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木選
摘 要: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內容逐漸豐富,涉及面也更加廣泛了,從散文到小說,從詩歌到辭賦,體裁不一,風格迥異,對學生要求也就更高了。同時,教材的編排增加了《活動與探究》內容,逐漸重視語文的實踐和應用,也給課堂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要豐富課堂教學資源,設計靈活新穎的活動,并合理融入傳統(tǒng)文化,這樣的語文活動探究課堂,一定是生動活潑的,也一定是精彩實效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探究;資源新;活動趣;文化濃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免不了要經(jīng)常參加一些公開課或者觀摩課學習,也總會從學習中汲取一些新的課堂“元素”,也總會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在聽過幾節(jié)八年級語文《活動·探究》的對比課之后,課堂的靈動、新穎,以及實效性都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授課教師或以視頻展示豐富的資源,或以微課“助力”設計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抑或者將經(jīng)典詩詞融入其中;有的以新聞簡介引入,有的以現(xiàn)場采訪舉例,有的以網(wǎng)絡流行語總結。有人曾這樣說:“不管老師們上課的形式怎么不同,但總的課堂教學目標都是一樣的,大有‘異曲同工之妙?!甭犕赀@幾節(jié)課,筆者被課堂的靈動、厚重和精彩深深地“驚醒”了:課堂的語文味更濃了,學生的人文氣息更深厚了。教師不僅會“教”語文,還會教學生“用”語文,“學”與“用”的默契配合,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辈徽侨绱藛??
一、 資源選擇“匠心獨運”,課堂效果“與眾不同”
新課標對語文課程資源有如下表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等?!边@些資源概括起來就是文字資料、圖片素材、音視頻資料、實物展示等,教師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必會助力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課堂重難點的順利突破。教學資源的有機融入,讓枯燥的文字學習綻放異彩,讓乏味的課堂活動搖曳生姿,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滋有味。
(一)資源要“新”,為課堂教學增“色”
毋庸置疑,一說到為助力教師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微課、圖片素材、實物等……這本無可非議,也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必須的。但是這些資源的內容、引入的方式,以及介入的途徑一定要讓學生眼前一亮、為之驚喜,要有“意外之舉”和“推陳出新”之意,要讓這些資源的“新”為課堂教學添彩增色。
在所觀摩的諸多課堂教學中給筆者印象較為深刻的是:
幾位老師執(zhí)教的都是第一單元《活動·探究》,其中又分為三項任務,分別是任務一——“新聞閱讀”;任務二——“新聞采訪”;任務三——“新聞寫作”。他們或以《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報道為例介入,或以《“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奪魁記》的報道引入新課,還有的以毛澤東的《消息二則》為例來說明新聞報道的特點。
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是這位老師的引入方式:
授課教師以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相關報道引入新課,同時又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的采訪報道為例說明,同時告訴學生:“新聞”之所以稱之為“新”聞,主要體現(xiàn)的就是一個“新”字上,人們每天睜開眼睛,各種新聞就會“鋪天蓋地”而來,人們在關注其內容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新聞的寫作特點。這樣既了解社會新聞,又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應用。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的資源,看似“司空見慣”而“貌不驚人”,實際上是讓人備感“新”意。這種“新”主要體現(xiàn)在事例內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并且是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根本不需要教師做過多的解釋,更不需要舉一反三,學生對新聞報道的內容、新聞報道的形式已經(jīng)是了然于胸了。語文課堂貌似“無聲無息”,實際上是“有聲有色”,“新”意濃濃。
(二)資源要“實”,為課堂教學增“重”
有人云:“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觀摩課和公開課,授課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課堂效果”和課堂精彩,更是“傾其所能”,硬生生地把語文課堂教學變成了個人“才藝”的展示”。因此在各類公開課教學過程中,人們常見的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語文課堂,課堂教學資源讓聽者“眼花繚亂”,而“低調、內斂、有實效”、原汁原味的課堂卻少之又少。
還以“活動·探究”這一單元為例說明:
在教師講到“新聞閱讀”的重要性及如何閱讀新聞并從中獲取信息的時候,某授課老師是通過出示文字、圖片或微課視頻資料來舉例說明如何把握不同新聞報道的特點,如何閱讀新聞的方法,尤其是要養(yǎng)成閱讀“營養(yǎng)”新聞的習慣。教學資源內容的豐富多彩,活動形式的多種多樣,圖片素材的精美逼真,足以看出教師課前準備之充分。但就是這些貌似豐富的資源“堆砌”,讓聽課教師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學生也是聽得昏昏欲睡、毫無樂趣而言。
然而,這位老師則不同:
授課老師先出示了幾張“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的圖片和視頻資源,然后出示一段新聞報道資料:“嫦五”回家,續(xù)寫月宮新傳奇——“嫦五”回家了!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qū)域成功著陸,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fā)展規(guī)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然后授課老師創(chuàng)設了現(xiàn)場“采訪”活動:引導學生以“記者”的身份采訪相關“科研人員”,了解“嫦娥五號”的研發(fā)過程,以及這次探月成功的實際意義。通過“實地采訪”,學生不僅知道了新聞內容的來源,同時了解了這次“探月”成功的重大意義。
課題相同的課,卻上出了不同的效果。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前者的課堂看上去資源豐富,形式華麗而又氣派,但“繁榮”之后卻讓人覺得索然無味,不知道究竟要讓學生了解些什么、掌握些什么;而后者所提供的課堂資源雖然看上去“其貌不揚”卻更“接地氣”,給人一種余味悠長而厚重的感覺。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說“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后一位老師的這節(jié)課正是體現(xiàn)了這點。這節(jié)課是活動課的方向,少了不必要的“濃妝艷抹”,多了一些視域的洞開;少了一些“花架子”和“走過場”,多的是形式的樸素和思維的蛻變,給人一種“清水出芙蓉”般的自然感,真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