分析矛盾的地位和性質(zhì),以便選取恰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平衡翻譯過程的各種矛盾,實現(xiàn)翻譯過程和翻譯文本的整體和諧,產(chǎn)出特定規(guī)格的翻譯產(chǎn)品。筆者將這種觀念稱為和諧翻譯觀,其內(nèi)涵、性質(zhì)、應用范圍與價值如下:

首先,和諧翻譯觀的內(nèi)涵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從翻譯動機和目的角度理解翻譯的“忠實”觀。文學翻譯的復雜性決定了“忠實”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忠實,而“忠實”的對象也不僅限于原文的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關(guān)注譯本是否實現(xiàn)了預定翻譯目標,達到了預期傳播效果,例如譯本傳達的文學形象、文化形象、文化觀念等的接受情況是否與預定目標相符。二是從整體和諧角度理解翻譯標準。眾所周知,文學翻譯過程中諸如語言特征、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沖突和矛盾,不可能在某個譯本中全部解決,只能是根據(jù)翻譯動機和目的有取舍地實現(xiàn)總體上平衡和協(xié)調(diào)。這就是和諧的含義。三是從矛盾的地位和性質(zhì)角度理解翻譯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睹苷摗氛J為事物的性質(zhì)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并隨之改變而改變。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是“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毛澤東33)。根據(jù)這一觀點,翻譯實踐中就要根據(jù)翻譯的動機和目的,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兼顧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不同性質(zhì)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找尋矛盾轉(zhuǎn)化的條件并加以強化,最終實現(xiàn)翻譯的和諧狀態(tài)。

其次,和諧翻譯觀以矛盾法則為基礎(chǔ),具有唯物辯證性質(zhì)?!睹苷摗分赋鑫ㄎ镛q證法的最根本法則是矛盾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法則(1)。事物的發(fā)展以內(nèi)部矛盾性為根本原因,以該事物與他事物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為第二原因(4-5)。和諧翻譯觀既考察文學翻譯內(nèi)部的矛盾性,又考察文學翻譯與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互相影響,應用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原理分析文學翻譯系統(tǒng)的矛盾,解決翻譯問題,體現(xiàn)了唯物辯證法的特征和屬性。

最后,和諧翻譯觀適用于文學翻譯譯入和譯出的基礎(chǔ)層次、語義層次和審美層次(許鈞,《論翻譯的層次》 12-16),有利于推動中國對外來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中國文學作品的域外經(jīng)典化,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一方面,在和諧翻譯觀的指導下,譯者可以依據(jù)我國引入外國文學的翻譯政策,選擇翻譯原本,設(shè)定翻譯目標,攝取其中合理、有益成分的同時,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寫與轉(zhuǎn)化,以推動中國文學理論話語的建構(gòu)和輸出。另一方面,應用和諧翻譯觀可以在把握矛盾轉(zhuǎn)化條件基礎(chǔ)上,強化矛盾的同一性,減弱矛盾的斗爭性,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經(jīng)典,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

和諧翻譯觀的應用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下文筆者將基于這一翻譯觀,以《布洛陀》史詩英譯為例,評價譯者的主導翻譯策略。

四、《布洛陀》譯者的主導翻譯策略選擇

《布洛陀》譯者們選用了何種主導翻譯策略?是否實現(xiàn)了翻譯過程的整體和諧?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這部史詩。

(一)《布洛陀》及其翻譯過程的矛盾分析

《布洛陀》是壯族的口傳麼教文學典籍,也是該教的經(jīng)文。內(nèi)容以人文始祖“布洛陀”造天地萬物、引導人們驅(qū)邪免災、化解倫理矛盾等為主線,一般為五言或七言,押腰腳韻。史詩原文的主要版本有《布洛陀經(jīng)詩譯注》(1991)和《壯族麼經(jīng)布洛陀影印譯注》(2004)。

