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分享嘉賓是郭艷彪老師。郭老師從參加工作后正式開始與雜志結(jié)伴同行,定期、有重點、有選擇地閱讀、邊讀邊思考是他閱讀雜志的方法,雜志是他習得“心理健康教育智慧的關鍵讀物”。他從雜志中學習,尋找教學素材,開闊眼界,解決實踐問題。從向雜志投稿,到登上雜志封面,從零到一,從一到多,他通過雜志增長專業(yè)知識,分享心理健康教育智慧,同時結(jié)識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朋友。郭老師和雜志一起,在二十年的歷程中,促進自身成長并逐步擴大著自己的專業(yè)影響力。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成長;創(chuàng)刊20年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1-0071-04
2021年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后文簡稱“雜志”)創(chuàng)刊20周年,很榮幸也很感謝雜志社的盛情邀請,讓我這個忠實“粉絲”,有機會回顧與梳理我與雜志發(fā)生的一些難忘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很平淡無奇,但是對于我個人走上智慧成長的道路,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利用寒假的時間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在完成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的感受是幸福而溫暖的,寫作也是非常流暢而迅速的。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回顧和梳理。
一、雜志是我習得心理健康教育智慧的關鍵讀物
我曾經(jīng)讀過方心田主編的一本書——《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關鍵讀物》,在這本書封面的內(nèi)頁有這樣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那些在教師的性格塑造、專業(yè)發(fā)展、事業(yè)轉(zhuǎn)型中起到‘指引作用的讀物,可謂教師成長中的‘關鍵讀物。”我很認同這句話,結(jié)合我自己的心理專業(yè)成長,我覺得雜志就是這樣一本讓我習得心理健康教育智慧、促進我專業(yè)成長的關鍵讀物。
說到與雜志的第一次相遇,可以追溯到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在學校的現(xiàn)刊閱覽室第一次偶遇雜志,我當時還是學生,沒有工作的剛需,還沒有太在意這本雜志。真正開始認真閱讀雜志,是我2010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高中心理專職教師以后。雜志是國內(nèi)第一本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指導刊物,里面的內(nèi)容非常接地氣。我所工作學校的心理輔導室訂閱了雜志,我都會定期閱讀。我特別喜歡和一線心理教師相關的版塊,比如“課程思考”“活動設計”“輔導個案”“教師成長”等,里面有很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促進心理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小智慧。閱讀和學習全國各地同行們在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讓我眼界開闊,深受啟發(fā),解決了不少現(xiàn)實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在閱讀雜志的過程中,我深受我的導師莫雷教授的影響。他在我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就非常強調(diào)批判性閱讀的思想。即在閱讀中,我們不要一味地被發(fā)表的文章所迷惑,一方面要借鑒學習文章的優(yōu)點和特色之處,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力讀出文章的不足之處。因此,在閱讀每一期雜志中的文章時,我首先閱讀目錄,然后大概瀏覽一下整本雜志,最后有重點地閱讀與自己工作相關的3~5篇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既不是一味地接受,也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在思考這篇文章寫得好的地方在哪里,我在工作中是否可以借鑒,如果我寫這篇文章,還可以寫些什么不一樣的內(nèi)容。另外,在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候,我也會選用一些雜志中“活動設計”版塊的教學設計,但是都會根據(jù)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或大或小的調(diào)整。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不僅自己定期閱讀雜志,在閱讀過程中,我還將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文章分享到“江門市區(qū)心理教師成長共同體”的微信群。2017年,我被江門市教育局聘為兼職心理教研員,在學習共同體的教研活動中,我也多次向成員建議定期閱讀雜志,在微信群分享閱讀感悟。在我的影響下,成長共同體的許多老師也養(yǎng)成了定期或不定期閱讀該雜志的習慣。
二、雜志是我分享心理健康教育智慧的重要平臺
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jīng)提出過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其中有一個觀點,即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對自己效能感的影響最大。當我在閱讀雜志的時候,看到這么多和我一樣的一線心理老師,能夠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我想自己是工作在一線的專職心理教師,也是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方向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雜志發(fā)表文章應該也不是特別難的事情吧,于是也慢慢萌生了向雜志社投稿的想法。
萬事開頭難。雖然我知道自己是具備潛在發(fā)表文章的能力的,但是卻遲遲沒有寫文章和投稿的實際行動。直到2012年,我才向雜志社投出了第一篇文章《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這篇文章,我本來也不是專門為雜志投稿而寫的,而是為參加2011年江門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征文活動而寫的。我個人覺得寫得挺好的,但是可能是剛畢業(yè)工作不久,文章更多是理論性的闡述,不符合征文實踐性總結(jié)的要求,所以最終沒有獲獎。我當時有點小失落,文章就此擱淺。有一天午休,我像往常一樣在辦公室閱讀雜志,突然腦中閃過一個念頭,不如投給雜志試試水。于是,我把擱淺的這篇文章拿出來認真進行了修改,投給了雜志社。為了增加錄用的概率,我還將另外兩篇不太成熟的文章一起投給雜志社。因為改版之前的雜志是半月刊,而且版面比現(xiàn)在少,所以等待的時間是比較漫長的。終于有一天,雜志社給我發(fā)郵件反饋,關于逆反心理的這篇文章通過審核,被雜志社錄用了,并且安排在2012年7月發(fā)表??粗约簺]有獲獎的文章得到雜志社的認可,我當時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現(xiàn)在回想起來,心中仍然還有一絲小波瀾。
在心理成長的過程中,“第一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發(fā)表文章這件事,“第一次”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曾經(jīng)有一位心理學專業(yè)課的老師在課堂上對我們說過,發(fā)表文章從零到一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比較困難,但是從一到多就沒有那么困難了。我很認同這個觀點。第一篇獨立撰寫的文章在雜志上成功發(fā)表,對于我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它極大地提升了我寫文章的效能感和投稿的熱情,我開始積極地撰寫文章,頻繁地向雜志投稿,并且錄用的概率越來越高。工作十年,我已經(jīng)在雜志上成功發(fā)表了20篇文章。在這些發(fā)表的文章中,我最驕傲也是最為曲折的一篇是《學生社團里的生命影院》。這篇文章是我申報的第六屆校級課題的核心研究成果。2015年12月,我將這篇文章投到雜志社,熱切地期待雜志社的回音,但是石沉大海,將近一年雜志社都沒有回音。我覺得應該是沒有通過審核,但是我堅定地認為這篇文章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只是當時急于結(jié)題,文章寫得不太充實,于是我對該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認真修改,再次投到雜志社,很快,于洪副主編給我回郵件說:“稿件修改之后脈絡更清晰,論述也翔實多了,文章將安排在2017年1~3期刊登?!笨吹竭@封郵件,我感覺很欣慰,自己的堅持沒有白費。最終這篇文章在2017年第2期發(fā)表,還被評為雜志2017年度優(yōu)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