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寧
摘 要:為教學服務的文本解讀需要教師把握教材體例、文本結構,還要精琢語言文字,展現(xiàn)解讀的個性化。結合課例,闡述對文本解讀之策略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文本解讀;閱讀教學;策略
文本解讀是基于教學前提,為重組和構建教學文本,進行有效教學而服務的一項教學活動。
一、現(xiàn)狀:文本解讀三誤區(qū)
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起點,但文本解讀時,教師往往是左手教材,右手教輔資料,成了教輔的復讀機。筆者認為,當前文本解讀主要存在三個主要“誤區(qū)”:1.拿來主義。2.過度解讀。3.片面解讀。
二、分析:“四維”文本解讀的實質
(一)“四維”文本解讀的概念。筆者在備課中嘗試從四個維度解讀文本,力求讀懂編者的意圖,吃透語言文字。
(二)“四維”文本解讀的意義?!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通過解讀教材體例和文章結構,可以避免只向語言文字的片面解讀;預設個性解讀符合“生本”理念,也避免了教師“過度解讀”的尷尬。
三、策略:“四維”解讀文本的實踐
(一)解讀教材體例之精。部編版語文教材結構上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因此,教師要細研教材體例,找準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來解讀文本。
以部編小學語文五上七單元《四季之美》為例,這是教材第一次以單元編寫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寫景文品鑒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
基于以上認識,將《四季之美》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指定如下:(1)通過尋找景物、品味語言、讀出韻味的方法,感受動態(tài)描寫,體會秋天黃昏獨特的韻味,借助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遷移此法,感受夏夜之美。(2)通過圖片、影像、配樂等方式。反復誦讀,展現(xiàn)夏之夜晚、秋之黃昏獨特的韻味。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指南針,通過解讀教材體例,我們能全面地把握編者的意圖,確定教學目標,為精準教學打下扎實基礎。
1.解讀文章結構之巧
文本解讀時,教師要把握文章線索與層次脈絡,這樣便于我們根據學生水平和教學需求,合理地選擇和重組教學內容,讓自己的課堂更高效。
筆者在解讀《四季之美》時發(fā)現(xiàn),文章段落間不串聯(lián),且描寫秋天黃昏之美的場景是最多的,可以作為教學“典型”先導學,師生共讀,加深對“動態(tài)描寫”的理解,邊學邊提煉“抓景物—品味語言—讀出韻味”的學法,為后續(xù)自主合作學習品味其他段落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圈景物—交流—品讀感受—提煉寫法—朗讀指導—小結學法—自主合作學習。
2.解讀語言文字之美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閱讀中,感受語言表情達意的作用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格外關注文本語言表達的特點,在關鍵詞句的品讀上下功夫。
例如,學習《四季之美》第三自然段時,筆者通過仔細研讀語言文字感受秋之黃昏美的三個層次:“歸鴉回窠”的溫馨之美,“大雁齊飛”的扶持之美,“風聲蟲鳴”的遼闊之美。
教學片段:
圈出景物,感受動態(tài)美:普普通通的景物,作者是怎樣寫出它們的美?再次默讀第三段,細細品一品。
生1:我仿佛看到太陽一點一點沉下山頭。霞光染紅了整個世界,美極了。
生2:烏鴉媽媽匆匆歸巢,小烏鴉看見后欣喜極了。我想到我和媽媽手拉手一起漫步回家,十分溫馨美好。
生3:一群大雁結隊遷徙,它們相互幫助,這份相互扶持的美令人感動。
生4:夜幕降臨,我站在遼闊的林間,風聲蟲鳴聽來十分舒爽、心曠神怡。
教師小結:作者抓住了這些景物的動態(tài)美,傳達了秋之黃昏的獨特韻味。
細致解讀文本語言,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3.多元解讀體現(xiàn)個性化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只有在文本解讀時充分預設學情才能順勢而導,才能避免“學生發(fā)言,教師無言”的尷尬局面,讓課堂自然而然。如在《四季之美》一課中,發(fā)現(xiàn)品夏夜之美時學生的理解就可能有幾個層次。
對“夏夜之美”的文本解讀:
總體感受:夏夜之美只寫了螢火蟲一樣景物。但螢火蟲在晴天和雨天的夜晚飛舞時的美是不同的。
細品不同:晴天時漆黑的暗夜中無數的螢火蟲翩翩起舞,身在其中仿佛置身于閃爍的星海中,這是獨屬于夏夜的浪漫。蒙蒙細雨時,只有一兩只螢火蟲在飛行,忽隱忽現(xiàn),這是夏夜獨有的神秘,非常迷人。
拓展想象:夏夜之美還會在動聽的蟬鳴、蛙叫中,在奶奶搖曳的蒲扇中,在繁星閃爍的夜空中,也在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吃西瓜里。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在指導閱讀時,要盡可能挖掘多元的解讀維度,尋找那些不盡相同的、個性豐滿的“哈姆雷特”。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2]李玉貴.備課式文本解讀的教學審視: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7):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