該史詩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1)版本復雜。目前該史詩有口頭和手抄本兩種傳承方式。由于各地師承關(guān)系不同,語言和書寫系統(tǒng)不統(tǒng)一,異文本較多。另外,已整理出版的文本,多將同一主題下內(nèi)容相似的手抄本羅列在同一章節(jié),情節(jié)的完整性、邏輯性不強。(2)表演性突出。表演性是口傳文學區(qū)別于書面文學的最顯著特征。舉行麼教法事時,神職人員布麼根據(jù)雇主家庭的具體情況和要求選取不同的經(jīng)文段落和道具,一邊喃誦,一邊舞蹈。每一次法事都是不同的表演,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變異性。(3)作者不具體。該史詩是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和記憶的結(jié)晶,手抄本主要來自布麼及其親屬。

由于以上特殊性,《布洛陀》翻譯過程的矛盾有如下變化:(1)本體性矛盾中出現(xiàn)特殊類型,如版本矛盾(即原文版本之間的代表性、完整性等差異)、表演性再現(xiàn)矛盾(即譯文與原文在流動性、變異性方面的差異)等;(2)生產(chǎn)性矛盾變得更加復雜,尤其是對外國譯者而言,理解原文成為翻譯的難點。與其他矛盾相比,這兩種矛盾在該史詩翻譯過程中地位更為凸顯,需要譯者加以重視。

翻譯生產(chǎn)階段是翻譯活動的核心階段。下面,筆者將聚焦于與該階段直接相關(guān)的矛盾,即本體性矛盾、生產(chǎn)性矛盾、接受性矛盾、供需性矛盾和組織性矛盾,從和諧翻譯觀視角分析本民族譯者和目的語國家譯者的翻譯策略。

(二)本民族譯者的主導翻譯策略

1.基本情況

國內(nèi)韓家權(quán)及其團隊以《布洛陀經(jīng)詩譯注》和《壯族麼經(jīng)布洛陀影印譯注》為基礎(chǔ)原本于2012年翻譯出版了《布洛陀史詩》(壯漢英對照)。該團隊成員由長期從事民族典籍翻譯研究的壯族學者和布麼家族成員組成。根據(jù)團隊成員描述,他們的翻譯目的是“讓國外讀者對壯族歷史文化及壯民族文明史有進一步的了解”,目標讀者為“當代西方普通讀者”(陸勇114)。

2.主導翻譯策略

基于上述設(shè)定,該團隊力求在保持原文可讀性的前提下,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蘊。因此,翻譯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接受性矛盾;次要矛盾是組織性矛盾和本體性矛盾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滿足讀者的審美情趣、閱讀習慣等,次要方面為再現(xiàn)壯族民俗文化、思想內(nèi)涵等。

該團隊的具體做法是:首先,以打造“文化精品”為指導,重新編排所選原文內(nèi)容,刪除重復部分,“使文本更具條理性,層次感”(112)。這一做法較好地解決了版本矛盾問題,并有助于讀者形成關(guān)于壯族文化、麼教文學的整體性認識。其次,在思想內(nèi)容上,以異化策略為主,靈活運用“直譯”“音譯”“釋譯”“具體化”等翻譯方法,輔以腳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xiàn)民族文化異質(zhì)性(115)。試比較下例:

例1 原文: 漢譯:

Cin daih ngih bid laez 蟬蟲鳴唱道春來。

Gvenghgviq heuh gueg naz 杜鵑啼叫催犁田,

Bid-haz laez doek gyaj 蟬蟲鳴唱促播種,

Mbung-mbaj cuz daeh bwnh 蝴蝶起舞催送肥。

英譯:

And the cicadas chirp telling the arrival of spring.

