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阿Q進柵欄門的次數(shù):純粹筆誤還是表現(xiàn)手法

2021-09-11 16:30馬春元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
關鍵詞:筆誤阿Q正傳魯迅

馬春元

內容摘要:阿Q進柵欄門,從作品文本角度看,是兩次;從讀者角度看,是三次。這是純粹文字寫作方面的疏忽,還是為了用特別的表現(xiàn)手法來內涵其深意,不無疑問。通過考查魯迅寫作《阿Q正傳》的過程,聯(lián)系《阿Q正傳》外文譯本和其他版本的處理實際,結合相關因素,進行了表現(xiàn)手法的證偽和純粹筆誤的證成。

關鍵詞:魯迅 《阿Q正傳》 柵欄門 筆誤

《阿Q正傳》第九章中,阿Q被投入了司法程序,經歷了被抓、被審、被處決的過程。隨著阿Q生命的終結,《阿Q正傳》也劃上了句號。伴隨著作品的深遠影響,有一處疑問也產生了:作為限制人身自由標志的那扇柵欄門,阿Q究竟幾進幾出?從作品文本角度看,是兩次;從讀者角度看,是三次;那么,作者魯迅,為什么要留下這種不一致?是純粹文字寫作方面的疏忽,還是運用了特別的表現(xiàn)手法來內涵其深意?筆者通過檢索,未見與此有關的探討的正式報道,也未見教材注釋說明。故不揣冒昧做此論述,以期拋磚引玉。

乍一看,這兩者都有可能,而且無法相容只能非此即彼。

一.表現(xiàn)手法的證偽

然而,作為考證大師的魯迅,要出現(xiàn)筆誤注定只能是一個極低概率事件。作為文學大師的魯迅,感情憂憤深廣,思想博大精深,所以,優(yōu)先的可能應該是后者,即這種不一致是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且大有深意——用簡單的兒童都可以做到的1、2、3數(shù)數(shù)的錯誤來表現(xiàn)阿Q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一生,包括人生最后階段的意識狀態(tài):糊涂。歐陽凡海在《論〈阿Q正傳〉》中說“活在第六章以后的《阿Q正傳》中的阿Q,大體上確只是“糊涂”這一性格的多方面的引伸”。[1]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糊涂的意思是:不明事理;對事物的認識模糊或混亂。如第九章欲唱“手執(zhí)鋼鞭將你打”時,“他同時想手一揚,才記得這兩手原來都捆著,于是‘手執(zhí)鋼鞭也不唱了?!边@是對自身被捆縛狀態(tài)的不清楚。如在處決前的游街示眾途中,許久才明白過來“這豈不是去殺頭么?”如在被光頭過堂詢問的時候不懂辯解不會辯護,稀里糊涂地“投”了、“招”了、“畫”了,面對老奸巨猾的光頭的審訊時布置的專業(yè)語言陷阱,阿Q毫無應對招數(shù)和逃脫可能,一下子就被定為重罪,且要“斬立決”。有了這么多不明不白、偏離脫離客觀現(xiàn)實的糊涂表現(xiàn),在司法程序中將自己進柵欄門的次數(shù)弄錯,也就不足為怪了,這種錯誤可以更加明顯地表現(xiàn)阿Q的糊涂和出錯帶來的滑稽可笑效果,同時展示其可悲的人生基調。將被當時主流社會排擠至邊緣的阿Q的愚昧糊涂、被動、無奈揭示得淋漓盡致,也容易激起讀者對造就這種罪惡的社會的強烈批判傾向。

然而,如果將這種不一致定性為一種表現(xiàn)阿Q糊涂意識狀態(tài)的手法(姑且不論這種表現(xiàn)手法的名稱是什么),認定其能起到幽默、滑稽等多重表達效果,似乎又經不起深入細致的推敲。

因為,其它的糊涂表現(xiàn)都做到了前呼后應或作品與讀者的感應。如過堂審訊一段里:阿Q當然認識到自己口中的“投”的本意是說要投奔投靠革命黨,阿Q同時當然認識不到在光頭耳中他口中的“投”,指的是關于黑夜趙家搶劫案的投案自首。

