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永康
【關鍵詞】習作學習活動,生態(tài)特征,教學思考
論及作文教學,張志公先生曾有一判斷,“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中的老大難,作文教學又是老大難中的老大難”。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作文教學改革風起云涌,一批富有經驗的名師銳意創(chuàng)新,其共同或基本的思想是遵循規(guī)律。王榮生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我國中小學的語文課里,幾乎沒有寫作教學”,他批評道,“中小學有‘當堂作文一說,但所謂‘當堂作文,只是給學生寫作的時間罷了,具體的寫作過程,教師很少顧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導”??梢哉f,中小學作文教學“高耗低效”之弊由來已久,其癥結就在于違背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何謂規(guī)律?《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這樣定義:“事物之間的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斷重復出現(xiàn),在一定條件下經常起作用,并且決定著事物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fā)展;有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就可以事半功倍;不遵循規(guī)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中小學作文教學亦然,小學作文教學要考慮寫作的規(guī)律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遵循兩個規(guī)律則走向有效,甚至高效。這兩個規(guī)律猶如火車的兩條軌道,缺一不可。
在規(guī)律的觀照下,我們來認識小學生習作學習活動。
一、對習作學習活動的認識
1.寫作是一種書面表達與交流
曹丕在《典論·文論》中寫道:“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但不可否認,數(shù)千年來,寫作只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甚至蛻化為極少數(shù)人做官的敲門磚。寫作真正成為普通老百姓的事情,則要到五四運動之后。1922年,陳望道發(fā)表《作文法講義》,把文章定義為“傳達意思的制作”“文章是傳達意思的工具”。同年,葉圣陶擬定的《新學制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把作文看作是“使學生能做文法通順的文字”。這樣,“高高在上”的寫作終于接地氣了。
近100年來,專家學者一直在探索。朱伯石認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朱作仁等認為,“寫作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現(xiàn)實,表達思想感情,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倪文錦等認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王榮生等認為,“寫作是特定語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等手段建構意義,構造語篇,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活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則對其進行了綜合:“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生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庇嗲镉暝凇墩Z文學習》雜志上發(fā)表了這樣的觀點,“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表達與溝通的訓練”。
綜上所述,作文是生命自我或生命之間的一種書面表達與交流,因此就生發(fā)了兩種功能,或日動機:自我表達、與人交流。寫什么、怎么寫都與作文動機緊密聯(lián)系。同時,表達與交流的質量、價值等又與寫作前的觀察、讀書等,寫作后的修改、留存、發(fā)表等息息相關。因此,遵循寫作的規(guī)律,就須要實現(xiàn)幾個轉變:一是從教知識轉向教素養(yǎng);二是從教材走向資源,從作業(yè)轉向作品;三是從狹隘的課堂轉向廣闊的生活。丁有寬老師的讀寫結合、于永正老師的“言語交際表達訓練”、管建剛老師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等探索,包括近些年經常提到的過程教學等都是對作文規(guī)律的尊重與運用。
2.習作學習活動的特征
習作是孩子基本過了識字關,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習作不同于識字、閱讀,也不同于數(shù)學、英語等的學習,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凸顯整體。習作學習活動,是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就學科內部來說,習作學習活動往往是聽、說、讀、寫的融合;就學科外部來說,習作學習活動要順利、深入,就需要學科間融合、校內外溝通。
其次,凸顯聯(lián)系。習作學習活動需要人與人,人與周圍環(huán)境互相作用。這里包括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自然、社會,還有與新媒介(影視錄像、網絡等)的互動聯(lián)系。故而課程標準里說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
再其次,凸顯個性。習作學習活動的環(huán)境與需求在變化,一方面是全球文化走向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學生的個性須得以重視、張揚。作文教學要適應時代,要走在時代的前面,就要考慮未來對今天可能有什么要求,要呵護學生個性健康成長,可以聚焦于作者意識的培養(yǎng),或作品意識的培養(yǎng),即基于人的個性進行價值創(chuàng)造的意識。
最后,凸顯童年。習作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兒童,童年意味著無限可能。許多心理學家都研究過兒童,首先是承認童年的價值,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每個人不是“用童年治愈一生”,就是“用一生治愈童年”。其次是發(fā)現(xiàn)童年是情感的王子、想象的天才、自然的知音等。習作學習活動,不但是童年的有機組成部分,還是記錄、留存童年的有效載體。
習作學習活動具有以下生態(tài)特點,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
(1)文化(Culture)。有品位有傳承的生活,包括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等,既為學生習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容,又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與精神世界。
(2)合作(Collaborate)。學生習作的過程需要合作。習作記錄了童年,更有孩子與人相交、與社會相融的痕跡。
(3)溝通(Communicate)。習作本質上是一種溝通,寫作時觀察、體驗,與自然、社會溝通,形成認識,匯聚隋感,形成想法,最后落實到文字上,與更多的人溝通。
(4)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傳達信息、表達情感、陳述觀點,都需要思維清晰,內容具體,使人信,使人接受,與人產生共鳴。
