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摘 要]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因此閱讀教學要構建言語實踐型課堂。言語實踐型閱讀課堂要突出語文課程言語性的本體特質,遵循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規(guī)律,立足常態(tài)課堂的實效性要求,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學習態(tài)度延續(xù)性目標。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僅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而且能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形成語文學習的正確習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言語實踐;閱讀教學;言語性;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5-0044-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睘楦玫靥剿髡Z文課程的特點,引導學生展開語文實踐,我主持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言語實踐型閱讀教學研究》的研究活動。隨著實踐研究的深入,我逐漸認識到言語實踐型閱讀教學的特性及其對語文教學提質增效的作用。
一、突出語文課程的本體特質——言語性
李海林教授在《言語教學論》中明確地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和方法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就是使用語言學習語言使用?!边@告訴我們,語文課程具有言語性。知道語文課程的言語性,在教學中我們就可通過設計有效的言語活動來達到教學目的。
如,我曾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的開學第一課《我上學了》。教學伊始,我結合教材中的圖文《我是中國人》,讓學生觀察圖片中有多少個民族。經(jīng)過觀察,學生馬上說有56個民族,都是自豪的中國人。在教學兒歌《我是小學生》這部分,我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上學是一件快樂的事。口語交際《我愛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小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就是讀書、寫字、講故事、聽故事,學習語文就是這么簡單而又快樂的,從而愛上語文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言語實踐,是突出小學語文學科本質的有效路徑。從開學第一課開始進行言語實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從而感受到作為一名小學生的自豪感,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這就是語言文字帶給學生的精神底氣。
二、遵循語文教學的特點和規(guī)律——實踐性
語文教學活動要遵循語文教學的特點和規(guī)律,體現(xiàn)實踐性的主要途徑是言語實踐,具體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聽說讀寫的動態(tài)活動(即言語實踐),從而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能發(fā)展學生的語感,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注意說話的語氣》時,我引導學生展開言語實踐,讓學生感受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說話,會讓別人聽起來很舒服。在實踐中,學生體會到不同的語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理解了語言表達的特點。恰當?shù)乇磉_就從平時的聽說實踐開始,使學生懂得說話語氣的重要性,并養(yǎng)成認真聆聽、好好說話的習慣。
讀寫實踐活動,讓學生寫作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我設置自主學習任務單(表一),引領學生以季節(jié)變化的順序體會我國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感受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后,我引導他們進行言語實踐:“如果你到小興安嶺去旅游,你會選擇哪個季節(jié)呢?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會介紹家鄉(xiāng)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呢?”學生紛紛用自己喜歡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最后,我結合習作“這兒真美”,建議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美景介紹給別人。這樣,通過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和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立足常態(tài)課堂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實效性
閱讀教學要由“教課文”走向“學語文”、由“感悟語言”走向“習得言語”,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我努力使閱讀教學由“教課文”走向“學語文”轉變。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理解周恩來立下的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然后,引領學生從學課文走向學語文,開展“我和大人一起讀”“親子共讀”“師生共讀”“我是講書人”等系列閱讀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好語文的前提是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
再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白鵝》一文,為使閱讀教學由感悟語言走向習得言語的轉變,我抓住課文中表現(xiàn)鵝高傲的詞語——“引吭高歌”“傲然”“架子十足”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把鵝的高傲寫清楚的,使學生走近作者,細細體會文章的語言,理解語言的特點。最后,為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我引導學生將“閱讀鏈接”的內容——俄國的葉·諾索夫的《白公鵝》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體會兩位作家筆下的鵝的共同點。這樣,學生就從感悟《白鵝》的高傲,走向理解《白公鵝》的慢條斯理,實現(xiàn)了語言學習的遷移。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從課內閱讀走向了課外閱讀,促進了學生閱讀面的擴大和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四、 鏈接課后培養(yǎng)態(tài)度習慣——延續(xù)性
語文學習強調為三分課內,七分課外,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拓展式學習讓學生體悟到學習語文不能限于課內文本,因為中國語文博大精深。
如,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包括《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等課文。在教學《古人談讀書》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說課文中哪些內容對自己有啟發(fā),課外閱讀中有哪些內容讓自己受到類似的啟發(fā)。在教學冰心的《憶讀書》時,師生共同討論冰心回憶自己讀書的經(jīng)歷,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文章的內容,充分理解了“津津有味”“義憤填膺”“一知半解”“索然無味”等詞語的深刻含義,并進一步感受到作者所說的“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這句話的含義。課后,我推薦冰心的《繁星》《春水》等作品,讓學生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童心、母愛和自然美。在教學著名作家葉文玲的《我的“長生果”》這篇散文時,我?guī)ьI學生速讀、默讀課文,讓學生說說作者讀過哪些類型的書。最后,我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從童年讀書、作文中體會到哪些道理。我出示了閱讀學習單(表二)輔助閱讀思考。
通過閱讀思考,學生懂得了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深刻意義。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特別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從低年級的“和大人一起讀”到高年級的“快樂讀書吧”,一直在引領學生閱讀,使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向課外發(fā)展。因此,教學課文后,適當?shù)赝扑]課外圖物,讓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是非常必要的。
五、多元作業(yè)體現(xiàn)學習的差異——個性化
作業(yè)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業(yè)呢?這需要教師設計多元的、個性化的作業(yè),突出作業(yè)的目的性、針對性、趣味性和互動性,這樣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在言語實踐型教學中,作業(yè)要突出個性化,突出“互聯(lián)網(wǎng)+”的創(chuàng)新形式,采取網(wǎng)上作業(yè)、動手實踐操作等個性化形式,初步形成了預習—探究—解惑—鞏固—提升的作業(yè)模式。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可用“在線作業(yè)”代替紙質作業(yè),通過學校網(wǎng)站、班級公眾微信號等進行作業(yè)布置和監(jiān)測評價,增強語文學習的實踐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
在教學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文章時,可以要求學生走入社區(qū)進行污染源調查,了解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垃圾分類情況的調查,形成了綜合性學習的調查報告。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言語實踐型閱讀教學研究》的課題研究活動中,我們努力建構在內在結構上聚焦言語核心,外部形式上主動、科學、有序、靈活、優(yōu)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進課堂教學常態(tài),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提質增效的目標,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有效發(fā)展。同時,我們努力探尋閱讀教學的策略、方法和途徑,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建設一種聚焦課程核心目標、有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和言語實踐能力的教學新業(yè)態(tài)。
[ 參 考 文 獻 ]
[1] 張良田. “語文工具論”辨正[J]. 湖南教育, 1999(16).
[2] 鄒兆文,葉熙釗. 試論語文課程的和“言語性”[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2(23).
[3] 彭艷彬. 論語用教學的策略[J]. 教育科學論壇, 2019(08).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