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河北省固安縣大王村幼兒園 河北 廊坊 065500)
幼兒正處于啟蒙時期,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教學可對幼兒成長和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反之則起到負面作用,由此來看,在學前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滲透需要講究方式方法,不可一味照搬和模仿,這對每一位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而言都是一項艱巨挑戰(zhàn),為緩解相關教師的工作壓力并持續(xù)有效推進德育教育,特引申出此次研究,為廣大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保駕護航。
在國內,德育教育理論最早由陶行知、陳鶴琴先生提出,他們認為語言教育和行為教育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手段,也提倡行教重于言教,側面引申出行為教育比言語教育更為重要的觀點。陶行知先生看重幼兒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認為“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在陳鶴琴先生看來,德育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需重視幼兒與自然、社會的接觸,只有親自觀察、親自體驗才可獲取更完整、更立體的知識和經驗,推崇生活化教育,特此提出“五指活動”。
結合陶行知先生和陳鶴琴先生的觀點,可將德育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視角來解析。廣義而言,德育是在明確目標下、明確計劃下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等;狹義而言,德育專指學校德育,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形成適應社會的品德和社會所需的品德,可簡單概述為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就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德育目標,可概括為幾點:一是讓幼兒初步形成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思想情感。二是讓幼兒養(yǎng)成科學思維,做到誠實守信、勤學好問、團結友愛、勇敢禮貌、遵紀守法等,具備適應社會和社會所需的各項品質,同時讓幼兒擁有成長和發(fā)展所需的一切品質。面對學前教育教學的德育目標,需要相關教師從情感入手、從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切實將德育教育科學滲透、人性化滲透。
學前教育階段的德育教育可劃分為社會性教育、個性教育和創(chuàng)新三大板塊內容。
社會性教育又可細分為三個方面內容:其一,幼兒需要自覺聽從教師提出的規(guī)范來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是幼兒德育的核心,主要反映道德行為和人際關系確立的基本要求;其二,形成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如升國旗的嚴肅認真、行注目禮,又或是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等;其三,學習人際交往技能,旨在讓幼兒輕松融入群體生活并打開個人交際圈,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和實現健康成長。
個性教育主要側重于幼兒良好個性品質培養(yǎng),如獨立性、勇敢、堅強等品質,對幼兒個人今后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應當避免人們經濟水平提升導致幼兒產生較強自私性、較強依賴性等負面?zhèn)€性。
創(chuàng)新教育與其他教育在內容上存在較高相似性,一方面在人的價值體現上進行完善,另一方面要是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幼兒個體價值認知在過去的德育教育落實過程中常常被忽略,一味的將幼兒培養(yǎng)成符合社會公德的人是錯誤的思路和做法。
一方面,對幼兒發(fā)展十分重要。首先,德育是幼兒個性化成長的需要,幼兒的個性化成長包括身體發(fā)育、品德養(yǎng)成、性格與情感培養(yǎng)等多方面內容,在大多數國教育學家眼中,意志比天資更重要,且學前教育階段是培養(yǎng)良好意志品質的重要階段,對今后長久、深入學習起到重要作用,如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有研究表明,成就與智力并無直接關系,且存在的關系不能證明為正向關系,差異主要集中體現在意志品質方面,由此奠定了德育教育于學前教育階段的滲透意義、滲透價值。其次,德育教育對幼兒情商的培養(yǎng)和提升有重要影響,是幼兒情商形成和提升的必不可缺支持,德育教育會讓年齡較小的幼兒接受正向引導、形成正確做人和做事準則,只是要達成情商培養(yǎng)和提升目的,需要家庭介入德育教育中。
另一方面,對社會發(fā)展十分重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宏觀視角下,提高每一位公民的道德水平是必要工作,其中便包含幼兒群體。另外,幼兒群體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未來社會主義接班人,自然會在道德品質方面面對更高要求,有助于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和諧,也會促成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和諧局面需要以較高的道德水平作為支撐,而學前教育中的德育滲透便是實現這一偉大戰(zhàn)略所作出努力中的小小縮影。
