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新建路小學 解雪蓮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始終占據著相對重要的地位,除了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讓學生增長知識、獲得綜合發(fā)展。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讀,在讀書的過程里經整體感知,使學生有所悟,并通過閱讀進行語感培養(yǎng),使情感從中受到熏陶。但是閱讀教學與其他方面的教學相比,趣味性不強,學生興趣不高,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勢必會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結合小學生現(xiàn)狀,圍繞閱讀教學的目標,積極探尋創(chuàng)新、有趣的教學手段,提高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一門藝術,可以帶給人們良好的體驗,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我國具有上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字都是通過歷史的不斷演變與發(fā)展形成的一種文化產物,閱讀是對文化進行傳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閱讀教學能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無聲默讀或者有聲朗讀,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感受,提升閱讀效率,歸納總結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兩者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積累豐富的素材運用到寫作過程中,也能在寫作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水平,從而實現(xiàn)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同步提升。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讓人感受到真、善、美,引發(fā)情感共鳴,陶冶審美情操。因此,學生在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時,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逐步提升審美能力。
很多學生的生活都十分單調,真正接觸社會的時間較少,沒有獲得足夠的生活認知與豐富的情感體驗。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用更加直觀且生動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把原本抽象的內容用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文本中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動態(tài)化。
例如,在課文《鳥的天堂》教學中,對“獨木成林”的大榕樹,學生根本沒有見過。教師要先利用課件將近景與遠景中的大榕樹呈現(xiàn)出來,確保學生既感到驚嘆,也能發(fā)出“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感嘆。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是“鳥的天堂”的一名導游,應該如何向游客介紹這里的美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會認真寫導游詞,甚至有的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會編寫神話故事,對大榕樹、鳥等進行全面介紹。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非常主動,教師通過入情入境的解說,不僅實現(xiàn)了課文內容的內化,也讓學生對“鳥的天堂”充滿了向往。
新課標2011年版語文課本中,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文學性知識,同時加入了很多趣味性課文,所以語文教師必須琢磨透教材,要挖掘其中趣味性的閱讀材料,借此來調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其閱讀積極性的提升。
例如,小學語文《金色的草地》一課,教師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問:大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草地都是什么顏色呀?大家見過金色的草地嗎?通過這一系列問題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興趣,隨后順勢引出這篇課文:大家知道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嗎?仔細閱讀課文后你就會找到答案。教師借助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去閱讀,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還保證了閱讀的效果。其次,當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還可以要求他們編排一些小話劇進行表演,深化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使整個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最后,教師講解完課文后,可以給學生推薦有趣的課外書籍,實現(xiàn)課內課外相結合。
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給學生帶來愉悅的感受,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努力營造良好閱讀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更加舒適的閱讀空間。除此之外,教師在組織開展閱讀教學時,需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閱讀時間,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自己當成課堂教學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創(chuàng)建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讓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時,當學生可以較為流利地朗讀課文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肖邦熱愛祖國但為何卻離開祖國?埃斯內爾老師為何會贈送肖邦一個裝滿泥土的杯子?肖邦為何要將對祖國的思念與擔憂寫在自己的作品中?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來討論上述問題,這樣做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教材中的課文通常只能發(fā)揮引導作用,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和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但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薦課外書籍。與此同時,語文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實施科學有效的指導,讓學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概括文章內容,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閱讀時看到的優(yōu)美語句摘錄下來,豐富他們的寫作素材。
例如,在《海倫·凱勒》一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在對課文展開詳細分析之后,要求學生分析討論文中主人公的語言、動作,感受主人公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以及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的來了解海倫·凱勒,并在閱讀后寫一篇讀書筆記,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另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了解張海迪、霍金等名人故事,從而拓寬他們的閱讀范圍,收獲更多知識。
小學語文教材,大部分課文都有較強的趣味性,課文編排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較為契合,所以在組織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應當根據課文中的內容來合理組織角色扮演游戲,幫助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理解,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簡,突破重點,輕松學到知識,提高閱讀質量。
例如,在《畫家和牧童》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挑選出若干名學生扮演課文中的商人、戴嵩、教書先生與牧童,開展情境表演,配上相應的動作以及人物語言,另外選一名學生進行旁白的閱讀,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文中情境,這樣做既實現(xiàn)了高效閱讀,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認識到畫家戴嵩虛心學習的良好品格。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和重視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客觀要求,同時是學生未來學習與成長的需要。語文教師應當采取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的趣味性,積極拓寬閱讀視野,豐富閱讀積累,參加閱讀活動,真正實現(xiàn)從“閱讀”到“悅讀”的轉變,確保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