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fā)展規(guī)劃》中有“少兒優(yōu)先,保障重點”的基本原則,強調必須保障和促進少年兒童閱讀作為全民閱讀工作的重點,從小培養(yǎng)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使其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文章結合小學課內外閱讀的現(xiàn)狀及問題,提出改善小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閱讀興趣;閱讀策略;語文要素
一、小學課內外閱讀的現(xiàn)狀及問題
統(tǒng)編版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系列,將課外閱讀置于課程體系中,并通過“快樂讀書吧”這一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出來。學校也將課外閱讀作為課內教學任務安排在課程表中,教師們都積極響應,探索落實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但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在教學目標設置、閱讀方法指導等方面出現(xiàn)較多問題。
首先,課外閱讀指導功利化。教師大多已開始關注并重視對學生閱讀過程的督促工作,每日布置摘錄好詞好句、做閱讀批注、寫閱讀感悟等任務。然而,教師布置這些任務都是為了應付試卷中課外閱讀的測試。這種機械枯燥的閱讀任務完全不顧及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其次,課外閱讀教學程序化。課外閱讀課程大致可分為導讀課、推進課、分享交流課等課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這三種課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機械操作三種課型,教學任務落實不到位。例如,在導讀課上,不管面對的是低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許多教師都從帶領學生認識封面開始,然后根據(jù)目錄引導學生猜內容、猜故事情節(jié)。這種教學方式較適用于低年級學生,但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則屬于淺表性閱讀,降低了教學目標。
最后,閱讀方法指導空泛化。教師普遍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也清楚不能讓學生在閱讀課上僅僅讀讀課外書而已。但在閱讀方法指導上,教師還沒有總結出科學的、系統(tǒng)的、有效的方法。
二、改善小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具體措施
(一)借助“快樂讀書吧”,讓閱讀有趣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開設了“快樂讀書吧”欄目,這是“課外閱讀進課程”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新欄目。如二年級的“快樂讀書吧”,編者意圖引導學生從經(jīng)典童話、兒童故事開始,初步感受整本書閱讀的特點,體會整本書閱讀的樂趣。
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關注封面、書名、作者、目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給二年級學生上《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導讀課時,我們設置了“讀目錄,了解整本書的內容”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讀目錄,幫助學生了解目錄結構,知曉目錄主要由故事名稱和頁碼組成,引導學生利用目錄梳理書中人物,大致了解書中內容,體會目錄的導讀功能。接下來,再讀目錄,教師節(jié)選書中的幾幅插圖,讓學生根據(jù)目錄猜猜與圖中相應的故事,并準確找到故事所在的頁碼,讓學生深刻地體會目錄的重要性。因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過依據(jù)頁碼查字典的經(jīng)驗,教師在這里開展“讀目錄,猜插圖”活動,不僅能體現(xiàn)目錄的檢索功能,還在檢索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目錄檢索的多元化、思維化。
中高段的“快樂讀書吧”側重于閱讀方法的指導,旨在引領學生學習、運用閱讀方法。如思維導圖法可以厘清小說的人物關系,幫助學生讀懂故事。例如,小說《童年》出現(xiàn)了數(shù)十個人物,且外國人的名字較長,學生不容易記住,其實,這些人物都是圍繞主人公阿廖沙出現(xiàn)的。因此,在學生閱讀這本書時,我們讓學生將書中人物羅列出來,弄清楚他們與阿廖沙的關系,并把人物有關的故事情節(jié)寫在對應的人名下面。這樣,學生就可以記住小說中性格各異的人物。在討論交流課上,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故事情節(jié)、回顧故事內容。這樣的閱讀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縱深發(fā)展。
(二)借助閱讀策略單元,讓閱讀有法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閱讀策略的使用可以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例如,預測策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學習經(jīng)驗,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對即將閱讀的文本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故事結局等進行猜測與推想,從而產生閱讀期待。小學生帶著期待進行文本閱讀,可以激發(fā)閱讀興趣,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在《夏洛的網(wǎng)》導讀課上,我們引導學生圍繞書名預測“夏洛”是這個故事的主角,“網(wǎng)”字則表示“夏洛”可能是只蜘蛛。圍繞內容簡介,小學生也可以進行預測,如簡介的第一句話“在朱克曼家的谷倉里,快樂地生活著一群動物,其中小豬威爾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摯的友誼”。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孩子預測谷倉可能有老鼠、蒼蠅、羊、牛等動物。根據(jù)第一章的故事情節(jié),威爾伯是一頭落腳豬,學生開始猜想它可能又瘦又小,不然主人怎么會賣掉它呢?學生有了預測,想驗證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就是一種閱讀期待。有了閱讀期待,小學生才會愿意閱讀。在閱讀后,發(fā)現(xiàn)有的預測和書中的故事相符,學生便會有成就感;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與自己預測的不一樣,學生也會激起繼續(xù)閱讀的熱情,并預測后面的情節(jié)。當然,預測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預測最重要的不是預測的正確性,而是調動學生的思維。借助預測等閱讀策略,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想象力、文學表現(xiàn)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借助語文要素,讓閱讀有效
語文要素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等。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都貫穿語文要素,如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導語安排的語文要素是“關注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整本書閱讀是發(fā)展學生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
例如, 在《夏洛的網(wǎng)》推進課上,教師可以聚焦第七章《壞消息》落實批注閱讀,要求學生圍繞威爾伯聽到壞消息之后情態(tài)變化的動作和語言,并做符號批注,對書中精彩的句段圈、點、勾、畫;或做文字批注,對書中巧妙的語言表達、特殊的藝術形式等進行批注,簡單地記錄自己的想法。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讓學生對批注進行評價。最后,教師總結:在這一章節(jié)中,雖然作者沒有使用豐富的詞匯描寫威爾伯的“尖叫”,但這幾個尖叫已經(jīng)把一只孩子氣、悲痛欲絕的小豬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種批注閱讀,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使其設身處地地與文本進行全方位的對話,進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展示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批注交流討論,既豐富了學生的批注方法,還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導語安排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分享交流課上,在學生經(jīng)歷了自由閱讀、質疑交流、認識感悟后,教師要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等資料深刻理解作品的精神追求。例如,在《夏洛的網(wǎng)》分享交流課上,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知道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一個發(fā)生在懷特農場的特殊事件——懷特決心要拯救一頭小豬的性命。慢慢地,作者又把蜘蛛寫進了故事。兩年后,懷特寫出了這個發(fā)生在農場、關于友誼和拯救的故事。在課上,同學們圍繞“友誼、生命”展開討論,借助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走近作者、走進作品,進而對“友誼、生命”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
綜上所述,閱讀的目的不在于應付考試,真正的閱讀者要在作品中找到自我成長的鏡子,感悟角色帶來的深刻思考,在提升閱讀素養(yǎng)的同時促進閱讀的深度發(fā)展。在課內外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引領作用,點燃孩子閱讀的阿拉丁神燈,照亮孩子在閱讀中成長的道路。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教材引領下的課內外閱讀整合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ZXYB050)。
[作者簡介] 鄧曉芳(1973—??? ),女,江西吉安人,吉安市青原區(qū)教育體育局,特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