The cuckoos cuckoo urging folks to plough fields,

The cicadas chirp hurrying people to sow seeds,

And the butterflies dance urging people to delivery manure.(韓家權(quán)等 217)

原文動詞“l(fā)aez”有鳴叫、提醒之意,“heuh”有鳥鳴、叫、喚之意,“haz”有吵鬧、催促之意,“cuz”有約定、邀請之意,為擬人用法,體現(xiàn)麼教的萬物有靈思想。譯文使用雙重動意結(jié)構(gòu),即使用表示鳴叫、跳舞的動詞——“chirp, cuckoo, dance”加富有感情色彩的意志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形式——“telling, urging, hurrying”,來突出這些動物是有意識地、自發(fā)地提醒、催促人類抓住春耕時節(jié),及時播種,以便將來獲得好收成。這種直譯方式既凸顯了原文的靈魂觀,也使譯文更加生動有趣,有助于滿足讀者的娛樂需求。

再次,格律方面以歸化策略為主,使用“半自由半格律”體和少量尾韻(陸勇 114)?;谠奈逖?七言的形式,譯文詩行長度基本保持在五到七個音步,并添加標點符號,幫助理解。例1原文加下劃線的詞為韻腳,“naz” “haz”和“gyaj”“mbaj” 形成腰腳韻。然而,英文中沒有對應的押韻格式,如果強行植入,會使譯文語言表達不自然,語義不流暢。因此譯者放棄對押韻格式的忠實,但在節(jié)奏上做了歸化處理,例如第一、第四行各使用了3個抑抑揚格,第二行使用較為工整的五步抑揚格。這種處理方式抓住了矛盾轉(zhuǎn)化的一個條件,即兩種語言節(jié)奏特征相似,譯文盡量模仿目的語的韻文節(jié)奏,縮小了原文和譯文在語言形式上的差別,充分發(fā)揮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照顧到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再如下例:

例2 原文: 漢譯:

Bae cingj bux baeuqgiq 去邀請那個老寄父,

Bae cingj bux yahgiq 去邀請那個老寄母,

Bae cingj baeuq ngaexlangz 去請掌管豬槽的神,

Bae cingj gyaengq ngaexcauz 去邀管理牛槽的神。

英譯:

And the godfather that can help a child getting well,

Together with the godmother that can help a child grow healthily,

To invite the god in charge of a pig’s trough,

And the god in charge of cattle manger.(韓家權(quán)等 4)

原文中“baeuqgiq”(老寄父)和“yahgiq”(老寄母)源自壯族民間習俗,即體弱多病的兒童到人丁興旺、八字相合的人家認寄父母,以求健康平安。譯者為了迎合讀者的宗教信仰,將二者譯為“godfather”“godmother”,為避免讀者將它們誤解為西方的“教父”“教母”,采取釋譯加注釋的方法,即正文使用定語從句描述二者的職能,然后用腳注加以補充說明:“Usually, those who are physically sick with poor ‘Eight Characters’ will take those people from a family with flourishing population and in line with their ‘Eight Characters’ as their ‘baeuqgiq’ and ‘yahgiq’ (godfather and godmother) for the sake of safety”(4)。寄父母與教父、教母在各自宗教場域中都有輔助或教導的職能,以上譯法正是譯者基于此種相似性所采取的折中辦法。又如神名“ngaexlangz”(宜狼)、“ngaexcauz”(宜朝),譯者舍棄音譯,基于中西方神話中都有相似的職能神這一特點,直接將兩位神仙的職能具體化。如此較好地解決了組織性矛盾。

這種主導翻譯策略基于兩種語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轉(zhuǎn)化條件,努力增強譯文的趣味性,在史詩節(jié)奏特征上做歸化處理,照顧讀者的閱讀體驗,優(yōu)化了譯本的可讀性,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兼顧了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如通過直譯方式再現(xiàn)萬物有靈思想,以及組織性矛盾等次要矛盾,總體上合理、恰當。但是,譯者忽視了供需性矛盾和本體性矛盾中的表演性再現(xiàn)矛盾。前者表現(xiàn)在譯本的語境化程度較低。譯者僅在前言中以4頁篇幅,簡單介紹了壯族歷史,史詩內(nèi)容、思想文化和學術(shù)價值,忽視語境化對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輔助讀者理解特色文化的作用。后者表現(xiàn)在口傳史詩的最顯著特征——表演性特征嚴重缺失。譯者甚少描述布麼的演述場景、道具、表演形式、儀式過程等。因此,該譯本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整體和諧。

