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夢
摘要:比較“主題學習”與傳統(tǒng)單篇教學的優(yōu)劣,探索通過主題來規(guī)劃整合教學內容,通過教材加配套讀本的方式豐富學生閱讀,讓教師樹立“大語文”的觀念,引領學生走進語文大觀園,開展深度學習。
關鍵詞:主題學習;教學方式;閱讀視野;學習興趣;雙線目標;高階思維
時至今日,很多一線教師依然執(zhí)著于灌輸式的講解,講得太多太細,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被動接受知識,在課堂上缺乏積極主動性。尤其到了初三,學生越來越習慣于接受,課堂上一潭死水,老師在唱獨角戲,語文課變得枯燥無聊,課堂缺乏靈性。2019年秋,我校申報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研究”課題,開展了為期兩年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給波瀾不驚的語文課堂吹進了一股清風,尺水興波,語文課又煥發(fā)了生機和活力。
一、推進了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
課題實驗前,老師們把語文課本作為唯一的教材,以單篇閱讀的形式進行教學,每篇課文都很重視,講得具體、精細,閱讀繁瑣化;統(tǒng)編教材倡導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老師們雖然對教讀課文有所側重,但整合觀念依然不強,課外閱讀缺失。實驗后,老師們開始重新設計教學過程,用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的時間完成新課講解,另外的時間拓展遷移,將課本和配套的“主題叢書”結合起來,采用1+1、1+x、組文閱讀等方式教學,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實現了精講多讀,一課一得的目標。因為有了更多的閱讀任務,老師們需要對課文教學做取舍,聚焦單元核心目標,突出教學重點,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單元統(tǒng)整的閱讀策略。
課堂上,老師要分配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和探究,老師從課堂的主宰者轉變?yōu)橐龑д?、組織者,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主問題”的設計改變了昔日繁瑣的講解,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增強了他們合作探究的意識。
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本上的24篇文章,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以主題為媒,將課內、課外閱讀篇目組合在一起,學生的閱讀量翻倍,拓寬了閱讀視野。學生仿佛走進了語文大觀園,欣賞到更多優(yōu)美的風景;曲徑通幽,擷取語文的芬芳,領略語文的藝術魅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老師過多的講解會讓課堂沉悶,對課文過于繁瑣的分析會讓學生厭煩,有時候,不如以讀帶講,讓學生去閱讀去感受,沉浸式的閱讀雖無聲,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課題實驗開展后,學校每周設一節(jié)閱讀課,安排學生自主閱讀,學生興趣盎然,非常享受這輕松愜意的閱讀時光。
統(tǒng)編教材鼓勵學生進行名著閱讀,但有些名著比如《朝花夕拾》《傅雷家書》《紅星照耀中國》,故事性不強,學生讀起來很枯燥,難以深入,利用主題來研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朝花夕拾》以“難忘的記憶”“理性的思考”來串聯十篇文章,《傅雷家書》探尋“愛子之情”“教子之道”“藝術認知”“家國情懷”,《紅星照耀中國》探尋“人物風采”“長征精神”“紅軍生活”“勝利之由”等專題,以主題統(tǒng)率全書,設計閱讀任務單,推進閱讀。
三、凸顯了人文、語文的雙線目標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結構編寫,每個單元都有特定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以實現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知識的雙重提升?!罢Z文主題學習實驗”是將同主題的文章或同題材的文章整合在一起,構成有意義的教學整體,系統(tǒng)學習,比較探究。同主題的文章組合,學生對主題理解得更深入。比如七下第一單元,以“人物的形象精神“為題材,表現鄧稼先、聞一多、魯迅、呂蒙等人的精神氣質,就可以分別鏈接《中國核專家杜俊德——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羅布泊》《聞一多先生上課》《瑣憶》《任末好學》等文章,在材料的類比、拓展中,人物形象更鮮明,精神更突出,加深了學生的印象。組文閱讀《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梅貽琦的操守》,讓學生觸摸到更多杰出人物的高貴靈魂,感受先賢的人格魅力。
在七下第一單元教讀課中,學生了解了分析人物形象精神的閱讀方法,比如概括典型事例把握人物形象,品味細節(jié)描寫體察人物襟懷,在對比、襯托中感受人物品格,借助關鍵語段,從評價性的抒情議論句中領會人物精神。主題學習中,學生將習得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上應用、鞏固,“主題閱讀”為學生提供了語文知識遷移運用的練兵場,單元語文要素得到了活學活用,鞏固提高。而且,在對比、類比閱讀中,學生的寫作也得了相應的指導。
四、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階思維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以教師講解、學生積累為主要形式,大部分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其思考處于隱性不可見,思維常常處在低階水平?!罢Z文主題學習”,將同主題或同題材的文章聯系起來,比較分析,求同存異,需要學生去理解、比較、判斷、綜合評價,將閱讀引向深入,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階思維。比如學習余光中《鄉(xiāng)愁》一詩,我們把席慕容的《鄉(xiāng)愁》、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溫庭筠《商山早行》聯系起來,形成鄉(xiāng)愁系列,探究詩中意象的作用。學習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后,我們將課文與柳宗元的《江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作品聯系起來,探究古仁人的“孤獨”,從孤獨中去體察他們高潔的志趣。這種互聯互通,整合貫穿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比較辨析,發(fā)展了他們的高階思維。
多年來,我們黃岡市的語文中考試題,古詩文及名著閱讀都是采用比較閱讀的形式,2021年名著考查的是《西游記》和《簡·愛》,以苦難為主題,考查孫悟空及簡·愛所經歷的磨難,文言文考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史記·高祖本紀》(節(jié)選),以“人和”為主題,古詩詞考的是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以“報國之志”為主題?!爸黝}學習”,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經過兩年的課題實驗研究,我認為,“語文主題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探究性,是值得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希望老師們能摒棄功利思想,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著想,巧設計,多整合,讓學生在語文大觀園中欣賞到更多更美的景致。
參考文獻:
[1]周也,教材邏輯下名著導讀的應為與可為[J],語文教學通訊,2020(9B)
[2]王君、司體忠,群文閱讀的本質:意義整合與文化通融[J],語文教學通訊,2020(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