至此,阿Q被舊社會力量排擠至邊緣,緊接著被非主流黑惡勢力所拋棄,最后被所謂新社會初期力量捕殺。小說的悲劇氣氛在平靜窒息的場景中被推至高潮。阿Q受宰割,“痛苦的是魯迅的肉體”,也是讀者的心靈。

但作品的這種自說自話格局帶來的糊涂效應,讀者卻很明白——作品和讀者間有足夠的感應。

然而,在阿Q進出柵欄門的述說中,我們似乎覺察到了阿Q的1、2、3數(shù)數(shù)上的糊涂,卻無法在其它地方來確證這種糊涂。以致于讓讀者陷入了糊涂:這究竟是作品中人物的糊涂,還是作者本人的糊涂?

二進:然而老頭子使了一個眼色,阿Q便又被抓進柵欄門里了。

二出:他第二次抓出柵欄門,是第二天的上午

三進:阿Q正羞愧自己畫得不圓,那人卻不計較,早已掣了紙筆去,許多人又將他第二次抓進柵欄門

他第二次進了柵欄,倒也并不十分懊惱。

三出:阿Q第三次抓出柵欄門的時候,便是舉人老爺睡不著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

很顯然,在“三進”項下的兩個“第二次”,其實都應該是“第三次”。

如果說這是阿Q的糊涂之處,但這處糊涂卻無法在全文中找到對應的釋明文字,顯得突兀和孤立,也給全文帶來人稱敘事不協(xié)調的質疑,并且產生文學創(chuàng)作中邏輯述說的危險,易造成錯誤信息的傳遞。

對魯迅而言,這樣的錯誤,不是一個出現(xiàn)概率的問題,而是根本不可能犯的。所以,說阿Q進柵欄門的次數(shù)錯誤,是作者刻意運用了特別的表現(xiàn)手法來內涵其深意,這種可能基本可以排除。不管是為了想表現(xiàn)阿Q的“糊涂”,還是為了達到“開心話”欄目的“滑稽”效果,魯迅都不會有意為之。即便對照當時“所處不宜直接暢所欲言的時代”,這種純粹、淺顯、直白的不一致也足可排除在“曲折”“隱晦”等表現(xiàn)手法之外。

二.純粹筆誤的證成

《阿Q正傳》最初發(fā)表在《晨報》副刊屬于娛樂類的“開心話”欄目。后移到《新青年》,收錄在《吶喊》里,是魯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說。從《阿Q正傳》的寫作背景和過程來說,魯迅出現(xiàn)筆誤的概率還是有的。

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里這說到:

第一章登出之后,便“苦”字臨頭了,每七天必須做一篇。我那時雖然并不忙,然而正在做流民,夜晚睡在做通路的屋子里,這屋子只有一個后窗,連好好的寫字地方也沒有,那里能夠靜坐一會,想一下。伏園雖然還沒有現(xiàn)在這樣胖,但已經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來一回,一有機會,就是:“先生《阿Q正傳》……明天要付排了。”于是只得做,心里想著“俗語說:‘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為難……?!比欢K于又一章。

歐陽凡海在《論〈阿Q正傳〉》中說“寫作的環(huán)境并不很好。他夜晚睡在通路的屋子里,那屋子只有一個后窗,連好好的寫字地方也沒有,《阿Q正傳》是在這樣一個粗陋的屋子里出世的?!盵2]

所以,魯迅接著說“單是這篇東西的成因,說起來就要很費功夫了。我常常說,我的文章不是涌出來的,是擠出來的。聽的人往往誤解為謙遜,其實是真情?!?/p>

魯迅《阿Q正傳的成因》講到:《阿Q正傳》大約做了兩個月,我實在很想收束了,但我已經記不大清楚,似乎伏園不贊成,或者是我疑心倘一收束,他會來抗議,所以將“大團圓”藏在心里,而阿Q卻已經漸漸向死路上走。到最末的一章,伏園倘在,也許會壓下,而要求放阿Q多活幾星期的罷。但是“會逢其適”,他回去了,代庖的是何作霖君,于阿Q素無愛憎,我便將“大團圓”送去,他便登出來。待到伏園回京,阿Q已經槍斃了一個多月了??v令伏園怎樣善于催稿,如何笑嬉嬉,也無法再說“先生,《阿Q正傳》……”從此我總算收束了一件事,可以另干別的去。