(三)目的語國家譯者的主導翻譯策略

1.基本情況

在國外,美國壯族語言、文學和信仰研究學者賀大衛(wèi)(David Holm)以《布洛陀經(jīng)詩譯注》為基礎(chǔ)原本,于2003、2004、2015年完成了三個節(jié)譯本:《殺牛祭祖》《招魂》和《漢王與祖王》。Holm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壯族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布洛陀》史詩就是其民族記憶與核心文化的載體(Holm,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3)。然而,西方學界的壯族文化和壯語研究嚴重匱乏(4)。因此,他的翻譯動機是引發(fā)國外學界對壯族宗教文學典籍的關(guān)注,喚起學者們研究壯族文化的興趣,并為讀者學習壯族語言、了解壯族文化或進行“臺語支語言文化比較研究提供便利”(Holm, Recalling Lost Souls xiii)。在“致讀者”部分,他為其譯本內(nèi)容設(shè)定了兩類讀者:(1)民俗文化研究、民族志注釋和經(jīng)文譯文主要針對對壯族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2)配套CD中詳細的語言學、語文學內(nèi)容主要針對學者、研究生(Holm,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xvi)。

2.主導翻譯策略

賀大衛(wèi)的關(guān)注點是讓目標讀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布洛陀》史詩在實際口頭傳播中的面貌,使譯本成為可靠的語言文化學習材料、研究資料和文化讀本。達成這一目標的關(guān)鍵在于譯者能否正確理解原文的語義、思想文化內(nèi)涵和相關(guān)歷史文化語境。因此,翻譯過程的主要矛盾是生產(chǎn)性矛盾,即譯者對原文的解讀與原文實際情況之間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接受性矛盾、組織性矛盾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原本的語義解讀,次要方面是思想文化內(nèi)涵解讀。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他使用了民族志翻譯策略和方法,具體做法是:

第一,將搜集到的手抄本與所選原本進行合并編譯,互補缺漏,使內(nèi)容更為完整(41)。

第二,使用序言、引言、民族志注釋、插圖、索引、詞匯表、背景與討論等大量副文本對譯文進行語境化,篇幅占比為64%-88%,內(nèi)容主要有三個方面:(1)對布麼演述的方式、情景、社會功能、儀式過程等進行深度描寫;(2)對壯族語言(音系、句法等)、歷史、史詩韻律、神職人員、儀式文化等進行詳細介紹;(3)對原文逐行進行民族志注釋,詳細記錄布麼、手抄本所有者、專家學者就原文詞句和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與討論。從這些信息可知,兩種語言、文化習俗等的相通之處,促進了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進而譯者對此矛盾轉(zhuǎn)化條件進行強化,以幫助目標讀者理解原語思想文化。

第三,盡量復現(xiàn)原文語言特征,保留口頭文本的重復部分和唱段間隔,采用英譯—拼音壯文左右對照格式方便讀者閱讀和學習。試比較下例(以下漢譯均為筆者譯):

例3 原文:Bae cingj baeuq Fanzgoj, 英譯:Go and invite Grandfather Fan-go,

直譯:去? ?請? ?公? 凡? 可

原文:Bae cingj baeuq Cojvuengz. 英譯:Go and invite the Ancestral King.

直譯:去? 請? ?公? ?祖? 王(62-63)

首先,譯者基于壯英語序、修飾語位置的相似性,盡量保持譯文語序和句子結(jié)構(gòu)與原文一致。例3的原文為祈使句,程式結(jié)構(gòu)為“去請XX”。譯文采用字對字直譯復制了這種結(jié)構(gòu),即“Go and invite XX”。在壯語語法中,名詞的修飾語一般放在名詞中心詞之后。中心詞“baeuq”(公)指祖公或始祖神,神名“Fanzgoj” (凡可)是修飾成分置于中心詞之后,直譯為“grandfather Fan-go”。“baeuq Cojvuengz”譯法與“baeuq Fanzgoj”相同。

其次,在文化闡釋方面,Holm對這兩個神的注釋如下:

the deity Fan’go is invoked by priests as the most powerful of wrathful gods (Ch. 兇神), particularly when any ritually dangerous action is about to be undertaken: all demons fear him. When boumo run amok among the bystanders during a ritual, this is often taken as a sign that they are being possessed by this god.

