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甫沉郁頓挫詩風賞析”的單元教學為例"/>
北京市第十七中學 蔣 梅
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強調: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統(tǒng)籌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也明確指出: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加強實踐,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建構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為了有效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育人目標,推進育人方式變革,筆者結合所教學生實際開展了持續(xù)研究、實踐與反思,下面就以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為例,與同行分享基于任務群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具體做法和教學反思。
所謂大單元,是以大主題統(tǒng)率各項教育內容,以大情境打通語文與生活,以大任務統(tǒng)領各項學習活動。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圍繞真實的問題主動積極地閱讀、梳理、討論、表達與交流。本單元屬于必修課程“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人文主題是“生命的詩意”,精選了魏晉時期至唐宋時期的經(jīng)典詩詞作品八首。筆者以“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賞析”為“軸”帶動本單元的學習,通過杜甫詩風的分析、歸納和梳理,探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人及其詩風特點,進而體悟生命詩意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基于課標和教材的研究,筆者明確了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是通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細致而全面地了解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選讀杜甫不同時期的作品,欣賞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藝術魅力,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并制訂了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細致而全面地了解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2)選讀杜甫不同時期的作品,欣賞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藝術魅力,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力;(3)反復朗讀杜甫的代表作,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境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教學目標,在核心任務“明杜甫詩風,感生命詩意”的驅動下,筆者將本節(jié)課分為兩個任務、五個活動,每個活動聚焦不同學習任務,師生基于學習任務的完成不斷推進課堂教學,有效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生命是學生生活中最豐富的元素,他們身邊到處都有生命的存在,他們自身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然而,如何對待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的有限性,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往往因為看似與考試沒有直接關系而長期被忽視。一個人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精神世界的溫度和高度。語文課要引導學生去感受生命之真。本單元以杜甫為例,通過分析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進而體驗其生命的詩意與生命的張力,體察詩人的生命追求。學生在小學、初中都學習過杜甫的詩作,但是對杜甫的了解只停留在憂國憂民上,對杜甫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民,他在什么樣的境況中寫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詩作,他沉郁頓挫詩風蘊含著怎樣的豐富意蘊等問題,都是學生在認知上的盲區(qū),而這些盲區(qū)的存在會嚴重影響、甚至阻礙學生真正去感悟、體會詩的內涵。對此,學生課前閱讀了馮志的《杜甫傳》,全面且細致地了解了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生平階段進行了探究性學習。例如,通過制作微視頻來講解杜甫生平經(jīng)歷的變化;通過繪制圖畫,利用色彩與構圖來分析杜甫思想的曲折變化;精選樂曲進行配樂詩朗誦,細致分析曲調與作品內容之間的關系等。
任務一 明杜甫詩風,悟沉郁頓挫
活動1:導入概念,明杜甫詩風
活動2:知人論世,感仁者之懷
活動3:賞析作品,析頓挫之風
任務二 辨詩人詩風,感生命詩意
活動1:練習鞏固,辨詩人詩風
活動2:朗誦詩歌,感生命詩意
任務一 明杜甫詩風,悟沉郁頓挫
活動1:導入概念,明杜甫詩風
提問:杜甫詩風的特點是什么?
教師出示支架式閱讀材料:“臣之述作,雖不足以鼓吹六經(jīng),先鳴數(shù)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杜甫《進〈雕賦〉表》)”后世遂以“沉郁頓挫”作為杜詩的主體風格。
設計意圖:基于單元教學的整體安排,學習本單元的詩詞,以詩風為切入點進行單元整合。通過教師提供的閱讀支架,學生可以迅速篩選、提煉信息,找到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特點。
活動2:知人論世,感仁者之懷
學生通過跨媒介交流的方式,分享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進而理解杜甫沉郁詩風中所蘊含的深廣內容,理解杜甫博大的胸懷和雄渾壯闊的意境。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馮志《杜甫傳》的閱讀,把杜甫的生平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少年壯游、困守長安、為官流亡和漂流西南階段。學生在了解每個階段特點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多種媒介來表達自己的解讀。
教師活動:教師對學生展示中的重點進行強調,對有所遺漏的地方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課標》的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要改變因循守舊的語文教學習慣,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整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jīng)歷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在更廣闊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與運用?!睂W生代表匯報交流,其他學生進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并以此感受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博大心懷,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境界。這正是杜甫詩歌“沉郁”詩風的深刻內涵。
