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花
內容摘要:隨著跨文化理論的不斷地發(fā)展,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本文從非語言交際理論的特征作用,以及非語言交際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輔助作用展開論述,能夠為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 對外漢語教學 輔助作用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但是除了語言之外,無聲的語言也對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的學者認為人們的直接交際活動中,30%的信息通過語言傳送。70%的信息依靠非語言手段,也有的認為90%的信息來自非語言交際。[1]隨著跨文化交際理論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那么對于一名對漢語教師來講,在課堂上,非語言交際的應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要注意的是,他只是起到了輔助的作用。輔助語言教學,在對外漢語課堂中,能夠同時使用語言教學和非語言教學相結合,在非語言教學的輔助下,能夠使這堂課錦上添花。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了解一下非語言交際理論對于對漢語課堂的輔助作用。
一.非語言交際理論的定義
中西方學者對于非語言交際具有不同的表述,西方學者Burgoon and Saine給出了詳細的定義:“非語言交際是不同言辭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為,這些屬性和行為由發(fā)出者有目底地發(fā)出或被看成是有目底的發(fā)出,由接收者有意識地接受并有可能進行反饋?!边€有學者說:“通過多種交際渠道進行有益和無益的編碼與解碼的非語言行為?!备鶕?jù)西方學者的定義,我們可以理解為,非語言交際是每個人都會使用到的,信息的發(fā)出者能夠給接受者傳遞一些信息。胡文仲對于它的定義是:“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為非語言交際?!盵1]它包括的范圍就比較廣泛,除了語言交際之外的,其他的不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渠道都成為非語言交際。
二.非語言交際的具體分類
根據(jù)畢繼萬教授的分類,可分為四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2]這種分類也受到廣泛的認同。
(一)體態(tài)語
體態(tài)語是通過身體動作來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一種手段。主要包括眼神的交流,手勢姿勢、點頭、搖頭、揮手當然還有面部表情等等。這些是在我們交際中常用到的非語言的交際行為,比如在中國點頭表示肯定意義,搖頭表示否定意義。
(二)副語言
副語言又稱伴隨語言,指的是伴隨語言發(fā)出的,沒有固定語義的聲音,包括音高、音量、音質、語速、語調、語言的停連等。在讀書的過程中,通過語調的抑揚頓挫,能夠讀出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三)客體語
客體語指的是與人們有關的相貌、服飾、飾品、氣味、字跡等。這些特質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綜合的形象。對于一名對外漢語教師而言,利用這些課題與的因素能夠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四)環(huán)境語
環(huán)境語是包括時間,空間,顏色,聲音等,這些環(huán)境因素都可能提供交際信息,因此環(huán)境語也可展示文化特性。比如說對個人空間,這和個人隱私有很大的關系。相對于中國人而言,西方人對于個人的領域是非常重視的,也是非常敏感的,對侵犯個人空間行為具有強烈的反對。
三.非語言交際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體態(tài)語對外漢語在教學中的應用
體態(tài)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是單獨的某一點的運用,可以手勢,眼神的交流加上面部表情等同時使用。起到很好的效果。
1、面部表情
對于剛開始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漢語難度很大。因此,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漢語零基礎的學生當中,當你第一次見到學生時,他們或許一句漢語都不會說。這時不妨給他們一個微笑,再加上一個肯定的眼神。能夠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課下見到你的學生,學生給你打招呼,你回復微笑,學生的內心也是非常的滿足和開心的。也會讓學生感到非常的親切。相反,試想如果一個老師對學生很嚴肅,很少對學生笑,是不是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距離感,而且也增加了學生內心的緊張和畏懼,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
2、手勢
當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一邊念出學生的名字,一邊伸出右手手掌朝上,并且五指并攏,做出請的姿勢。學生能夠很快理解這種讓他回答問題這種信號,也表達出表達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如一位老師在學習“味道”這節(jié)課時讓同學們回答問題是,老師在利用手勢引導學生回答。老師問:“檸檬是甜的嗎?”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做出了請的手勢,然后學生一邊回答問題,老師把兩個手臂放在胸前交叉。學生此時也做出了回答:“檸檬不是甜的?!边@就起到一個提醒和強調的作用,能夠讓學生加深印象。同時讓學生能夠順利回答出了問題,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
3、姿勢
在對外漢語課堂的教學中,在學習一些表示動作的詞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身體的姿勢,來讓同學們能夠更深刻的記憶所學的內容,能夠更快的理解數(shù)學的內容。比如說,走、跑、跳、蹲、站等。老師可以一邊演示,先說出這個動作所表示的語音??梢宰屚瑢W們和老師一起做,一邊做一邊跟著老師讀。同時還可以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做動作,指定一位同學來回答這個動作的讀音。這樣在課堂中一邊活動一邊學習,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的快樂。
