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浣清
摘要:在“物質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教學中,以“溶解王”PK賽為情境主線,從參賽規(guī)則的制定到初步較量再到終審判決,將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線及其應用等知識穿插其中,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實現(xiàn)情境教學與化學課堂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初中化學;化學課堂;情境教學;溶解度
文章編號:1008-0546(2021)09-001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1.09.004
情境教學是以“情感”作為教育理論的出發(fā)點和教學實踐的切入點,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或營造相關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在情境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實踐探究,完成知識的建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我國情境教學的主要倡導者李吉林老師要求“把知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把知識還原到一定的情境中去[1]”。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被一線教師廣泛應用于化學課堂教學中。情境有時被用于課堂導人環(huán)節(jié),精彩的導入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興趣;有時被用于課中,用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時被用于課堂結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若能有意識地將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學習任務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中[2],以某一特定的情境為主線將知識串聯(lián)起來,將情境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將更加有利于學生知、情、意、行的發(fā)展。本文以物質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教學設計為例,以“溶解王”PK賽這一教學情境貫穿始終,不斷引導學生遵循知識情境發(fā)展的主線進行科學探究,逐步學習和認識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
一、教學思路分析
對物質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即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及其難點,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學生置于“溶解王”PK賽這一情境中,從兩位參賽選手氯化鈉和硝酸鉀人手,根據(jù)參賽內容——定量比較這兩種物質的溶解性,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參賽規(guī)則,然后根據(jù)參賽規(guī)則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得出初步較量結果,從中分析歸納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對溶解度概念的認知難度,排除了學習障礙。整個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新知。然后根據(jù)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繪制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從而對“溶解王”PK賽做出終審判決,并從中學會了溶解度曲線的簡單應用。
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邏輯性較強,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循著情境發(fā)展的主線層層深入。溶解度曲線的應用是建立在對溶解度概念不斷深入認識的基礎上的,由此學生認識到化學應用的價值。
二、教學活動設計
1.情境激趣,導入課題
【教師】親愛的同學們,歡迎來到“溶解王”PK賽的比賽現(xiàn)場?,F(xiàn)在請兩位參賽選手閃亮登場,它們是氯化鈉和硝酸鉀。
【學生活動1】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這兩位參賽選手。
【教師】投影參賽內容:定量比較這兩種物質的溶解性。
設計意圖:將情境融入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到“溶解王”PK賽的比賽現(xiàn)場,激發(fā)興趣,使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更加熱情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2.“溶解王”PK賽規(guī)則制定
【教師】俗話說:“沒有規(guī)則,不成方圓?!睂擂瘟耍捎谔?,組委會竟然忘了制定參賽規(guī)則。在座的各位同學們,只能求助你們啦。
【布置任務1】實驗要求:借助提供的實驗用品,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后設計出各組的實驗方案,最后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實驗用品:4gKNO3、4gNaCl、蒸餾水、量筒、膠頭滴管、燒杯、玻璃棒。
【教師】友情提醒:控制變量。
【學生活動2】分組制定參賽規(guī)則(實驗方案)。
方案一:同一溫度(室溫)下,向兩個燒杯中加入等量的水,然后分別加入兩種固體,攪拌,待溶解達飽和后,看哪個溶解的質量多?!芙饬慷嗟模芙庑院?。
方案二:同一溫度(室溫)下,分別向兩個燒杯中加入等質量的兩種固體,邊加水邊攪拌,看哪個先全部溶解。——用水量少的,溶解性好。
設計意圖:根據(jù)參賽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通過歸納各組的分享成果,討論確定參賽規(guī)則。樹立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不僅使學生獲得滿滿的成就感,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思維、交流合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3.“溶解王”PK賽初步較量
【布置任務2】每組任選一種實驗方案,按照表1或表2進行操作,并填寫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論。
【學生活動3】分組實驗→觀察現(xiàn)象→得出結論。
方案一:NaCl溶解的比KNO3多,所以溶解性NaCl>KNO3。
方案二:溶解4gNaCl用的水比溶解4gKNO3用的水少,所以溶解性NaCl>KNO3。
【教師】以上兩種方案都能達到實驗目的,但為了便于研究,通常我們把溶劑的質量定為100g。
【教師】剛才用方案一進行實驗的同學,是根據(jù)什么來判斷NaCl和KNO3溶解性大小的?