(5)創(chuàng)意(Creative idea)。這是習作的價值,習作內容上的新意,語言表達上的新意,都是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兒童天生就有,須要呵護。
(6)舒適(Comfortable),或日快樂、自由、寬松。教師提供的教學環(huán)境是安全的,學生就會想寫、愿意寫。舒適與寫作中的焦慮、痛苦并不矛盾。表達有時并不順暢,但越是這樣,克服的困難越多,最后獲得的愉悅感越強,寫作賦予童年的舒適度就越明顯。用課程標準中的話來說就是“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
習作學習活動,是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觀察自己,并通過書面表達,讓自己成為“唯一”“獨一無二”的“我”的過程。
二、對習作學習活動的教學思考
對習作學習活動生態(tài)特征的思考,其實是回到作文的源頭,即為什么寫。我們可以概括為習作是為了學習,為了兒童的發(fā)展?!兑讉鳌吩啤靶揶o立其誠”?!罢\”是作文、做人的最基本要求。真,就是誠實。對習作學習活動生態(tài)特征的思考,目的是改進教學,讓習作教學符合規(guī)律,適合學生,從而達到人人會作文的目的。為此,我們在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實踐探索。
1.樹立生態(tài)習作觀:習作即生長
小學習作教學活動,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習作即成長?;诖耍覀儤嫿ǖ牧曌鹘虒W框架是:以統(tǒng)編教材為綱,以學生主導活動為經線,以學生發(fā)展為緯線,開展習作教學。(見表1)
是否有這樣的育人觀,教學會大不相同。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內容就不只是寫景,還可以介紹此地的美食、人文資源等。這個年級還有一篇《小小動物園》,如果把家人的特點與動物聯(lián)系起來考慮,學生會很喜歡。這樣的習作不可謂不可愛!教師再讓學生帶一份習作評價表回去,讀作文給爸爸媽媽聽,請文中的主角來評價寫得像不像。有教師曾問筆者:“如果爸爸媽媽表揚很像。你怎么評學生習作?”我建議毫不猶豫地打100分。一是學生對親人已經有細致、持續(xù)的觀察,這是真,也是成長。二是孩子找到了人與物的相似點,進行類比性寫作,這是朱光潛先生說的“用文學的眼光看世界”,這也是成長。至于語言、表達,可以另外打分。
2.建構生態(tài)習作課:習作即生趣
對孩子來說,習作學習活動,沒有比興趣更重要的了。懷特海曾說:“興趣是專注和穎悟的先決條件,沒有興趣就不會有進步。”什么樣的課才能夠讓學生保有興趣?一定是充滿生趣的課堂,是激發(fā)了孩子觀察、思維、交流、寫作的興趣的課堂?;趯嵺`,我們認為這樣的課堂具有如下特質:催生學生的思想感情,喚醒真切的寫作需求,保障充分的寫作實踐,推進激勵的寫作評價。
考慮當下的習作教學,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推進激勵性習作評價。孩子在習作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平等、包容、自信與樂觀。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是環(huán)境,是同齡人組成的共同體。老師之所以能影響孩子的成長,是因為他們是孩子部落的酋長,他們能影響孩子部落的行為規(guī)范和游戲規(guī)則。
習作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是保障學生時時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習作,處處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習作,人人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習作。因此,習作教學活動須要構建相應的學習機制,我們在探索中確定了“四個三”學習機制,具體是:
三不迷信:不迷信老師、不迷信范文、不迷信作文大王;
三相信:相信我能寫作文、相信習作的力量、相信交流助成功;
三歡迎:歡迎隨時隨地提出寫作問題、歡迎發(fā)表與老師不同的看法、歡迎給同學提出修改建議;
三允許:允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允許不跟別人交流習作、允許這一次習作寫砸了(允許以后再寫,并重新打分)。
建立寬容、友好的教學機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習作課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向往。
3.行走生態(tài)習作路:習作即生活
寫話也好,習作也好,都是要有靈魂的,要深入生活的內核。課堂外有萬水千山,課堂外有萬紫千紅。根據(jù)習作學習活動的特點,習作教學活動必須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課外的廣闊天地。換句話說,就是要打造作文課程。蒙臺梭利曾說:“如果孩子們成長于鼓勵他們自然、順序地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他們會突破性地進入到學習,變成自我激發(fā)者、自我學習者?!闭Z文教育必須尋找跟童年相適應的、匹配度更高的教育教學內容。習作教學要有質量,要有效益,就必須走向自然,走向天地。習作學習活動課程,我們稱之為“行走的課程”,就是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
行走課程的開發(fā)與落實,首先有賴于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作文課上,教師要少講一點,學生多參與一點,比如學生來表演,學生來觀察,學生來說話,學生來評價。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不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提供者,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評價者。這樣,教師可以提供豐富的資源,或者讓豐富的資源進入課程,學生就可以從容地、充分地跟資源、環(huán)境相互作用。其次,教師要加強對資源與環(huán)境的開發(fā)與研究,使之豐厚,有吸引力,學生愿意“行走”。上海市松江區(qū)張澤學校的陳立穎老師從本土自然、文化資源出發(fā),開發(fā)了“行走張澤”的課程,包括對當?shù)剞r作物、村莊、特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講解。除文字介紹外,陳老師還設計了大量考察、體驗活動,如農作物專題設計了“看水稻”“收割水稻”等活動。學生樂意去,回來樂于寫。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該校學生在《小作家》等雜志上發(fā)表了幾十篇習作。實踐證明,習作“行走課程”活動設計的關鍵是基于“能夠提供給學生什么資源(輸入什么)”和“學生最終能表現(xiàn)出什么(輸出什么)”這兩個可以控制的條件,去規(guī)劃活動過程,去指導學生創(chuàng)新作文。我們基于實踐,創(chuàng)生習作新形態(tài):一是大自然筆記(基于花草樹木、山川田野、日月星辰的觀察、思考與表達),二是成長日記(著眼于三個成長領域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三是城市行走筆記(定位在區(qū)域歷史、文化的了解與體驗、表達與傳播)。
余秋雨先生說:“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恒昌。”生命跟自然的美,家鄉(xiāng)與祖國的好,只有懂得慢慢行走、用心感受的人才能發(fā)現(xiàn)。
科學認識小學習作學習活動,遵循寫作規(guī)律,把握習作學習特點,追求表達立人,構建課內外融合、校內外溝通的小學習作學習活動體系。這樣,學生在活動中作文,提高能力,最終達到人人愛習作課、人人會作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