活動3:賞析作品,析頓挫之風
通過對《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情感梳理,理解杜甫詩歌情感的千回百轉,進一步體會杜甫詩風頓挫的特點。
學生活動:通過協(xié)作學習完成此任務。首先,學生作為個體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找到最佳方案,在此過程中一定會出現(xiàn)認識上的種種分歧,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排除錯誤答案,最終直指問題的核心,形成統(tǒng)一的見解。
教師活動:根據(jù)學生小組匯報的信息進行板書,對小組間質疑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引導分析。
設計意圖:《課標》指出: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進行字斟句酌的分析鑒別,梳理作者情感的發(fā)展脈絡,正是感受、體驗文學作品語言和形象的過程。
任務二 辨詩人詩風,感生命詩意
活動1:練習鞏固,辨詩人詩風
從《月下獨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輕肥》三首詩中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作品,并進行分析。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jù)《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句體會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從《輕肥》中“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一句體會白居易平易淺顯的詩風;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梳理出杜甫聽到官軍收付了河南河北失地后“驚”“喜”“狂態(tài)”“狂想”的曲折情感,此詩最能代表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選自部編版必修(上)第三單元“文學閱讀與寫作”單元,《課標》中課程目標指出:要“運用專題閱讀、比較閱讀等方式,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閱讀、鑒賞、探究與寫作”。所以,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對李白、杜甫、白居易典型的詩風特點進行辨析,在對比中全面了解詩人詩風的特點。同時,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驗,尋找規(guī)律,以此來探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人詩風的特點,并進一步體會其生命的詩意。
活動2:朗誦詩歌,感生命詩意
學生活動:剪輯樂曲,深情朗誦,并說明配樂理由。例如,學生選擇朗誦的作品是《望岳》,選擇曲目是《望月之城》,選曲理由是:《望岳》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詩人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這首樂曲前30秒較為舒緩,與一、二句描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相符合。30秒之后音調升高,響度變強,氣勢符合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fā)自己的抱負。
設計意圖:《課標》“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任務群明確指出“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豐富語文學習的手段。通過實例分析,研討多種媒介信息存儲、呈現(xiàn)與傳遞的特點,分析合理選擇、恰當運用不同類型的媒介對表現(xiàn)主題、傳遞信息、促進交往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加以總結,形成結論”。此環(huán)節(jié)通過音樂的媒介,不僅給了學生表現(xiàn)才華的舞臺,而且通過誦讀以及選曲理由的介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杜甫詩歌的內涵,感受其生命中勃發(fā)的激情。
本節(jié)課后,筆者布置了分層作業(yè),學生可以自選一項完成。寫一首送給杜甫的詩;寫一篇關于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文學短評;以“杜甫,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散文。
設計意圖:《課標》中指出“捕捉創(chuàng)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個性化的作業(yè),尊重學生的選擇。
所謂學習情境指的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學生當下或未來會遇到的情境?!墩n標》中提到“在學生感興趣的媒介應用領域,創(chuàng)設應用場景”。本單元學生通過利用視頻、繪畫、配樂朗誦等多種媒介來體悟生命的詩意,就是真實場景中的項目學習,而且都是社會大眾和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真實應用場景中的項目中學習,在做中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設計了18個學習任務群,每個任務群都有各自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彼此之間又滲透融合、銜接延伸。本節(jié)課筆者根據(jù)“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各自特點、學生的學習程度,以及教師自身對跨媒介教學的長期研究,把以上兩個任務群進行了整合。學生通過自制微視頻、繪畫創(chuàng)作、配樂詩朗誦等跨媒介的不同藝術形式,分析和交流了對杜甫生平經(jīng)歷和思想內涵的個性化理解。
《課標》規(guī)定,“要改變因循守舊的語文教學習慣,也要打破唯技術至上的觀念,把握好技術與語文的關系,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本節(jié)課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整合了課堂教學,能引導學生經(jīng)歷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不再是單一的教師講授灌輸,而是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利用視頻、美術、音樂等跨媒介形式完成了對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二次解讀,特別是視頻的制作,學生首先要篩選大量信息組稿、寫稿,還要一幀一幀地把畫面與文字內容相匹配,在匹配過程中就完成了對杜甫思想內涵的個性化解讀,為沉郁頓挫詩風的理解打下了堅實基礎,實現(xiàn)了知識的再運用。學生在觀看時,便更容易隨著情節(jié)暫時超越現(xiàn)實世界而進入作品營造的另一個時空,跟隨著人物的命運感受強烈的喜怒哀樂,這便是一種審美境界。本節(jié)課在教學方式的探索上力圖營造這樣一種審美境界。
本節(jié)課既要學習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又要對其沉郁頓挫的詩風進行賞析,還要體會其生命的詩意,學習內容不可謂不豐富,同時這也導致了學生在課堂上有些前松后緊,對頓挫詩風的賞析,學生討論不太充分。這個問題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也就是學習資源豐富與課堂學習時空有限的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課標》中“教學建議”部分給出了幾條原則性的建議,以下兩點是本節(jié)課應該特別注意的:其一,抓住核心素養(yǎng)這一關鍵,少糾纏具體的知識講解;其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開展自主學習。這兩點是今后要重點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