【學生】看達到飽和后溶解的質量。
【教師】展示剛才按照方案一進行實驗的小組的小燒杯里都有未溶解的NaCl和KNO3。
【學生活動4】觀察到未溶解的硝酸鉀更多。
【教師】如果我們改變溫度,是不是還能得到相同的結論呢?
【學生活動5】將上述還有未溶解硝酸鉀的小燒杯置于酒精燈火焰上邊加熱邊攪拌。
觀察實驗現(xiàn)象:硝酸鉀固體全部溶解。
得出結論:要比較物質的溶解性,還必須規(guī)定要在一定溫度下。
【教師】現(xiàn)在,請大家歸納什么叫“固體物質的溶解度”?
【學生】在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g溶劑(通常溶劑為水)中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質量。
【資料1】展示20℃時幾種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表3)。
【學生活動6】觀察驗證:20℃時(接近室溫),氯化鈉的溶解度確實比硝酸鉀大。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活動3自主選擇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合作能力的同時為下面得出溶解度概念做好鋪墊。通過學生活動5,明確要比較物質的溶解性還必須規(guī)定要在一定溫度下,在培養(yǎng)嚴謹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時加深對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最后通過查閱和比對資料1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與“溶解王”PK賽初步較量的結果保持一致,使學生再次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
4.“溶解王”PK賽終審判決
【資料2】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表4)。
【教師】這是通過列表法表示硝酸鉀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你能看出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嗎?
【學生】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師】通過列表法,我們可以查出硝酸鉀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同的溫度下對應不同的溶解度,不可能用表一一列舉出來。比如,我想知道在5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多少,怎么辦?
【學生】用圖像的方法來表示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情況。
【學生活動7】以溫度為橫坐標,以溶解度為縱坐標,繪制硝酸鉀的“溶解度曲線”。
【教師】通過溶解度曲線,我們可以查找出硝酸鉀在任意溫度下的溶解度,還能查找出溶解度所對應的飽和溶液的溫度。
【學生活動8】查找:①5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②溶解度是100g時硝酸鉀飽和溶液對應的溫度。
【學生活動9】用同樣的方法,繪制氯化鈉的溶解度曲線(見圖1),并對“溶解王”PK賽做出終審判決。
【學生】溫度<23℃時,氯化鈉溶解能力較強;溫度=23℃時,兩者溶解能力一樣強;溫度>23℃時,硝酸鉀溶解能力較強。
設計意圖:通過對硝酸鉀和氯化鈉這兩種物質溶解度曲線的繪制及其應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對“溶解王”PK賽的終審判決,構建了新知,從而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學習科學、應用科學的觀念。
5.歸納總結,學以致用
【學生活動10】建構知識網絡(見圖2)。
【課堂反饋】
【結束語】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但我們每個人的學習能力是無限的。只要大家刻苦鉆研,你的學業(yè)成績一定會向硝酸鉀的溶解度曲線一樣步步高升。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知識網絡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體會與反思
1.情境教學應突出學科針對性
針對性原則是指教師要結合化學學科的科學性和嚴謹性[3],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情境,勾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并通過適時引導,讓學生在課堂實踐中解決具體問題,學會從化學的角度去認識世界,感悟新知,培養(yǎng)化學學科能力。
2.情境教學應尊重學生主體性
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開展情境教學的重要保障。情境教學的開展以學生為出發(fā)點,注重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fā)揮,在和諧有序、民主寬松、富有真實情境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建構全過程。學生不僅可以從情境中獲得知識,還可以在情境中體驗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和運用的過程,給學生充分展現(xiàn)的空間與平臺,以尋求自我的發(fā)展和完善。
3.情境教學應具有整體連貫性
教師要對創(chuàng)設的情境具有全局性的把握,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具有連貫性的情境,將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情境主線有機整合起來,同時“通過緊扣教學主題的情境設計,把分散的學生思維聚集起來,圍繞同一個教學主題進行思維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4]”。
參考文獻
[1]李吉林.詮釋:情境課程的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208-213
[2] 劉斌.真實問題情境下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于新冠疫情期間一則安全提示的教學設計[J].化學教與學,2020(10):88-90
[3] 王欠文.中小學課堂情境教學設計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
[4]李慧.試論師生的對話困境與突破路徑——杜威情境理論的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2016(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