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宏健
【作者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摘自《思想與文化》2021年第2期(總第二十七輯);原題為《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
“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這個課題在學界備受關注??雌饋恚覀兗瓤梢灾徽労5赂駹柌徽剬嵺`哲學,也可以只談實踐哲學不談海德格爾。甚至有人認為,把“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放在一起,是把兩個相互矛盾的東西拼湊在一起。的確,在大眾的印象中,海德格爾是反實踐哲學的。可以看到,海德格爾將倫理學問題引到存在論問題上,走的是一條前倫理或非倫理的道路。海德格爾不但拒絕了倫理學這個實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實踐哲學的其他部分例如政治學,也幾乎沒有涉及,在這個意義上,很難提出一種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
那么,在“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之間究竟是否存在著匯通的可能性?在本文中,我們試圖指出,對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之關系的探討,無論對于更新實踐哲學,還是對于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我們將通過分析實踐哲學中的康德模式和亞里士多德模式,指出海德格爾在兩種模式之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實踐哲學范式。其次,我們將海德格爾的這套模式刻畫為“實踐存在論”,并通過它與生活存在論的比照,揭示方法的轉換在其中扮演的核心地位。同時,我們也強調這種實踐存在論與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模式的根本區(qū)別。最后,我們將重新回到海德格爾對哲學的重新規(guī)定上,表明“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究竟意味著什么。
首先,“海德格爾有沒有實踐哲學”是一個海德格爾研究者經(jīng)常面對的問題,需要著眼于已有的文本依據(jù),去分析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大概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在海德格爾生前,由于大量講稿、手稿尚未出版,研究者基于當時已經(jīng)出版的文獻,認為海德格爾沒有實踐哲學,甚至是反實踐哲學的。然而,隨著海德格爾去世后其遺稿不斷出版,特別是他早年在弗萊堡和馬堡的講課稿的出版,研究者又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這些講義中,海德格爾其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十分重視。他詳盡地解讀和采納了《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甚至有學者指出,《存在與時間》可以看作是《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現(xiàn)代轉寫版。同時,隨著海德格爾研究的不斷展開,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海德格爾與阿倫特之類的研究論題也不斷形成,于是,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一個對實踐哲學有著濃厚興趣和深刻研究的海德格爾。于是,問題就不再是“海德格爾有沒有實踐哲學”;而是海德格爾式的實踐哲學是何種意義上的實踐哲學。
