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強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tǒng)文化的現狀
(一)過分看重考點內容
新課程背景下,在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受高考指揮棒所影響,多數一線教師的關注重點放在了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課成績、提高學校升學率等方面。教師使盡渾身解數只為將學習竅門全都傳授給學生,進而使其可以快速且牢固記憶所有知識點,并在短時間內顯著提高語文成績,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無形中忽視了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教師進行具體的課堂教學時,通常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教材的考點上,導致學生缺少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學生自己也很難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人文意義,導致學生淪為單純的學習機器,并不能對傳統(tǒng)文化形成濃厚的興趣,更遑論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根本不能實現自主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
(二)過于依賴教輔書籍
現如今,市場上存在著許多教輔書籍,在高中生的眼中古文詩詞的內容是非?;逎y懂的,而此時教輔書籍就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來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古文內容。然而,很多的語文教輔書籍在其編寫過程中都會對古詩詞進行淋漓盡致地講解,導致學生進行學習時,通常都會忽視自主思考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精髓,單純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來死記硬背這些高難度內容,在這種方式下學到的知識,通常都很難靈活應用到后續(xù)其他的古典文化學習中。假若一篇文章缺少注釋,學生便會無從下手。由于學生對教輔書籍的過度依賴和使用,導致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缺少細致且深入的鉆研,絲毫提不起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欲望,最終導致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效果并不理想。
(三)忽視給予學生情感傳達
新課程背景下,將傳統(tǒng)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相融合,需要教師注重從多方面入手來進行靈活的滲透。然而,大多數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時,過分看重學生的書面成績,導致在實施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忽視了給予學生良好的情感傳達,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學生也都忽視了深入剖析傳統(tǒng)文化背后潛藏的真實情感。在全新的教育要求與背景下,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既要使其掌握扎實的語文知識,也要使其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積極主動探究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高中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的認同。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這些教育目標卻很難得到實現。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tǒng)文化的策略
高中語文的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師需注重其自身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對語文教材的內容實施深度理解與學習,并構建出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以促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的同時,為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夯實的基礎。
(一)基于教材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
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就需注重語文教材當中的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挖掘。對于高中的語文教材而言,其選擇的課文都是通過專家討論所獲得的,其不僅滿足高中生自身的身心發(fā)展,而且還具備相應的文化內涵,這都是值得教師深入挖掘的重要文化寶庫。因此,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時,語文教師需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并吃透教材,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點具有深入了解,而且還能對教材當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挖掘。例如,對《記念劉和珍君》進行教學時,課文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對學生熱愛祖國與民族的精神進行培養(yǎng),并對為國家而奮斗犧牲的相關英雄產生敬重之情。熱愛祖國一直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就需注重對學生的內在情感實施深入挖掘,對課文切入點進行尋找,以此吸引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并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以及傳統(tǒng)文化熏陶。因此,語文教師需將語文教材作為輔助工具,促進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并使學生主動走進教材,深刻體會與感悟文化具備的魅力。
(二)基于文學名著文化的運用
高中語文具體教學時,想要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教師還可通過文學名著的運用。文學名著不僅是文化長河當中的璀璨珠寶,有著無限文化魅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深刻體會與感受到文化精華具備的推動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可引導閱讀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文學名著,根據文學名著當中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對于文學名著而言,其通常具有較大的文字量,這就導致部分學生會產生相應的畏懼情緒,不愿意進行深刻閱讀,基于此,語文教學會通過教學進度,推薦給學生相應的文學名著,并對學生實施跟蹤反饋,積極對學生在閱讀中的問題給予指導,以促使學生順利完成相應的閱讀。另外,對于篇幅相對較長的文學名著,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劃分,引導學生突出對重點內容的把握。例如,對《林黛玉進賈府》開展教學時,語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對《紅樓夢》進行閱讀,其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通常有著濃郁的文化內涵,屬于我國的封建文化的縮影,基于此,教師可指導學生實施分層次閱讀,對學生閱讀時的疑惑技能型及時解答,并對文學名著當中有內涵的文化內涵實施深入挖掘,并幫助學生對其閱讀目標進行分解,積極與學生實施簡單互動,克服對文學名著閱讀的恐懼感,從而使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得到增強的同時,實現文化魅力的深刻感悟。
(三)基于課內外活動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
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需注重教材當中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而且還需根據課堂教學,促進課內與課外相關文化活動的開展,并以活動的形式,強化學生理解與傳承傳統(tǒng)文化。課內活動中,語文教師需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積極主動性的激發(fā),并使班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提高。對于課外活動而言,其設計與組織通常需要教師付出足夠的努力。對于高中生而言,其已具備了相應的判別文化價值的能力,對相關活動也具有自身的想法,其在參與相關活動時,更希望展現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與魅力,因此,教師需根據相應的文體活動,調動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學習的熱情,且是傳統(tǒng)文化得以萌生的一種重要方式。例如,對《中國建筑的特征》實施教學時,語文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中國的古代建筑,讓學生對中國建筑的平面布局進行觀察,理解建筑群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如有主有從、左右對稱,房屋朝南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傳統(tǒng)建筑坐北朝南的習俗,同樣的規(guī)格和樣式,東為上西為次,一般兄在東弟在西,彰顯出長幼有序的等級制度等等。課下,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典型的中國建筑,并畫出平面圖,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實地對中國建筑進行參觀、考察,以更好地滲透傳統(tǒng)文化。通過課外活動的開展,語文教師需引導學生明確相關原則,即課外活動的開展通常只是一種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內容,教師不能太過于注重形式,還需充分關注活動開展的內涵,并為學生營造精益求精的文化活動,從而使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培養(yǎng)高中生的文化素養(yǎng),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從而使學生文化軟實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使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顯著提高。同時,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注重班級學生的具體需求,探究出與學生具體需求相符合的教學方法,并通過多元化教學法與教學活動的開展,拓展學生的閱讀內容,從而使傳統(tǒng)文化充分融入語文教學中,并使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