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玫莉 馮鳳霞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然而科學活動中如何教學才是有效的呢?在“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有效教學》中提出:“所謂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本文從開展科學活動的有效策略入手,以“沉浮”為例,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實驗材料以及有效提問引導等方面幫助幼兒培養(yǎng)探索的精神,在探究活動中學習和積累科學知識,促進幼兒善于思考以及良好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科學活動;有效教學策略;沉浮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币虼?,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幼兒對科學活動進行探究是教師應思考的問題。本文將以大班科學活動“沉浮”為例,表明科學活動的組織需要層層遞進,保證實驗操作的可行性、適宜性,讓幼兒在操作、發(fā)現(xiàn)中保持興趣,積累經驗。
一、了解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所在和前期經驗
杜威認為:“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中,早已暗含著教育所追求的東西?!背粮嶒炋骄康漠a生是幼兒在一次認識船的活動中得到的啟發(fā)。幼兒在活動結束后便詢問我:“老師,為什么船那么大那么重卻不會沉到海里呢?為什么人不能浮在水面上?……我們往水里丟石頭它就馬上沉下去了不是嗎?”幼兒提出的問題正是他們的探索興趣點,盡管他們還不能夠理解船能在水面上行駛是采用了什么原理,但是他們提出的各種疑問和猜想足以體現(xiàn)出了幼兒的學習動機,同時也給了幼兒動手操作實驗的驅動力。
大班幼兒已經有一定的猜想和驗證能力,事先能進行事實上的設想和規(guī)劃,結構活動目的性、計劃性更強一些,他們往往能圍繞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勇于克服困難,直到達到實驗目的為止?;谟變簜兠壬倪@一探索興趣點,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能引導幼兒利用低結構材料進行沉浮的實驗探究,從而發(fā)現(xiàn)一些沉浮的原理。
二、利用現(xiàn)有資源對幼兒科學探究實驗提供支持
(一)促進探究興趣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兒童知識的獲得是兒童與環(huán)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兒童積極參與活動,不斷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睋?jù)此我們認為:有效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更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探索欲望。大班的孩子自主性比較強,他們往往喜歡選擇自己的玩伴進行學習,因此在這方面我們會引導孩子們自由組合,促進幼幼互動。我們?yōu)楸敬斡螒虻拈_展提供了“實驗操作臺”,給他們提供特定的操作空間,支持幼兒在區(qū)域內自己找到適合游戲的材料,以滿足孩子的探究,時間也是幼兒自主探究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利用下午的特定區(qū)域時間給孩子進行實驗,讓孩子在寬松愉快的氛圍內完成實驗,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更能讓孩子體驗到做實驗的樂趣。
(二)提供適宜的可操作材料
根據(jù)《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同時,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兒游戲和實驗的重要物質支柱,班級內大量的低結構材料為幼兒帶來了更大的自由自主的探究、實驗空間。本次探究以“沉浮”為主,我們?yōu)橛變禾峁┝耸?、細繩、漏斗籃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舊報紙、玻璃球、積木塊、大水盆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來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我們還提供紙張和筆供幼兒在游戲中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與老師和同伴交流分享。
三、適時介入,巧妙引導幼兒自我評價
(一)教師適時介入實驗,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幼兒有目的的進行猜想和實驗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幼兒進行物體沉浮探究實驗中發(fā)現(xiàn)乒乓球一放到水中就會浮起來;石頭會沉到水底;紙剛放到水里會浮,過了一會兒,紙濕了,又會沉下去等等,幼兒積累了很多的實驗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及時介入實驗提出兩個問題,問題一:用什么方法,可以讓乒乓球沉下去?問題二:如何讓石頭浮起來?在問題的導向下,幼兒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實驗,經過實驗探究幼兒又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辦法,例如:把石頭裝在空碗里,石頭就浮起來了;用木頭把乒乓球壓著,乒乓球就在水底下了。
(二)幼兒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幼幼之間的交流以及自我肯定
《綱要》中指出:“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其家長均是幼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教師引導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才能幫助幼兒整理自己獲得的科學知識與經驗,體驗與同伴交流分享的快樂。在實驗結束后,我們把拍攝的照片及時放映到到教室的多媒體電視機上,讓幼兒及時分享自己的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及實驗結果,組織幼兒對自己記錄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分享。例如:籃子之所以會沉到水底是因為有太多洞洞,水會穿過小洞把籃子淹沒;繩子剛放下去時不會沉,但繩子吸水之后就會沉下去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實驗后的分析,他們已經能夠從自己的實驗中學會觀察、分析、推論,充分體現(xiàn)了孩子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沉浮的操作實驗中幼兒在實驗前能做到夠有猜想、有疑問,實驗時不僅能夠積極探索,相互合作一起解決困難,能利用不同的材料完成實驗,將生活中的經驗遷移到實驗當中,表現(xiàn)出了幼兒的主動探究能力不斷增強,逐漸養(yǎng)成積極主動、動手動腦和敢于嘗試的學習品質。這也強調了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時,一定要以幼兒主動探究和學習為基礎的教學組織策略,讓幼兒在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和探究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崔允漷.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4]陳琦.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介入的時機及策略[J].教育科研論壇,2007(02).
[5]斯艷.幼兒園科學發(fā)現(xiàn)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大眾.STEM,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