Cojvuengz, the “ancestral king” and younger half-brother of Anvuengz (or Hanqvuengz). Their story of their murderous enmity is recited by boumo when performing rituals of reconciliation in the case of family quarrels”.(82)

再次,對專有名詞,譯者基于拼音壯文與英文音節(jié)的相似性,在音譯基礎(chǔ)上做了歸化處理,即將原文專有名詞音節(jié)末尾音調(diào)標記②去掉,保留主體部分,以迎合目標讀者的拼讀習慣。這樣“Fanzgoj”就被譯為“Fan-go”。

第四,將韻文譯成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的散文體,試比較下例:

例4 原文: 漢譯:

Boh gvet mieng bae naz, 父親疏渠通水田,

Lwg vaz mieng raemx langh. 兒子挖渠水變寬。

Raemx giengh dangx siz-saz, 汩汩水流落渠口,

Raemx daengz naz siz-sag. 嘩嘩流水進稻田。

英譯:

Fathers scrape out the irrigation channels into the wet-fields,

Sons dig and widen the water-channels.

The water leaps through the opening with a gushing sound,

The water reaches the fields with a rushing sound.(Holm, Recalling Lost Souls 156-157)

例4中原文的腰腳韻,即“naz”與“vaz”“l(fā)angh”與“dangx”“saz”與“naz”押韻,有些類似英文的雙韻體,但韻腳位置不同。然而,譯者舍棄了這種歸化譯法,只專注于原文語義的表達,保留了對稱句式,使用動名詞“gushing”“rushing”替代擬聲詞描述水流聲音,以散文體成全了字面含義的忠實。

上述的第一點幫助譯者有效地解決了版本矛盾;第二點表明譯者把重點放在原本解讀和譯本語境化方面,突出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兼顧了次要矛盾中的表演性再現(xiàn)矛盾;第三、四點表明譯者盡量保留史詩原貌,以滿足目標讀者的需求,并兼顧了次要矛盾(如本體性矛盾和接受性矛盾),舍棄了一些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例如對格律的忠實;基本實現(xiàn)了翻譯的整體和諧。然而Holm只是大部分地解決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坦言“有相當數(shù)量的詩行,覃劍萍(布麼親屬,主要文本解讀者)無法解讀,而另外一些解讀起來也遇到各種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按照他認為最正確的解釋進行翻譯(Holm,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58-59)。原本解讀始終是賀大衛(wèi)翻譯的短板。

五、結(jié)論

根據(jù)《矛盾論》原理,文學翻譯系統(tǒng)中的矛盾可以分為七大類:導向性矛盾、生產(chǎn)性矛盾、接受性矛盾、本體性矛盾、供需性矛盾、組織性矛盾和語境要素內(nèi)部矛盾。它們在系統(tǒng)中的地位取決于譯者的翻譯動機和目的。雖然,譯者不可能全面再現(xiàn)原文,但可以根據(jù)具體翻譯目標,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借助一定的矛盾轉(zhuǎn)化條件,解決特定的關(guān)鍵問題,在譯本功能、可接受性、傳播效果等方面達到最佳平衡狀態(tài)。

在具體翻譯實踐中,由于翻譯動機、目標不同,兩組《布洛陀》譯者聚焦于不同類型的矛盾和矛盾方面,產(chǎn)出了不同風格和功能的譯本,也顯示出各自的優(yōu)勢。壯族譯者在處理生產(chǎn)性矛盾方面明顯優(yōu)于目的語國家譯者,而后者對接受性矛盾和本體性矛盾中的表演性再現(xiàn)矛盾的處理優(yōu)于前者,民族志式的語境化模式值得借鑒。因此,從《矛盾論》角度看,翻譯策略方面,該史詩的表演性再現(xiàn)問題有待民族譯者深入研究;翻譯模式上,兩類譯者合作翻譯可能更有利于實現(xiàn)翻譯的整體和諧。

注釋【Notes】

①此劃分主要依據(jù)著名跨文化交際學者Carley H. Dodd的文化概念和文化模型,詳見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36-38。

②壯語有六個舒聲調(diào),第一調(diào)不標調(diào)號,其余五個調(diào)分別用z, j, x, q, h標記。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Aksoy, Nüzhet Berr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 as an Instrum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Literature.” Meta 3 (2010): 438-455.

