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仕玲
【摘要】富有藝術性的提問,能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智力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在語文新課標的實施中,我們要循著“問題”貫穿教學的始終這一路線,因文而定,提出“懸念”, 恰如其分地設懸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自然就學得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提出問題就為這堂課增強了活力。因勢利導,巧設疑問,能有效地啟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節(jié)課的結尾搭橋鋪路做得好,處理靈活,課內(nèi)外聯(lián)系緊密,就能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情感;興趣;個性;思維;創(chuàng)新;懸念
葉圣陶曾經(jīng)指出,作為一名教師,不光是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針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而怎樣進行“導”呢?在他的觀點中:“不僅是要針對學生進行提問。同時要針對學生進行指點。應該從深層次探究學生有哪些地方是難以理解的,并就這些地方針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進行思考。如果學生難以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那么就應該為學生講清楚這一問題?!睆闹形覀兛梢缘贸?,有一定價值的提問能夠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智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所以說,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應該重視問題的設定,良好的提問有助于“教師主導”與“學生為主體”的體現(xiàn)。教師是身處于講臺上的藝術者,假如能夠恰當?shù)牧舫鰬夷?,引起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就會成為最忠實的觀眾。下面我就語文教學中所進行的幾種嘗試進行簡要分析。
一、始以投石激起浪
美國布魯納曾經(jīng)指出:“針對學生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能夠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币虼?,教學當中有效的提問可以讓學生突然迸發(fā)出靈感,進而大腦高速運轉,并產(chǎn)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在教授新課以前,我們可借助于學生的好奇心來.
設定問題,這樣能夠快速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提高注意力,也為之后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找到學生對哪些地方感興趣,并在此基礎上設定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求知欲。就比如說在《魚游到了紙上》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揭題時可對學生提問:“魚總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下面同學們默讀課文,探尋其中的奧秘吧?”這就“制造出了懸念”,讓學生能夠懷著飽滿的熱情閱讀課文。
又如教學《橋》一課時,老師在上課前,在黑板上板書“橋”字,讓學生說說看到過哪些橋?了解一些什么結構的“橋”?課文為什么以“橋”做題目?文中寫的“橋”是什么樣的?下面同學們一起閱讀課文,自己尋找答案。于是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去讀課文。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更主動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學習也會收獲良好的效果。當然這也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故作懸念牽全身
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想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設定懸念,有時也會有觸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抓住爭議點,設計富有開放性的問題
利用爭議點來設置問題,這樣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讓其情感、興趣、個性等在爭辯交流中得到呈現(xiàn)、撞擊,從而使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發(fā)散中迸進。
《草船借箭》中,周瑜說“對,先生和我想的一樣,現(xiàn)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痹谶@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一樣”、“趕造”兩詞來對學生進行提問“周瑜明明知道軍中缺箭,為何還要向諸葛亮發(fā)問?他讓諸葛亮承擔造這十萬支箭任務的原因是什么?”而在學生閱讀第三段周瑜活動時,就能夠得出答案了,周瑜是給諸葛亮下了一個圈套。接著,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我得吩咐軍匠們,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眮韺W生進行提問,“諸葛亮在三天中有可能會完成任務嗎?”當學習第四段的時候,可以得知諸葛亮向魯肅借船。此時,老師還可以提出第三個問題,“諸葛亮接受的是造箭的任務,那么他為什么要借船呢?”這樣就成功勾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到了整篇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就是草船借箭時,學生們就會恍然大悟。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神機妙算”這一詞語來對學生進行提問“諸葛亮的計策神在什么地方?妙在什么地方?”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就好像是在迷宮中富有興趣地邊學邊解謎,其樂無窮。