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實踐哲學有兩種模式:亞里士多德模式和康德模式。在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中,“實踐智慧”具有重要地位,通過這個概念,他所強調的是倫理行動與具體處境的密切關系。在此,具體、當下的時機處于核心地位。人應該在不同的時機采取不同的行動,要“隨機應變”,在這個過程中,無法找到一勞永逸的行動原則,而是,既要注重對行動的深思熟慮,又要作出當下的決斷。與之相反,康德模式則強調道德準則不依賴于具體處境,而是具有普遍有效性??梢哉f,這兩種模式構成了實踐哲學的兩大高峰。
那么,我們能否從海德格爾那里推出實踐哲學的第三種模式?在此,我們要著眼于其與傳統(tǒng)模式的關聯(lián):它既吸收了亞里士多德重視具體事物和具體處境的風格,同時又對亞里士多德模式加以轉換,學界稱其為對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化”和“中性化”。在這個過程中,康德扮演了重要作用。我們注意到,從馬堡講課的后期開始,海德格爾暫時遠離了亞里士多德,而將目光投向康德,并且指出康德對“形式”的關注在其實踐哲學中扮演了重要意義。不過,此處的“形式”不是與具體事物相反的理論意義上的形式;而是作為具體充實的開端的形式。而海德格爾的這些表述,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系到他的形式顯示方法。顯然,海德格爾是在“形式顯示”的意義上理解康德的形式概念,從而重新激活了康德。而形式顯示方法所蘊含的“具體的普遍性”也構成了海德格爾立論的基礎,有別于亞里士多德過分具體的和康德過分普遍的實踐哲學模式,海德格爾提出了一種實踐哲學的新模式。
對于海德格爾的這種新模式,我們稱其為“實踐存在論”。首先,它意味著海德格爾對實踐概念的形式化和存在論化,亦即著眼于其存在而理解實踐,并且在存在論的視域內理解實踐哲學。其次,“實踐存在論”揭示了實踐與存在的共屬一體性,存在本身不再是一種現(xiàn)成存在,而是活生生的、動態(tài)的、實踐性的存在。
我們知道,海德格爾早期哲學可以被重構為“關于實際生活的現(xiàn)象學詮釋學存在論”,簡稱為“生活存在論”。如果仔細研究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海德格爾的生活存在論與實踐存在論之間,有著高度的結構一致性。第一,生活存在論的基本矛盾是日常生活與本真生活的張力。海德格爾認為,現(xiàn)象學研究的起點是日常生活,而終點則是本真生活?,F(xiàn)象學就是一條由日常生活通往本真生活的道路。與此相應,在他對世界的分析中,區(qū)分了周圍世界和自身世界。周圍世界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它是沒有重心的,不同的世界(周圍、共同、自身世界)互相纏繞;而自身世界則是一種特殊的視角,只有著眼于、聚焦于自身世界,也就是反求諸己,才能通達本真的生活。而在海德格爾的實踐存在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制作與實踐的對立,這事實上對應于日常生活與本真生活的區(qū)分。制作與實踐的第一個區(qū)分在于,制作對于生活而言是局部的,而狹義上的實踐是關乎生活整體的。第二,制作是一種日常活動,以外在于制作活動的作品為目標;而實踐沒有外在目標,亦即它以自身為目標。海德格爾對實際生活中的自身世界和自身性的強調,以及對自身世界在通往本真生活中所扮演的作用的強調,與他對實踐本身的強調是一致的?!皩嵺`”著眼于自身,強調“為何之故”,因此對應于自身世界與本真生活,有別于支配著日常生活世界的“制作”活動。
其次,在生活存在論與實踐存在論中貫穿一致的乃是早期海德格爾的詮釋學方法,這一方法在學界被稱為形式顯示的詮釋學。簡而言之,這種方法與傳統(tǒng)哲學中基于理性反思的理論化方法不同,它將概念性的把握轉化為對詮釋學處境的通達、理解和展開。概念性的把握以通達和把握對象為目的,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概念就是哲學思考的終點。相反,海德格爾所提倡的是概念的臨時性和變動性,他認為,一切哲學概念都是形式顯示的,這意味著,概念不再是終點,而是起點。因此,他也用先行把握(Vorgriff)一詞來替換概念(Begriff)。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海德格爾以一種“起點論”取代了“終點論”。也就是說,形式之物不是作為哲學思考的終點和目的,而是哲學思考的起點,這就恰恰是我們所揭示的海德格爾形式顯示方法的實質。而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制作”與“實踐”的對立中。制作是以外在的作品為終點,是一種朝向終點的活動;而實踐沒有終點,始終是一種在不斷塑造、不斷形成的展開和實行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兩者的對立,根本上是一種方法上的對立。綜上所述,無論是在主題上還是在方法上,在生活存在論與實踐存在論之間都有著相互對應的關系。