(二)副語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作為一名對漢語教師,普通話說得標準是最基本要求。標準的普通話讓人聽起來非常舒服,抑揚頓挫、字正腔圓。因此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我們在講課時的語速是不同的。對于一些初級的漢語學習者,語速一定要比平時說話慢的多。中級階段的學生,語速要適中,可以在他們學習不斷進步的時候適當?shù)募涌煺Z速。高級的漢語學習者,我們的語速可以和我們現(xiàn)在說話的語速一樣。音量的話適中,能夠讓同學們聽清楚就可以。
(三)客體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1、服飾
衣著的打扮是重要的身體語言,關系到學生對自己的印象和人際交往的質量。[3]漢語教師經(jīng)常要與外國的學生打交道,因此要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這樣能夠在交際交流中能留下良好的印象。雖然人們不同國家所穿的服飾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對于教師來說,衣著莊重得體是全世界對教師的統(tǒng)一要求。所以作為一名老師不能穿奇裝異服,佩戴夸張的首飾,也不能穿的顏色過于鮮艷。這樣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降低課堂教學的效果。
因此,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可以嘗試穿一些帶有民族元素的服裝。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偶爾穿一下旗袍,在潛移默化中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文化?;蛘哒f在講解到漢服時,老師可以穿著漢服,讓同學們能夠真正的領略到它的美。讓學生能夠積極對我們服飾文化的興趣。
2、筆跡
漢字的書寫,對于外國學生而言是困難的。但是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定要有一個漂亮規(guī)范的粉筆字的書寫,這樣不僅有利于自己展開教學,進行板書,也能夠讓自己的學生更有信心去寫規(guī)范的漢字。讓學生能夠對教師產(chǎn)生一種尊敬的情感,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
在書法課的時候,可以向同學們展示毛筆字。毛筆字很能代表中國,同時它也是一種書法藝術。能夠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去學習中國的漢字,這也是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具備的基本功。
(四)環(huán)境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1、座位的布置
在中國,晚上的座位安排一般都是傳統(tǒng)式的。一排一排,而教師則站在講臺上面,很多時候教師會站在最前面的一排中間,面向大家給大家講課。嗯,或許造成前排同學由于離老師太近而產(chǎn)生一些壓力。從而讓后排的學生因為李老師的距離遠而放松了警惕。因此老師可以在教室里走動走動,不要只待在一個地方。所以教師應該視情況而定。在不同的課堂上利用不同的位置安排,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位置安排。當這節(jié)課需要很多討論的時候,同學們可以組成一個環(huán)形,然后老師在中間這樣有利于討論進行。
2、教室環(huán)境
教室的環(huán)境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可以合理的布置教師的環(huán)境。有些應該保持教室能夠正常的通風,新鮮的空氣,保持教室明亮。
對于教師的裝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在教室里懸掛一些書法作品。這樣能夠讓同學們對毛筆字有一些了解,墻面上還可以掛上中國結,很多外國人對中國姐是非常喜愛的。在窗戶的玻璃上,是可以準備一些比較好看的剪紙,當然,剪紙有難有易這樣也可以讓同學們產(chǎn)生想學的興趣。這種安排能夠讓同學們置身于中國文化的這種氛圍之中,加深對于文化的了解。同時,老師可以單獨留出一面墻壁,張貼同學們的照片。這樣一下子能夠讓同學們和中國融合在一起,也能讓同學們感到非常的溫馨和親切。
3、多媒體的教具的應用
多媒體教具可以使用圖片、音樂、動畫、視頻相結合的方式,把一節(jié)課內容講清楚。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的去準備多媒體的課件,這種多媒體的運用也為我們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比如說在學習漢字的時候,單靠老師板書筆畫的話,非常的單調和枯燥。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去展示這個漢字的筆畫書寫順序。能夠讓學生非常直觀的看到,而且還可以展示這個漢字,由古到今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去更好的理解漢字的含義和書寫。還有在語音學習中。對于聲母,韻母發(fā)音的問題,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的展示和動畫的演示,讓同學們能夠直觀的了解,如何去發(fā)音,并且能夠幫助同學們糾正自己的讀音。
非語言交際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的廣泛,也能傳達夠非常多的信息。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非語言交際行為也需要常常在課堂上使用。本文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從定義;非語言交際理論的分類;非語言在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中定義以及具體的應用。
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姿勢、副語言、服飾、筆跡、座位的布置、教室環(huán)境多媒體教具這些要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希望這些能給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些建議。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96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國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國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120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