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進奎
[摘? ?要]部編初中歷史新教材在使用過程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歷史教師需要革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重視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分析和評價能力,也有助于促進歷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關鍵詞]史料教學;部編教材;初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9-0066-02
部編初中歷史新教材已經(jīng)使用幾年了,在這幾年的使用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該教材非常重視史料的運用,這從每一課都增加了《材料研讀》欄目就可看出。雖然史料教學早就被我們所關注,但在當前要求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我們更要對其加以重視。因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帶領學生研習史料,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解決問題,并且以史料為背景提出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更具有趣味性與挑戰(zhàn)性,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歷史教師往往只重視歷史知識的輸出,從而導致學生的歷史學習淪為一種記憶、復述歷史知識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重視研習史料,可以幫助學生改變以往只是聽講、記錄、背誦、復述的學習模式。那么,如何開展史料教學呢?如何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史料研習呢?本文將以部編新教材中的《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一課的教學為例,通過運用史料來初步探索革新歷史教學方法的策略。
《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一課,教材編寫思路清晰,主要從原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三個方面來闡述,就是讓學生自學他們也能看得懂。但如果教師只是根據(jù)課本向?qū)W生灌輸相應的歷史知識,就無法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與能力,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在這節(jié)課中開展史料教學,帶領學生討論、研習史料,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有助于把歷史教學模式由傳授知識型向發(fā)展思維型轉(zhuǎn)變。
一、領略史料魅力,強化論從史出意識
針對初中生思維活躍、抽象思維水平較低等特點,在選取史料時,我們首先要注意所選史料與教材內(nèi)容能充分結(jié)合,避免冗雜和無效的史料出現(xiàn)。同時,史料中的關鍵信息一定要明確突出,內(nèi)容難度要適中?!肚啬┺r(nóng)民大起義》一課,分為“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三個章節(jié)。在講述“秦的暴政”這一章節(jié)前,筆者篩選了能佐證教材中秦朝暴政的文獻史料。篩選史料是一個繁雜的工作,需要教師耐心閱讀和推敲,并始終秉持與教情、學情相符的原則。要做到:與教學內(nèi)容無關的史料不能用,過度延伸拓展的史料不能用,規(guī)律特征不凸顯的史料不能用。最終筆者選取了以下三則史料:
史料一? ? 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賦,……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漢書·食貨志》)
史料二? ? 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轉(zhuǎn)輸,苦不聊生,自經(jīng)于道樹,死者相望。(《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史料三? ? 五人盜,臧(贓)一錢以上,斬左止(趾),有(又)黥以為城旦。(《睡虎地秦墓竹簡》)
選取這三則史料的目的是讓學生認知、感悟史料與歷史知識之間的關系,讓他們知道課本上講述的秦的暴政都是有根據(jù)的,從而培養(yǎng)他們論從史出的意識。史料一和二是筆者在備課時從歷史文獻上選取的,史料三來自于課本中的《材料研讀》欄目,只是課本上的已經(jīng)翻譯成白話文,為了保持三則材料文體的一致性與歷史感,這里展示了原文。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先不急于把這三則史料展示給學生,在學生自己閱讀了教材“秦的暴政”這一章節(jié)后,再帶領學生分析秦的暴政有哪些表現(xiàn)。在歸納了秦的暴政有賦稅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嚴酷這三個表現(xiàn)后,筆者向?qū)W生展示了上述三則史料,并帶領學生找出這三個表現(xiàn)與三則史料的對應關系:史料一說明秦朝賦稅沉重,史料二說明秦朝徭役兵役繁重,史料三說明秦朝刑法嚴酷。由于是文言文史料,教師有必要對其中一些難懂的詞句做適當講解。通過這樣一個粗淺的史料研習,學生知道了一些歷史知識是對各類史料進行研究的結(jié)果,是人們借助史料而形成的對歷史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了學科素養(yǎng)。
二、教授研習方法,提升史料閱讀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教授學生一些研習史料的方法,使他們能通過對史料的研究提升歷史認知能力。對于“陳勝吳廣起義”這一章節(ji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前面的基礎上適當提升史料研習的難度,讓學生在研習史料的過程中,學會運用分析、比較、概括、歸納等方法從史料中提取歷史事實,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
筆者經(jīng)過課前的精心準備,這里向?qū)W生展示了史料四:
史料四? ?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悇伲┱倭钔綄僭唬骸肮扔鲇?,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同時,給學生提出問題:根據(jù)對上述材料的分析,說明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發(fā)生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筆者在帶領學生研習這段史料時,先引導學生找出史料中的關鍵信息,即該事件的起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以及該事件的后果“皆已失期,失期當斬”。然后結(jié)合上一章節(jié)的知識,指出“失期當斬”說明秦朝刑法異常嚴酷,并最終導致陳勝吳廣起義。再通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指出秦朝徭役兵役繁重。在分析史料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小組開展討論,進而歸納出秦朝的暴政是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的深層次原因。
三、運用史料探究,激發(fā)課堂學習興趣
在第三章節(jié)“楚漢之爭”的備課時,無須再準備史料,可以直接使用教材《材料研讀》欄目中的史料,為了和前面文體相一致,筆者將其整理成史料五:
史料五? ? (劉邦)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咦嬖唬骸胺蜻\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
然后提出問題:依據(jù)材料,歸納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重要原因。
史料探究的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辨析史料、解答問題的能力。在帶領學生研讀上述史料時,可先提示他們采用比較法,通過比較劉邦和項羽的人格特點及對人才的態(tài)度等,分析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最后,對照史料和學生一起總結(jié)問題的答案:劉邦重視人才,善于用人,得到了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項羽剛愎自用,不重視人才,不采納范增的意見。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史料還有豐富學生歷史知識、激發(fā)他們歷史學習興趣的功能。在《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一課最后的《知識拓展》欄目中講述了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的由來,教師可以據(jù)此設計一個史料拓展環(huán)節(jié)。筆者通過課前的查找篩選,為學生準備了以下兩條史料:
史料六? ?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倍佬υ唬骸柏┫嗾`邪?謂鹿為馬?!眴栕笥遥笥一蚰?,或言馬以阿順趙高?;蜓月梗咭蜿幹兄T言鹿者以法。(《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料七? ? 沛公從百余騎因項伯面見項羽,,謝無有閉關事。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令項莊拔劍舞坐中,欲擊沛公,項伯常屏蔽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然后以歷史知識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搶答,說出這兩段史料分別涉及哪兩個與本課內(nèi)容相關的成語。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都能說出史料六是“指鹿為馬”,史料七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以上就是筆者針對《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一課圍繞史料進行的教學設計。短短一堂課的時間里,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從被動變?yōu)橹鲃?,從學習者變?yōu)檠芯空?,激發(fā)了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這次從備課、磨課再到教學實踐與課后反思的整個經(jīng)歷,筆者初步領悟出了一套針對部編新教材以史料研讀為線索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儲備,有搜集、辨析史料的意識與能力,能將史料與教材內(nèi)容相結(jié)合。其次,教學設計要貼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再次,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能讓學生由學習歷史知識變成學習史料,而是要讓學生在研習史料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進而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實現(xiàn)從知識到方法再到思維的升華。
[? ?參? ?考? ?文? ?獻? ?]
[1]? 葉小兵.教學方法與教學觀念[J].歷史教學,1999(9):25-27.
[2]? 朱煜.論史料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9(1):33-35.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