就海德格爾所繼承的傳統(tǒng)而言,實踐存在論比較接近亞里士多德模式,但又與之有根本的不同。前面已指出,學界將海德格爾對亞里士多德模式的改進和轉化稱為“存在論化”。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論化不是理論化,不是如塔米尼奧所說的那樣,放棄了實踐要素,反而陷入一種柏拉圖主義之中。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盡管承認了實踐智慧的重要性,但他在“智慧”和“實踐智慧”的優(yōu)先性問題中選擇了智慧,認為智慧可以統(tǒng)攝一切。與此相反,海德格爾選擇的則是“實踐智慧”,恰恰因為海德格爾選擇了實踐智慧,所以他需要改造實踐智慧概念,讓它可以承擔起作為哲學之基礎的責任。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實踐智慧關乎具體處境,但卻缺乏某種普遍性。而海德格爾則認為,實踐智慧是一種關乎生活整體的實踐性、歷史性的觀看,他用“沉思”來翻譯這個詞,后者指的是某種前理論、前反思之思。海德格爾的改造所面臨的核心難題乃是,如何從關于具體的實踐智慧之中推出某種普遍性,或者說,如何讓具體和普遍要素得以兼容。
在此,起決定作用的是恰恰是海德格爾所發(fā)明的形式顯示方法。可以看到,形式顯示所帶來的視角轉換和方法論革命,其實質是從“終點論”到“起點論”,或者說從普遍化到具體化的方法。以傳統(tǒng)哲學的普遍化方法來看,普遍和具體要素是分離的。普遍要素盡管產(chǎn)生于具體事物,卻脫離了具體事物而獲得獨立性,反過來,人們又以普遍要素強暴具體事物,而這就是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然而,海德格爾提倡具體化的哲學方法,形式要素、普遍要素不是普遍化的終點,而是具體化的起點,這意味著,普遍要素本身也是臨時的、可發(fā)展的。普遍和具體要素之間構成了某種詮釋學循環(huán),并以這種方式重新融合在一起。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實踐智慧作為一種理智德性與ethos(倫理)具有統(tǒng)一性;而在海德格爾的解讀中,他一直回避作為具體德性的ethos,而強調實踐智慧的形式意義。把實踐智慧理解為某種形式開端和形式起點,使得實踐智慧概念具有某種普遍意義,同時,這種普遍性——從形式顯示和具體化方法的視角看——不是和具體處境相矛盾的抽象的普遍性,相反,它能夠和具體處境相融合,從而體現(xiàn)為某種具體的普遍性。在這個基礎上,海德格爾開啟了一種實踐存在論,堪稱為實踐哲學的第三種范式。
學界通常將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影響之下所建構的實踐哲學稱為新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復興之代表,這意味著,海德格爾所開創(chuàng)的這一模式被認為是亞里士多德模式之下的一個子模式。然而,本文的觀點是,海德格爾所開創(chuàng)的模式乃是一種新的實踐哲學范式。那么,這種新的范式究竟“新”在何處?要理解這一點,則需回到海德格爾對哲學本身的重新思考。
海德格爾對哲學的重新規(guī)定,涉及海德格爾對整個現(xiàn)代性和現(xiàn)代文明及其所源出的哲學傳統(tǒng)的宏觀思考。在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通過對尼采的解讀,將形而上學稱為價值形而上學,同時將現(xiàn)代性的根本問題揭露為虛無主義,亦即最高價值的自行罷黜。在海德格爾看來,形而上學并沒有能夠成功地克服虛無主義,其原因在于,形而上學圍繞著價值,但卻遺忘了存在本身。而海德格爾的根本路線就是從價值回到存在。值得指出的是,對價值的反對并不意味著,一切被標志為價值的東西,都是無價值的;毋寧說,恰恰是因為這些東西被貼上了“價值”的標簽,才真正喪失了價值。在這個論證邏輯里,海德格爾區(qū)分了“價值”和“價值的位置”。他的批判不僅僅也并非主要針對“價值”,而是針對價值這一位置,或者說價值之為價值。因此,要想徹底克服虛無主義,就必須取締“價值的位置”,從而防止形而上學的死灰復燃。