又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可提出這樣的爭議:我們應學習花生還是桃子、石榴、蘋果?為什么?《少年閏土》一文可這樣提出爭議:假如你身處于那個時代,你想變成閏土抑或是文中的“我”?為什么?學生在讀議中就會據(jù)理力爭,既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升華認識人物品質(zhì),還會產(chǎn)生一個個創(chuàng)新的見解,同時也訓練了表達能力。
(二)抓住發(fā)散點,設計富有想象力的問題
要想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所提高,就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而對于一個人來說,其是不是有足夠的想象力直接決定了其創(chuàng)新能力處于什么水平。而在閱讀中借助于文中的發(fā)散點,進行思維訓練,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
就像是《跳水》這一堂課的教學中,可以就船長命令孩子跳水的部分進行提問:“如果不跳水,是否還有別的辦法?你提出的辦法跟船長的比哪一個更具有優(yōu)勢性?原因是什么?”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快速活躍起來。有的學生指出:“可在甲板上墊墊子?!庇械膶W生指出:“可在桅桿下張起網(wǎng)用來接小孩?!钡鹊?,說法各式各樣。但多次討論之后大家一直認為還是船長的辦法比較快速有效。如此一來就可以利用對比分析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再見了親人》最后三節(jié)的過程中,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1.在列車沒有開動時,站臺上是什么樣的情景?志愿軍和朝鮮民眾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2.在列車開動以后,還會產(chǎn)生哪些情景?3.在列車駛離站臺之后,如果你是志愿軍中的一員,你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心情是什么樣的?學生借助于聯(lián)想,就可以對中朝人民的感情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認知。
因勢利導,巧妙的設定問題能夠讓學生對學習更加感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并促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愛因斯坦曾經(jīng)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當學生對學習有興趣之后,就會自然而然的沉浸其中,越學越有興趣,從而收獲良好的成效。
三、課雖盡而意無窮
在每堂課的結尾,教師必須針對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進行總結。而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向學生們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對下一堂課的學習充滿興趣。事實上,學生對于課文的閱讀屬于對課文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經(jīng)歷不一樣,個性不一樣的學生對相同的內(nèi)容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尤其是在課文中有很多蘊含深刻含義的模糊點。對此,需要學生的思維充分發(fā)散,并讓其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允許各種答案的存在。
比如說《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刻的教學中,分析“小女孩在新年的前一天死于街頭的原因?”學生經(jīng)過總結之后得出:小女孩之所以會同時在街頭源于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老師再一次提問,“假如小女孩身處于當代中國,她會是什么樣的?”雖然課文教學已經(jīng)完成了,但學生們的思想仍然繼續(xù),他們會對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做出對比分析,從而更深入的了解這兩種制度。
比如說在《一夜的工作》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對周總理辛苦的工作和節(jié)儉的生活做出了詳細的描寫。事實上,周總理的工作有很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者只是對他的一天進行了描寫。從中我們就能認識到周總理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接著,我讓學生回想《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我提出:“同學們是不是還記得民眾齊送周總理的壯觀場面!總理能夠得到大家的愛戴不是沒有原因的。再回顧一下《一夜的工作》中有關周總理的描寫,我們就能得出答案了。對此,我們是否能夠按照課文中給我們的信息,來對可愛的周總理進行描寫呢?”對此,同學們踴躍發(fā)言——有的說:周總理生活簡樸,嚴于律己;還有的說:周總理工作一絲不茍,平易近人,熱愛民眾,是一位可敬可愛的總理……
在實際的過程中,課堂的結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靈活運用。事實上,語文教學中如果課堂結尾完成的比較好,能夠讓課內(nèi)教學與課外教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并促進語文教學效果的穩(wěn)步提升。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將“問題”與整個教學緊密結合,按照具體的課文內(nèi)容確定問題,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足夠的興趣。在校園這片土地上,同學們可以和老師共同成長、共同努力、共同收獲,一起迎接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顧文東, 單紅芳. 喜歡《小學語文教師》[J]. 小學語文教師, 2005(6):1.
[2]查登玉. 創(chuàng)新啟發(fā)式教學 演繹精彩課堂[J]. 新課程研究:下旬, 2018(7):2.
(責任編輯: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