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宇宙觀、人生觀對先秦諸子關(guān)于人生問題的觀點進行綜述,?探討了墨、儒、道、法等諸子對“人”之為人的詮釋和剖析。運用辯證思想和科學的歷史觀,?揭示了先秦諸子對人生問題的獨到見解和啟發(fā)意義,?同時也指出,?只重目標而不重進行方法的哲學思想,?乃是先秦諸子的共同缺點。
關(guān)鍵詞:先秦諸子;哲學思想;人生觀
一、先秦諸子的宇宙觀
天時變遷、地載育化、歷史流衍,人類生活在時空的交點上,對宇宙、對歷史如何因應(yīng)?先秦諸子在宇宙觀方面表現(xiàn)出如下思想。
在先秦諸子中,提倡天志、宣言明鬼的只有墨子。墨子最高的理想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墨子看來,攻是不義且不利的行為,自然做不得。“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天欲人之相愛相利”。天是賞善罰惡的,禍福乃由人決定。所以墨子雖尚天志,卻非命。從另一個角度看,墨子出身微賤,自亦不能甘于命定之說。墨子雖然尊崇夏禹,但并不表示墨子有意“托古”。事實上墨子對歷史發(fā)展的看法是進步的。
孔子雖然說“唯天為大”,但也主“敬鬼神而遠之”,且不語怪力亂神。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意義在鬼神之上。孟子所認識的天是無可奈何的天、是人力所不及的天,“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梁惠王》下)?但“天命靡?!保暗湼o不自己求之者”?(《公孫丑》上)?。所以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榮莫大焉?!笨酌隙紝θ松錆M信心,也多少偏于非命論??酌嫌陨瞎刨t君為典范,以儀正天下、影響四方。
墨子以為天是賞善罰惡的,老子卻持自然主義的宇宙觀。老子提出“道”來代替主宰萬物的“天”,以創(chuàng)造萬物。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萬物生生的總原理,天地萬物因道而生。但這種創(chuàng)生,只是“自然”。“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钡朗堑轮?,人可以從“致虛極、守靜篤”以體道。
莊子接受老子自然主義的宇宙觀,而轉(zhuǎn)趨空靈超脫。“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莊子認為萬物如一之理?!叭f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寓言》)?萬物各有種類,而以不同形體更迭變化,始終如環(huán),變化不已。正如“日出于東方,而入于西極。”?(《田子方》)
老子自然主義的宇宙觀對荀子“天論”的形成,影響很大。不過荀子只接受了老子宇宙觀中還天以自然的意義。荀子以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天論》)?荀子不承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以天為自然現(xiàn)象。荀子天論最大的特色在分離人與自然,使人和自然處對象的地位,自然是人治的對象。荀子主張“法后王”,在精神上和孔孟稱堯舜并不相悖,荀子也不以先王不足法,只是先王渺不可及———至少不如后王親切辨察,而古今如一。就歷史而言“雖久同理”,則取法切近的后王,自比高遠的先王更易得其詳。
老子提倡自然主義的宇宙論,荀子發(fā)為人治主義的天論,到了荀子的學生韓非,多半由于韓非特別重利的觀點,所以韓非缺少形上的興趣,對歷史觀有特別突出的見解,而對宇宙本體卻未曾言及。大體上說,韓非對天的看法,仍停留在天禍天福的觀點上。就對天的認識方面,韓非唯一得之于老子者是:“若天若地,孰疏孰親,能象天地,是謂圣人?!表n非以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而“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五蠹》)
二、先秦諸子的人生觀
人所必然遭遇的是個人修身、處世的人生問題。先秦諸子由于人性論價值觀的差異,對這個問題亦有各自不同的見解。
孔子對人事特別重視,以為人所以有賢、不肖的差異,關(guān)鍵在“習”。孔子特別重視學,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學習過程中當乖敏好學,舉一反三,擇善固執(zh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的態(tài)度,學思并用,溫故知新。孔子發(fā)下“有教無類”的宏愿。仁是一切行為的最高表現(xiàn),生命過程中最有價值、最值得努力以赴的就是仁德的實踐。仁是“克已復(fù)禮”,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仁是克制自我、放棄私心,而遵循中節(jié)中矩的行為規(guī)范。這是孔子對修身、處世最明白、平易的指示。
孟子以為人性善,提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上)?“對已放之心約之”,就要從“不動心”“寡欲”著手,以養(yǎng)“浩然之氣”,“集義”成德,達于至善。
荀子雖主性惡,但性非不可移,所以荀子《勸學》,人性本惡,學則去惡就善;一個人的善惡,完全決定在學、不學,所以不可不勸。孟荀雖然對人性的見解有出入,但都主張以學成德。孟子說“集義”,荀子說“積善”,意在強調(diào)德行的修養(yǎng),是積累一點一點的善德,從自己的行為一點一點修養(yǎng)而成的。
老子以為道生天地萬物,而天地萬物各具道的性質(zhì),所以德以道為本。道“周行不殆”,其關(guān)鍵在“反”,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蹦堋胺础辈拍堋爸苄胁淮保拍堋俺!??;诖?,老子的人生哲學是:無知無欲、謙下不爭。時代愈進步,人情愈復(fù)雜。老子的處世之道是謙,是柔,是不爭。
莊子主張“順德之本”。復(fù)歸猶有所為,順德卻只是順其自然,除去一切人為擾化。莊子雖處亂世,但并不主避世,“外物”“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边@是莊子的處世之道。順人往往失己,不失已往往不能順人。莊子的修身功夫是從心齋達坐忘;同樣的,處世態(tài)度也是從心齋達“虛室生白”,心境空靈,如明鏡、止水般鑒物、容物進而化物的境界。
墨子以為人生一切罪惡都起于人的自利心,而墨子的人生道德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了“天下之利”,“殺己”都在所不惜。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闭媸且徽Z道盡了墨子的人生哲學。
參考文獻:
[1]?國風.精神的家園——中國人的思想世界[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12.
[2]張國風.孟子.仁者思辨[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1.
[3]?孫安邦,?馬銀華譯注.中國家庭基本藏書.諸子百家卷[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
作者簡介:彭松(1979.11—),男,漢族,安徽潁上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