魯迅倉促結束阿Q的跡象比較明顯。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轉述西諦先生的話“我在《晨報》上初讀此作之時,即不以為然,至今也還不以為然,似乎作者對于阿Q之收局太匆促了:他不欲再往下寫了,便如此隨意的給他以一個‘大團圓。”魯迅急于結束寫作的心態(tài)和行為都可以獲得多維度證實。

此處筆誤就發(fā)生在此情此景之中,并逃過了魯迅對自己文章的“審查”。魯迅先生曾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中說:“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又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我做完之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笨扇f分之一的疏漏還是發(fā)生了。

而責任編輯也很可能并沒有發(fā)現(xiàn)。即使發(fā)現(xiàn)了,也不能改。因為“魯迅先生對恣意變亂古書舊式,任意刪改原文及亂行標點等,以為古書水火兵蟲以外之大厄而為文痛詆之”(見1934年12月17日《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馀——關于“舒憤懣”》等),“且復‘以為改變本相,不但對不起作者,也對不起讀者”(具見1928年3月31日《譯文序跋集·〈思想·山水·人物〉題記》等)。鑒于這種情況,責任編輯機械維持作品“原狀”,乃是唯一選擇。

于是,中文《阿Q正傳》的這處筆誤就一直存在,且未被時人和后人專門提及。但是在《阿Q正傳》的外文譯本等流傳版本中,此處筆誤卻得到了直截了當?shù)男拚?,其法文本[3]、俄文本[4]、英文本[5]、漢語簡易讀物本[6]都直接翻譯成了“第三次”。筆者能力所限,沒有查閱完所有的外文譯本和國內的少數(shù)民族譯本等。但可以推斷,譯者在逐字逐句翻譯到這里的時候,都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現(xiàn)這處筆誤,并在短暫或再三思考后進行“糾正”。況且“遠在魯迅生前,《阿Q正傳》就已經被譯為英、法,俄、日、德、世界語、捷克等種文字,而譯者都得到過魯迅的親自幫助?!彪m然筆者所查譯本未必正好在魯迅“親自幫助”過的譯本之列,但可以想見,不同于閱讀者的翻譯者,對該處筆誤進行糾正,乃是唯一選擇。(當然不排除另一種處理策略:不糾正,但用加注方式進行說明“應為筆誤”或“疑為筆誤”。魯迅所處的時代是“白話文運動”的初級階段,其作品大都存在文言文與日語結構的痕跡,兼有浙江方言的成分,還有應對當局文化審查的“曲筆”需要,導致其中文原創(chuàng)對讀者而言已經頗為晦澀拗口,譯者的工作難度則會成倍增加,故采用“另一種處理策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當然,阿Q進柵欄門次數(shù)的這種不一致系純粹筆誤,僅系筆者一家之言。即便該觀點被證成,也絲毫無損于魯迅先生的崇高和偉大。只是,借助此文,我們得以對《阿Q正傳》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內涵深意進行再挖掘,再體驗,來還原過程,增進理解,進一步品味《阿Q正傳》描畫出的“中國國民的靈魂”和“中國的人生”,更加珍惜今天,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宗英.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上.1982年1版1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9:542.

[2]李宗英.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上.1982年1版1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9:526.

[3]《阿Q正傳(漢法對照)》,外文出版社,2003.01.

[4]魯迅著,羅果夫譯,劉遼逸注釋新《阿Q正傳(中俄文對照)》中國書局出版社,1949.04.

[5]魯迅著,楊憲益 戴乃迭譯,《阿Q正傳 祝福漢英對照》外文出版社,2001.

[6]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的漢語簡易讀物《阿Q正傳》,1981年12月.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

猜你喜歡
筆誤阿Q正傳魯迅
更正說明
更正說明
魯迅《自嘲》句
《阿Q正傳》中阿Q形象賞析
淺談魯迅《阿Q正傳》的思想意義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謬以千里的經典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