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敏
摘要: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抽象畫的鑒賞,便于學生體會藝術形式的美感,并以基本的美術形式語言繪制作品,表達內心情感。要從美術作品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入手,聚焦點、線、面,辨識畫面色彩,解析構圖布局。把抽象畫形式鑒賞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經驗緊密勾連,尋找學生視域與作品形式折射出的視域的融合,喚醒他們的審美感受,使其完成對作品的整體解讀。
關鍵詞:抽象畫;表現形式;審美鑒賞
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的一些教學內容,可以滲透抽象畫的鑒賞,如“畫感覺”“畫聲音”“畫嗅覺”等,以便學生體會藝術形式的美感,并以基本的美術形式語言繪制作品,表達內心情感。點、線、面、色彩、構圖等構成了抽象畫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教師不妨以此為切口,引導學生分析與把握作品,增強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教學時,要注意勾連鑒賞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經驗,尋找學生視域與作品形式折射出的視域的融合點,喚醒學生的審美感受,使其完成對作品的整體解讀。
一、聚焦點、線、面
點、線、面是美術作品的骨架,分析點、線、面也是鑒賞或創(chuàng)作的必經環(huán)節(jié)。抽象畫以一種高度凝練的形式語言表現某種事物或內在精神,學生鑒賞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像隔著重重簾幕看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姑娘,難識其“廬山真面目”。教師可以將抽象畫中的點、線、面元素“剝離”出來,調動學生的直觀視覺印象,滲透鑒賞方法。
【片段1】
師(出示吳冠中的《春雪》,見圖1)請大家仔細欣賞這幅畫,你們覺得這幅畫美嗎?
生看不出來哪里美、哪里不美,感覺畫得太隨意,不知道在畫什么。
師我們來仔細鑒賞,一起發(fā)現它的美。誰能先告訴我,畫面上有什么?
生有很多黑點。
師這些黑點是怎么排列的?排列得整齊嗎?
生不整齊,有聚集在一起,也有分散開的。
師很好。我們再來看看畫面上還有什么?
生有線條。
師線條是直線還是曲線?
生有曲有直。
師直線和曲線分別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生直線感覺硬硬的,曲線感覺軟軟的,很舒展。
師為什么曲線會讓人感到舒展,直線又會給人硬硬的感覺呢?我們不妨模擬一下曲線和直線的狀態(tài)。請所有同學抱臂坐端正,抬頭挺胸。大家現在的身體像哪種線條的狀態(tài)?
生直線。
師感覺怎樣?
生緊繃、緊張、累……
師現在請放松,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F在我們的身體狀態(tài)由直線變成了——
生曲線。
師所以曲線看起來會讓我們覺得——
生放松、舒適。
師除了點和線條,畫面上還有什么?
生有團塊。
師團塊大嗎?
生有大的,有小的。
師這些有疏有密的點、有曲有直的線以及黑白的團塊組合在一起,會讓你產生什么感覺?
生有松有緊,張弛有度。
生很有節(jié)奏感。
師我們再來看吳冠中的這幅畫,這幅畫里哪里是緊的狀態(tài),哪里是松的狀態(tài)呢?
生密集的點、直直的線和大塊的墨團,是緊的狀態(tài);疏散的點、柔和的曲線和畫面中的留白,是松的狀態(tài)。
師說得非常好!這種有松有緊的狀態(tài),正是一種和諧的生命的狀態(tài)。就像大家周一到周五要上課學習知識、周末回放假休息,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你看,畫也是有節(jié)奏的。
教師選取了一幅抽象畫,引導學生從畫中的點、線、面的排列形式入手,解讀作品,調動學生的經驗與情感,豐富了鑒賞角度和鑒賞方法。學生在教師“追問式”的對話中,學會自我觀察、自我提問:點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大,小,疏,密?線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直,曲,鈍,銳,繁,簡?面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厚,薄,輕,重?由此,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美術作品點、線、面的認知與理解。
二、辨識畫面色彩
如果說點、線、面是建構抽象畫的骨架,那么色彩就是豐實抽象畫的血肉。不同的色彩會給鑒賞者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每個學生自身的經歷、理解不同,也會對同一色彩有不同的視覺解讀。鑒賞美術作品時,教師在了解作品的用色技法、獨特意蘊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辨識畫面的色彩,由色彩引發(fā)多元、個性化聯(lián)想,把色彩與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作者生平等信息聯(lián)系起來,深入探尋抽象畫的含義。
【片段2】
師你認為米羅的《藍色上帝》美嗎?美在哪里?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相互交流一下。
生畫面中有大量的曲線,這種柔和的線條給人一種自由舒展的感受。
師除了線條,誰關注到了色彩?誰來找一找這幅作品中出現了哪些色彩?它們分別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由此你能聯(lián)想到什么?