由此可見,當我們談論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或實踐存在論時,我們絕不是說他要回到價值哲學或價值形而上學中去,相反,他恰恰要以此徹底顛覆后者,因為價值哲學代表著一種“理論化了”的實踐哲學方向。柏拉圖把最高理念規(guī)定為善本身,在海德格爾看來就是這樣一種價值化和理論化。而海德格爾在其對柏拉圖的洞穴比喻的解讀中,試圖再現(xiàn)“走出洞穴”的過程,從而揭示出作為解蔽的aletheia的積極意義。因而,從價值到存在的根本在于,從理論到“前理論”,從某種固定的最高價值回溯到活生生的生命實踐之上,從僵死的真理回溯到揭示真的過程也即解蔽過程之上,而這恰恰是海德格爾哲學一以貫之的根本使命。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給哲學帶來了全新的視野,亦即一種后形而上學的視野。
對于亞里士多德,海德格爾的評價是:他雖然是以柏拉圖主義為特征的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一個另類,但是,他仍然還是處于由柏拉圖所確立的形而上學框架之內。更準確地講,亞里士多德的確構成了柏拉圖的“本質形而上學”的一個對立面,但他卻仍落入了“實存形而上學”之中,后者依然是一種形而上學。而由于實踐哲學與其背后的形而上學基礎密不可分,因此,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模式在海德格爾看來依然不夠源初。海德格爾的確借用了亞里士多德,且對后者有極高的評價,但海德格爾決不會承認,他是一個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诖?,我們也必須承認,海德格爾在對實踐哲學的范式革新中確實是一個有別于亞里士多德的開創(chuàng)性角色,他的“實踐存在論”乃是一種“后形而上學”的實踐哲學。
那么,海德格爾究竟有沒有實踐哲學?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區(qū)分兩種意義上的“實踐哲學”。如果我們在與理論哲學相對的意義上理解實踐哲學,那么,可以說,海德格爾的實踐存在論還不是一種“實踐哲學”。如果我們在前理論的意義上理解實踐哲學,將“實踐哲學”理解為對哲學的本性之揭示,那么,我們的確可以談論“海德格爾的實踐哲學”,亦即一種前理論的、原始的實踐哲學。海德格爾的思想的確是開創(chuàng)性的,因為他以“實踐哲學”(第二種含義)揭示了哲學的本性,重新規(guī)定了哲學;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他沒有能夠建構乃至他本人反對建構一種“實踐哲學”(第一種含義),這也體現(xiàn)于他在倫理學上的沉默和隱身。
在《人道主義書信》中,海德格爾引用了赫拉克利特的話“此處也有神在”來揭示他對實踐哲學的理解。一方面,海德格爾指出,真理和價值并不在別處,而恰恰是源于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源于生活實踐本身;另一方面,這里的真理指的是存在之真理??梢钥吹?,赫拉克利特的轉向包含了兩個要點:轉向極端具體的日常生活和轉向極端普遍的存在本身。海德格爾想要揭示的恰恰是:把兩者——具體生活和存在意義——對立起來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庸常的視角;而在新的視角之下,人們發(fā)現(xiàn)了日常生活中的不尋常之處,立足于日常并超越日常,進而人們看到,日常生活和存在意義、具體要素和普遍要素本身就是相互融合的。當我們把“具體”和“普遍”對立起來,無論是片面朝向具體事物,還是片面強調普遍要素,都已經(jīng)落入了柏拉圖主義“兩個世界理論”的圈套之中,而其結果不是“價值形而上學”,就是“價值虛無主義”。與之相反,海德格爾在這里回溯到赫拉克利特所試圖揭示的東西,恰恰是一種前理論的源初經(jīng)驗、一種具體的普遍性。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的實踐存在論,盡管它以“存在”為基本詞語和主要導向,但它絕不是某種只關注超越的存在而不關心具體的生活世界的哲學;毋寧說,它旨在打破哲學的理論化和普遍化傾向,將普遍之物回溯到具體生活,在這個意義上,它所關心的存在乃是一種“具體的存在”,同時哲學只有作為“實踐哲學”才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