Even-Zohar, I. “Polysystem Theory (Revised).” Papers in Culture Research. Jan. 7, 2022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12.4768&rep=rep1&type=pdf>.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5.

韓家權(quán)等(譯):《布洛陀史詩(壯漢英對照)》。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

[Han, Jiaquan, et al, trans. The Epic of Baeuqloxgdoh. Nanning: Gu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2.]

Holm, David, trans.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003.

---. Recalling Lost Souls: The Baeu Rodo Scriptures, Tai Cosmogonic Texts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 Bangkok: White Lotus Co., Ltd., 2004.

胡安江:《寒山詩:文本旅行與經(jīng)典建構(gòu)》。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Hu, Anjiang. Han Shan’s Poems: The Travel of Texts and the Making of a Canon. Beijing: Tsinghua UP, 2011.]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1992.

陸勇:論《布洛陀經(jīng)詩》英譯版本與翻譯策略?!稄V西民族研究》3(2011):111-115。

[Lu, Yong. “On the English Vers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pic of Baeuqlugdoz.” Guangxi Ethnic Studies 3 (2011): 111-115.]

毛澤東:《矛盾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Mao, Zedong. On Contradiction.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75.]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4th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王宏印、王治國:集體記憶的千年傳唱:藏蒙史詩《格薩爾》的翻譯與傳播研究?!吨袊g》2(2011):17-22。

[Wang, Hongyin and Wang Zhiguo. “An Ageless Song as Collective Memory: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Tibetan/Mongolian Epic Gesar.”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 (2011): 17-22.]

魏泓、趙志剛:中國文學“走出去”之翻譯系統(tǒng)建構(gòu)。《外語教學》6(2015):109-113。

[Wei, Hong and Zhao Zhigang. “Chinese Literature Going Global: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Syste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6 (2015): 109-113.]

魏家海:宇文所安唐詩翻譯的文化選擇?!吨袊g》6(2016):76-81。

[Wei, Jiahai. “The Cultural Choices of Stephen Owen o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6 (2016): 76-81.]

許鈞:論翻譯的層次?!吨袊g》5(1987):12-16。

[Xu, Jun. “On the Layers of Translation.”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5 (1987): 12-16.]

——:翻譯動機、翻譯觀念與翻譯活動。《外語研究》1(2004):51-55。

[---. “The Motivation, Concept and Activities of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1 (2004): 51-55.]

Yang, Hsien-yi and Yang Gladys, tra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ol.1.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

責任編輯:魏家海

猜你喜歡
文學翻譯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發(fā)”可怕嗎?
神秘的汀娜
淺談文學翻譯之語言美
翁顯良翻譯思想研究綜述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探討情景語境理論觀下的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譯策略探究
戀愛中能否一直讓著對方
架橋
解析對矛盾觀點的幾個“是否意味著”
孟连| 建瓯市| 达拉特旗| 白城市| 宝鸡市| 招远市| 吉安市| 普兰县| 阳城县| 龙山县| 巫山县| 佛坪县| 沙湾县| 徐汇区| 思茅市| 永善县| 阜新| 榆中县| 贵阳市| 合川市| 万盛区| 齐河县| 抚顺县| 崇礼县| 炎陵县| 南投市| 虞城县| 海兴县| 大足县| 壶关县| 松溪县| 南部县| 连南| 嵊泗县| 政和县| 临武县| 贵港市| 永德县| 开远市| 江口县|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