生這幅畫的背景是明亮的黃色,給人以積極的感覺。
生還有藍色的圓形。藍色給人一種冷靜的感覺。
師你找到了兩塊主色調,還有別的顏色嗎?
生有些小黑點、小黑線。
師小黑點、小黑線相對于黃色、藍色而言是比較重的顏色,作者為什么要把它們畫上去?
生因為藍色、黃色本來就很亮了,畫上少量的黑點、黑色線條,不會讓畫面太跳躍,有種制約、平衡的感覺。
師這位同學分析得非常到位,但是有一個小細節(jié)他沒有注意到,有同學發(fā)現了嗎?
生畫面中有一個小紅點,紅色比較跳躍,這個小紅點在黑色產生壓制效果的基礎上,再度活躍了畫面。
師說得很好。我們匯總一下剛才分析的內容,你覺得這幅畫表達了一種怎樣的生命狀態(tài)?
生在自由放松的狀態(tài)下又有一定的制約。
師如果沒有制約會怎么樣?
生會過于隨意,過于自由。
師生命并沒有絕對的自由,我們不可能為所欲為,只有遵守規(guī)則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結合作品點、線、面的鑒賞,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大膽判斷、聯(lián)想,用視覺感知色彩,體會不同的色彩是藝術家內心喚醒自我感受的表現。紅色熱情激烈、藍色冷靜理智、黑色嚴肅沉穩(wěn)……在與豐富多彩的色彩的碰撞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被激發(fā)。
三、解析構圖布局
如果說點、線、面是抽象畫的骨架,色彩是豐厚骨架的血肉,那么構圖就是建構骨架、豐厚血肉的“施工圖”。這份“施工圖”對作品骨架建構的位置、血肉的生長程度起著組織作用,也是幫助學生把握作品畫面整體布局的重要途徑。
如,鑒賞康定斯基《構成系列》中的一幅抽象畫作品時,我設置了一個連線游戲:將作品的外圍描畫出來,提煉其構圖布局。學生在描畫之后得到發(fā)散式的布局圖樣。我引導學生由此圖樣展開聯(lián)想:這樣的構圖形式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學生有的回答像爆炸、打碎的瞬間,有的學生說給人以激動、熱烈之感,有的學生說給人以刺激、尖銳之感……為了幫助他們更清晰地從構圖布局的角度解析美術作品,在描畫康定斯基《構成系列》的作品外圍之后,我繼續(xù)讓學生描畫蒙德里安的《紅黃藍構成》的構圖布局。學生以水平線和垂直線解析出最基礎的由矩形組成的構圖,這與之前康定斯基《構成系列》的發(fā)散式構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給人以平衡和諧的美感,學生能夠直觀地從構圖感受“冷抽象”與“熱抽象”的不同視覺感受。
又如,作品的構圖方式因東西方文化而有很大差異。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中的構圖非常講究“留白”,如倪瓚所提的平遠“三段式”構圖,近處山坡一兩垛,中景空白以示水面,遠景草亭茅屋一兩間。這樣的構圖方式取近景、遠景,舍中景,給人以空靈幽遠之感,是國畫構圖的美學意味。而西方構圖中多采取定點透視。如《林蔭道》的作者霍貝瑪用長長的林蔭道在灰暗的地平線處消失到一點以表達憂傷的諷喻。教師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幫助學生解析畫面的構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