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曙輝
摘要:如何有效地進行語法教學一直都是一線教師關注的熱門話題。適度、科學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可以使語法教學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增益。立足學生的學,使語法教學更具親和力。本文主要探討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有效路徑,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以期最終有助于提升教學的整體成效。
關鍵詞:語法教學? VAK教學方法? 語法概念? 語法名稱
語法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是語言使用的依據(jù),為語言的正確表達提供準則。語言使用者若不能掌握正確的語法,就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更談不上語言交流。20世紀80年代以前,語法教學被認為是語言學習的中心,直到克拉申(Krashen)的二語習得觀念顛覆語法學習觀后,語法學習的重要性被重新審視。他和埃利斯(Ellis)教授認為,語法可以通過語言學習積累后自然習得,語法教學方式也隨之不斷改變、發(fā)展。
長久以來,如何有效地進行英語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的語法教學方式的確有很大的改變,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語法翻譯法和應試化教學方式的影響,絕大部分一線教師對于語法教學的認識很片面、單一。
根據(jù)筆者長期的課堂觀察,大多數(shù)語法課堂教學模式基本停留在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再通過練習進行強化的階段。教師認可這樣的方式,大多數(shù)是因為這種教學方式容易上手,在他們看來“至少沒教錯”。但是,這種教學觀念的偏差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淡薄會導致語法教學過程枯燥且支離破碎。沒有體系化的輸入,學生的語法學習只會短暫停留在極個別語法概念上,無法清晰完整地理解整個語法體系,從而導致學生對語法學習陷入恐懼和抵觸中不能自拔。
接下來,筆者就“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有效路徑”這個話題進行淺談,目的是幫助一線教師拓展思路,另辟蹊徑,既可以滿足應試需要,又可以讓語法教學化繁為簡,直擊核心。同時,教學方式的改變,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激發(fā)學生語法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弱化學生的語法學習恐懼,以期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一、VAK教學方法助力多模態(tài)語法呈現(xiàn)
VAK教學方法是視覺認知學習(Visual)、聽覺認知學習(Auditory)和動覺認知學習(Kinesthetic)三種方式的簡稱。筆者嘗試將語法教學和VAK學習法有效結合,使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獲得最佳學習體驗。(一)音樂輔助。音樂的旋律和優(yōu)美的曲調使得很多生澀難懂的語言內容變得趣味十足。例如,教師在教授“some,any,every,no”時,就可以播放風靡網絡的Tom Simek的Rocking English專輯中的“Every...No...Some...Any...”歌曲,“Everything is all thing. Nothing is not one. Something is an unknown thing. Anything means whichever one...”動感的音樂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詞,學生很容易就能記住這些定義,從而掌握這一重要的語言點辨析。(二)視頻輔助。對于視覺型學習者,視頻呈現(xiàn)的方式最為合適,筆者曾嘗試將課堂講授的語法點制作成微課,提前發(fā)送給學生,要求學生進行課堂翻轉學習,課堂授課時再對視頻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和答疑,效果十分突出,變化學習方式和學習地點及時間后,學生的學習興趣陡然增加。(三)游戲或調查輔助。對于動覺型學習者,枯燥的傳統(tǒng)語法課堂根本無法讓他們提起興趣,往往滿堂灌后,他們就成為最容易被遺忘的那一批人。筆者針對實際情況,設計了很多可以讓學生參與的游戲,寓教于樂,讓學生通過游戲活動了解并加深語言點的學習。例如,在講到名詞可數(shù)與不可數(shù)這個概念時,筆者就提前制作了很多卡片,卡片中有很多名詞,有的可數(shù),有的不可數(shù),筆者邀請同學將卡片高舉,隨后隨機說出一個名詞,如果該名詞與學生手中所拿卡片上的名詞屬于一類,持該卡片的同學就上前拍打教師手中的卡片。筆者還通過說出限定詞讓學生判斷,以滿足很多基礎扎實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學生參與熱情高,教學效果顯著。
二、另辟蹊徑,化繁為簡,巧解語法名稱
語法教學的難度不僅存在于語法規(guī)則本身,而且有些語法名稱本身就晦澀難懂,或表達過于專業(yè),中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容易產生“首因效應”,一看到無法意會的名稱就產生抵觸心理,無法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讓接下來的學習舉步維艱。筆者基于大量的教學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有時只需要改變語法名稱的表達方式或呈現(xiàn)方式,就會讓教學事半功倍。
(一)使用外文名稱。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的中文譯注都是很容易讓學生了解一些語法概念,如名詞、動詞、現(xiàn)在進行時等。但有的概念,筆者認為中譯版本容易讓學生迷惑,反之,直接呈現(xiàn)英文定義更佳。例如,圖1中的代詞分類表,學生通過觀察會發(fā)現(xiàn)第三列的標題明顯有別于其他分類,Adjectives這個單詞很容易理解它的形容詞屬性,教師再對Possessive的含義稍加解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立刻就能理解“My is Eric.”這種句子為什么是錯誤的。需要我們教師多讀,多思考,追本溯源,化繁為簡。
(二)借用更為直觀的中文定義。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語法概念,筆者收集并整理了海內外多版本的語法教學類書籍。在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港澳臺地區(qū)及新加坡的語法教材所使用的語法名稱很多都十分直觀,在教學中能起到很理想的輔助效果。例如,我們現(xiàn)行的語法教材將“Pronouns”定義為“代詞”,這一概念最早可見于小學的語法練習中,學生很難理解“代”字的含義。臺灣地區(qū)將其定義為“代名詞”,雖不全面涵蓋,但對于初級語法學習者來說,理解起來要容易得多。再如,我們的“主從復合句”,在有的地區(qū)教材中被稱為“主句和子句”,“定語從句”一直都是我們的痛點,學生理解困難,在香港和臺灣的教材中被稱作“形容詞子句”,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該句子的主要作用與形容詞相當,只是形式不同。還有學生最為頭疼的“動詞不定式”,無論教師如何演示,反復強調,學生都難以理解這個“不定式”到底是何方神圣。但如果我們按照“不定詞”這一流行于臺灣地區(qū)的名稱,由“式”變“詞”,學生就不會再丟掉“t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