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婕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二語習得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理論體系的構建以描述二語習得過程和解釋二語習得特征為主要目標(王慧莉,劉坤,2008)。二語習得理論在我國英語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 D.Krashen(1982)提出的五大假說理論在當今英語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文章主要探究其對我國英語課程教學的啟示。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 D.Krashen(1982)提出了二語習得理論,他把一語習得和二語習得當成兩種完全不同的現(xiàn)象。第一語言即為母語,第二語言則被定義為除母語之外學習的第二種語言。
克拉申對語言習得(Acquisition)與語言學習(Learning)進行了明確的區(qū)分,他認為,二者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qū)別。語言習得,就是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的無意識且非正式的學習,即在交流和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掌握這一門語言;語言學習,則是通過明確且正式的方式進行有意識的學習語言知識的活動。例如,在母語環(huán)境中,學習者通過耳濡目染身邊人的語言行為并與之進行交際從而習得自然流暢的語言,該種語言的規(guī)則早已內化在學習者的潛意識中;但語言學習則是需要學習者通過有意識地學習與目標語言相關的語法及詞匯等內容,雖然能夠系統(tǒng)掌握該語言的規(guī)則,但卻由于交際行為的缺失而難以運用該語言。
第二語言的習得有其內在的順序,有些先,有些后,其與學習者的年齡、性格、學習方式等因素無關。克拉申指出,“這一順序不是單純由這些規(guī)則的難易程度來決定的,也不依賴于語言課堂上所授語言內容的次序”(Krashen,S,1982)。自然順序假說在二語習得語法學習方面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例如,學習者總是會先學會名詞復數(shù)詞尾加“s”的規(guī)則,而第三人稱單數(shù)做主語時動詞詞尾加“s”的規(guī)則往往是較后才會習得。迄今為止,自然順序僅僅是一種假說,還沒有被完全例證,但毫無疑問的是,人類大腦擁有著神秘而又復雜的語言學習“機構”。
克拉申認為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是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诖擞^點,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i+1”理論,“i”表示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i+1”則意味著語言的輸入應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其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因此,如何向學生持續(xù)不斷地提供可理解性輸入便是英語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了。
學習者在接受第二語言的輸入后,會在頭腦中形成短期記憶(noticed input)與長期記憶(comprehended input),從而將該種輸入內化為自己所吸收的知識(intake),最后將其加以運用變?yōu)檎Z言輸出(output)。而學習者的語言輸出在教學中起著“監(jiān)控器”的功能,通過不斷比對正確規(guī)則從而對目標語進行錯誤修正。比如,在英文演講時,人們常常需要將“she”修正為“he”;將“do”修正為“did”;將“have”修正為“has”等。
情感過濾(AF)指的是能夠影響學習者可理解性輸入的各種情感因素,如動機(motivation)、態(tài)度(attitude)、自信程度(confidence)與焦慮程度(anxiety)等。AF就像一張過濾網,當其過強時,該種語言的輸入便是不可理解的,因而習得不能夠發(fā)生;只有當其達到合適的值時,習得才可發(fā)生。例如,課堂上的同學在回答問題時由于緊張或教師批評等因素而導致其不自信時,就會對學習效果產生負面的影響;如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表揚與鼓勵,就會充滿自信并增強學習動機,使得學習效果大大增加。
隨著教育體制的發(fā)展與完善,我國的教育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就英語課堂來說,仍然存在著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話語量也遠遠超過了學生,學生并沒有很多機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劉小偉,2019)。由于課時時長、學生基礎不同、教學條件有限等因素的限制,很多課堂如今仍是“填鴨式”的機械化教學模式,教師關注的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將最多的語言知識輸入給學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這一目標。
根據(jù)克拉申的理論可知,第二語言的學習只有在接受大量可理解的輸入情況下才可發(fā)生,因此,英語語言的真實語境是英語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然而,現(xiàn)如今大多英語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即所謂的“一言堂”,從而導致學生缺少真實的英語語言交流環(huán)境。因此,在此種教學方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習者,往往學會了英語語法規(guī)則,卻往往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問題,即難以正確地運用該語言進行實際交際。
盡管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沒有得到充分的驗證,也有一些學者對此產生了爭議,但其提出的有關二語習得的規(guī)律內容對于我國當代英語教學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今學生學習英語最主要的場所還是課堂,因此教師的課堂輸入與學生的二語習得的效果息息相關。對于教師來說,應該大量提供語料輸入,并且要保證輸入語料的正確性,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簡單,既要保證數(shù)量又要保證質量。
首先,在教學材料的選擇方面,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如閱讀、視聽)和強化的語言輸出訓練來突破臨界點,實現(xiàn)語言習得的螺旋循環(huán)上升(羅曉杰,2017),從而推動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其次,根據(jù)我國如今的英語教學目標,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加得到重視,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該設計大量的能夠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多樣化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對話練習等,讓學生充分地參與英語交際情景中。最后,在課外的時間里,教師應該多給學生布置一些與現(xiàn)實相關的實踐性的任務,比如收聽BBC、觀看英文電影以及參加英語角交流活動等任務,為學生提供充分接觸外語的機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設計能激發(fā)學習興趣的貼近實際生活的教學環(huán)境,才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在課堂用具和學習材料方面可以推陳出新,使用幻燈片、白板等教學用具,這一方法尤其可以用于導入環(huán)節(jié)和課堂活動關節(jié)。其次,學生的興趣來自社會和個人的需要,完成任務所獲得的滿足感能夠使他們更有學習的欲望,因此,教師可以采取任務型教學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創(chuàng)設融洽的課堂氛圍,通過各種形式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李呂梁,2018)。最后,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能夠加強溝通和交流的教學活動,比如分組活動、角色互換和大小聲音變換等活動,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課堂活動之中。
情感因素在二語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作為教師,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做到因材施教。相較于一語習得,二語習得更需要一個放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只有充分信任教師,學生才能夠自由地使用英語并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越多,信任越多,學習效果越好,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除此之外,學生需要更多的表揚和鼓勵而不是批評,也就是說,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積極正面的反饋,努力減緩學生焦慮和緊張的情緒。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的五大假說給學生與教師都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啟示,對于我國英語教學政策的制定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長久而又艱辛的過程,理論是發(fā)展教育的基石與航向標,但如何將理論加以變通從而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使其符合中國時代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特征,需要經過教師的不斷思考與實踐來完成,只有這樣,中國的英語教學才會有更好的發(fā)展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