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心
摘 要:初中音樂教育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文章所探討的聲勢律動法則是以此為目標,旨在通過對學生身體上的律動培養(yǎng),強學生的化節(jié)奏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內心的情感,促進學生聽、辨、記、思、創(chuàng)新等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提升音樂感知能力。
關鍵詞:聲勢律動法;音樂感知;初中音樂
音樂是開啟人與人溝通大門的鑰匙,是人類受到藝術感染的有效渠道。在初中音樂教學目標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因此,隨著音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yǎng),以激發(fā)興趣愛好為中心,積極開展音樂特色教學法,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進教學方式,為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保駕護航。
一、遍稽群籍,探析聲勢律動法的內涵與意義
聲勢律動法運用在初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身體的動作來刺激感覺神經,使其對節(jié)奏、旋律等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中表達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內在的節(jié)奏感,加強體驗感,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與創(chuàng)造力,真正提升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與含金量。
二、行之有道,探析聲勢律動法的基本原則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指的就是教學方法在實施過程中應該堅持一定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從而使教學方法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限度。因此,從這個思路出發(fā),音樂教師在開展聲勢律動法的過程中,應該堅持適度性和指向性,保證動靜皆宜,力求簡明扼要,找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最佳切入點,真正將聲勢律動法的效果提升至最大化。
聲勢律動法不僅是一種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指向學生音樂能力與音樂素養(yǎng)提升的教學途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在完成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基礎之上,巧用聲勢律動法來進一步實現課堂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我們的音樂課堂是以簡馭繁、靈活高效的,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有明確的學習方向,易操作、易掌握,不會因為刻意去記住動作而降低體驗效果,可以有效地實現少負擔、高質量的課堂目標。
三、匠心獨運,探析聲勢律動法的應用策略
(一)設計動作,強化節(jié)奏意識
聲勢律動法的核心就是通過動作手勢來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因此,在開展聲勢律動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講明歌曲的情感表達內涵后,為學生們設計一系列的動作,鼓勵學生隨著歌曲節(jié)奏去演示相應的動作,將聽、唱、動等融合起來,使得情感與動作充分結合,強化學生對節(jié)奏的把握,也使學生能夠認識到不同音樂中的節(jié)奏特點,對節(jié)奏產生自己獨特的認知,有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鑒賞《帕米爾的春天》這首歌曲時,樂曲著重表現塔吉克人民淳樸的性格,是對生活的一種贊美。樂曲分為四個階段:快板、跳躍的快板、舒展的小快板、拓展的中板。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著悠揚歡快的旋律進行,學生們可以對照音樂節(jié)奏,自己設計動作來進行節(jié)奏上的迎合,通過敲書、舌頭在口腔里的碰撞、拍手等動作發(fā)出聲音,結合著樂曲的節(jié)奏,進行有規(guī)律的拍打。隨著每一段的旋律和節(jié)奏不同,身體律動的動作也各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能深入思考快板背后的節(jié)奏特點,從而逐漸理解整個樂曲的節(jié)奏特點。節(jié)奏的設計也是學生內心表達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將節(jié)拍掌握得更加準確。
動作的設計是非常靈活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僅可以嘗試在同一首歌曲中設計不同的動作,豐富歌曲的表達。同時,教師還要善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結合歌曲節(jié)奏與情感去自主設計和選擇動作,在這個體會和設計的過程,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均能有所提升。
(二)融入舞蹈,凸顯情感意識
聲勢律動法在教學中主要用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認知,如果將聲勢律動法與舞蹈相結合,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凸顯學生的情感意識方面的促進作用會得到進一步強化。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聲勢律動法中的一些動作融入舞蹈之中,鼓勵學生們將動作編成舞蹈,通過節(jié)奏、旋律、肢體語言的相互配合,幫助學生深入感知與體驗歌曲中傳遞和表達的情感與內涵。
例如《龍的傳人》歌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播放一些龍的圖片,并讓學生隨著圖片的播放認識龍的形象,它由駱頭、蛇身、鹿角、龜眼、魚鱗、虎掌、牛耳等組成,意味著是萬獸之首。這時候教師可以拋出幾個問題:中國人為什么要自稱是龍的傳人呢?龍到底指的是什么?學生紛紛表示了歌曲中有答案,比如說“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后是龍的傳人”,還有的學生想到龍其實指的就是萬里長城,這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像一條騰飛的巨龍。接著,在這樣的情感氛圍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歌詞來設計一些動作匯總成完整的舞蹈,通過舞蹈來表達自己對于這首歌中所傳遞的情感的認識。學生對此頗感興趣,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舞蹈動作的編排,并在歌曲表演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設計的舞蹈,課堂教學非常成功。
也就是說,音樂與舞蹈相結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聲勢律動融入舞蹈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體會舞蹈的姿勢美、動作美,對學生施以美育教學,幫助學生培育良好的審美能力與修養(yǎng)。
(三)營造意境,滲透文化意識
營造歌曲意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故事等方式,通過歌曲、視頻等聲音的播放,為學生營造一種不一樣的環(huán)境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幫助學生融入意境氛圍中去。同時,教師也可以從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等切入點入手,為學生講述歌曲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提升和豐富音樂知識,激發(fā)文化意識,提升音樂水平,真正地感受歌曲中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教學“絲路駝鈴”這一音樂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著這節(jié)課的內容向學生滲透“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它是指長安向西,通往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一條道路,教師可以通過圖片的播放,來營造一種絲綢之路的意境,讓學生們去感受漫漫絲綢之路,聆聽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故事,增進對絲綢之路的了解,調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接著,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們播放駝鈴“鈴鈴鈴”的聲音,并引導學生一邊傾聽,一邊尋找相似的聲音,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與感知力,用聲勢律動的方式進行駝鈴的聲音的模仿。在這樣的情感鋪墊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帶著對絲綢之路的認識去欣賞《上去高山望平川》《十二木卡姆》等歌曲,并結合自己想象的場景,感受絲綢之路上的異域風情,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
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結合不同音樂作品的風格與內涵,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情感氛圍的營造。創(chuàng)設意境氛圍是激發(fā)學生靈感的催化劑,學生在美好的意境中自然能夠體會到歌曲所傳遞和表達的美好的情感,而在緊張的意境中,學生的精神與情緒也會隨之緊繃,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音樂是反映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它不僅具備一定的信息傳遞功能,而且有時在某種程度上會超越語言,觸發(fā)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應用聲勢律動法,通過身體動作與音樂節(jié)奏的融合,提高學生運用音樂藝術形式進行表達、交流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強化音樂節(jié)奏、深化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與學習能力,并為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孟媛.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6(25):24.
[2]汪常仙.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6(10):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