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麗
關鍵詞:高中地理;“以圖導學”; 根據學生興趣;完善學習設備;應用圖示方式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6-
在面對學生所提出的不同的地理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都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考,這樣才能夠為學生構建有序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讓學生通過有趣的課堂體驗,不斷的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參與感。而且也能夠讓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更加的頻繁。這樣教師才能夠更加完整的了解到,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反饋,在隨著教學模式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教師都可以將以圖導學的教學理念,運用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開展過程中來。通過將不同的插圖以及地圖的形式,為學生講解不同的理論知識內容,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一個豐富的想象能力,并且促進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內容運用的實踐性,也能夠逐漸的幫助學生,完善自己在地理課堂中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都可以運用圖示的解題方式提高自己對于題目的解答準確率,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都需要針對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
一、根據學生興趣,進行以圖導學
在針對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將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運用在不同的教學板塊講解知識的前提下,都可以逐漸的引導學生,朝著更加具備邏輯性的思維,進行合理的發(fā)展。這樣才能夠不斷的激發(fā)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內容的探究樂趣,也可以更加順利的開展不同的以圖導學活動。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從不同的教學視頻中,觀看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的前提下,教師才能夠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興趣的發(fā)展,逐漸的運用不同的以圖導學的方式,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參與度。也能夠幫助學生確立自己在課堂中的學習主導地位,所以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都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發(fā)展方向,讓學生對于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進行有效的描述,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內容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的合理,也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地圖繪圖能力。
二、完善學習設備,便于以圖導學
對于教學課堂中學習設備的完善,教師都需要讓學生對于知識內容,進行合理有效的預習。這樣不僅能夠便于將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運用在其中,也可以更加合理的針對學生的學習反饋,設定出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水圈與水循環(huán)”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在對于水圈與水循環(huán)的知識內容進行合理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都需要先完善,在課堂中的教學設備的運用,這樣才能夠便于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有效落實。而且也能夠針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所以在這樣的教學前提下,教師都需要讓學生對于水循環(huán)的知識內容有一個更加合理的解讀和分析。并且能夠讓學生將水循環(huán)的知識內容,與水圈的知識內容,建立一個比較清晰的邏輯關系。在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的前提下,教師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繪圖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夠對于自己所做的學習筆記,變得更加的清晰和明了。
三、應用圖示方式,推進以圖導學
教師在應用以圖導學的方式的過程中,都需要根據課堂中所講解的實際理論知識,為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夠既培養(yǎng)學生的繪圖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意識。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自然資源與人類”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學生在面對不同的自然資源與人類之間關系的前提下,都可以先進行合理的討論,而且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類觀點的過程中,也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以此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參與的主動性,通過運用圖示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推動以圖導學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有效落實,也能夠讓學生對于不同的圖示內容都可以進行合理的探究。因為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其種類都是非常豐富的,但是由于人類的過度挖掘,自然資源的消耗速率也是比較快的,所以教師在借助自然地理知識內容的講解,都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生活理念。
總而言之,地理知識內容的學習與很多圖示內容都是具有緊密關聯性的,所以在這個教學的前提下,教師都需要先培養(yǎng)學生對于地圖的觀看技巧。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面對不同的圖示內容的前提下,都可以聯想到自己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從而有效的豐富學生的地理學習空間,而且也能夠讓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強。教師再將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運用在不同的地理教學課堂的前提下,都可以推進不同的教學理論知識內容的有效講解,能夠讓學生對于自己的讀圖能力以及繪圖能力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霞.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區(qū)域地理“以圖導學”教學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4):65-66+112.
[2]張鴻斌.信息時代背景下高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方法[J].教育觀察,2019,8(2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