就當前了解的情況看,我國學前教育德育滲透效果較于之前有較大改善,但是依舊存在較多問題和瑕疵,使得學前教育德育滲透工作有較大進步空間,目前將德育滲透工作中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其一,幼兒教師采用過于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滲透德育教育,如通過口述方式向學生灌輸道理,教育過程極為枯燥,使得幼兒失去了聆聽興趣,甚至產生了抵觸情緒和反感情緒,不利于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其二,幼兒理解能力較弱,教師并未關注和引起重視,往往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出現專業(yè)術語也會讓幼兒模棱兩可,又或是教育內容過于高、大、上,不能較好的與幼兒生活相結合,會導致德育教育失去原本育人價值。
其三,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處于缺失狀態(tài),導致德育教育不能全方位滲透,育人成效自然會差強人意,同時,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容易導致幼兒滋生更多不良思想和習慣,如在溺愛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使得幼兒不夠獨立,也會使得幼兒私心加重,若不能得到家人糾正,勢必會對幼兒今后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在學前教育教學的德育滲透工作中,幼兒教師起到主導作用,更是在德育滲透工作的執(zhí)行人,可謂直接關系著德育滲透成效和育人質量,在整個德育教育體系中可謂重中之重的人物,在真正實施德育滲透工作之前,率先樹立正確德育觀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要正確與客觀看待德育教育,認知和把握德育教育的內涵、內容、目標和滲透的必要性、重要性,更要明確自身在德育滲透工作中的職責和義務,視幼兒為教育主體,出于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思量而有目的、有計劃的滲透和推進德育教育;其次,要認知自己的能力、素養(yǎng)在德育滲透工作中起到的影響和發(fā)揮的作用,進而不斷學習并不斷在品德、個性、能力上有所提升;然后,要在德育滲透工作中對幼兒一視同仁,發(fā)自內心的喜愛和關愛幼兒成長,不可在工作中松懈,杜絕虐待幼兒事件出現;最后,認知家庭教育在德育滲透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性,嘗試構建家校合作的德育機制。
在德育滲透過程中,創(chuàng)設良好德育環(huán)境至關重要,可避免德育滲透過于突兀、刻意,可防止幼兒出現心理不適感,教師可酌情按照以下思路創(chuàng)設良好德育環(huán)境。
一方面,通過良好互動創(chuàng)設良好德育環(huán)境。幼兒教師要以平等姿態(tài)與幼兒進行互動,建立良好關系并營造出愉悅與輕松的德育教育氛圍,讓幼兒想說、愛說,在互動中更好的傳遞德育思想。
另一方面,通過室內布置、多媒體渲染創(chuàng)設良好德育環(huán)境。確保德育教育在美觀與干凈的室內環(huán)境中更好滲透,可帶領幼兒一起參與到課堂打掃活動中,亦或是在室內環(huán)境中添置花花草草、張貼或懸掛名人警句,進一步突出教育屬性。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在多媒體的音效介入下,提升室內環(huán)境的輕松氛圍、德育氛圍,讓德育內容、德育主題更輕松滲透。除了關注室內環(huán)境,還要關注室外環(huán)境,即幼兒園環(huán)境,需要將德育教育資源充分使用。
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大多沒有較強理解力、判斷力且閱歷較為缺失,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和事物影響,這也是為何學前教育階段孩子可塑性較強的根本原因,也正因如此,才需要更科學的選擇德育內容,只因幼兒會受德育內容的顯著影響,往往會將了解到的德育內容視為重要準則,出于對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思量,還需幼兒教師負責任的將對幼兒有益的德育內容搜集、篩選和總結。
教師可將培養(yǎng)幼兒的個性習慣視為德育教育前提,從而在教育中配置和推出節(jié)約用水、不亂扔垃圾、上廁所后洗手、上下樓梯靠右走、學會說謝謝等內容,讓幼兒學會獨立、學會尊重他人和學會與人正確相處,后續(xù)可為幼兒補充愛國、愛家、愛護自然環(huán)境和小動物等內容,確保德育教育內容足夠積極、正能量,讓幼兒可以感受到高尚品德就在身邊、就體現在日常小事中。
不同地域、不同幼兒園的幼兒有著較大差異,需要幼兒教師從實情出發(fā),結合德育滲透目標、德育滲透需求等酌情選擇德育滲透路徑,不可一味的模仿其他幼兒園幼師采取的滲透方法,為此,幼兒教師需要在德育滲透中具備如下兩個基本思路。
一來,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滲透??稍谟變簣@一日生活中選擇合適時機進行滲透,也可在幼兒家長支持下在幼兒家庭生活中滲透,需要教師和家長發(fā)揮指導作用,從小事中滲透德育思想,讓幼兒可以獲得啟發(fā),從而更好的養(yǎng)成好習慣。
二來,可在幼兒心理變化中進行滲透。幼兒心理十分敏感,有些幼兒外向,什么事都不放在心力;有些幼兒則相對內向且不善言談,情感不會輕易外露。面對不同性格與心理的幼兒,教師要采用不同方式與幼兒進行互動、溝通,博取幼兒信任,在諄諄教誨中塑造幼兒良好心態(tài)并提高道德水平。
教育發(fā)展新時期,幼兒教師需要確保德育教育滲透工作與時俱進,更要保障德育方式不斷優(yōu)化、得以創(chuàng)新,從而帶給廣大幼兒不一樣的體驗、體會,從而健全幼兒道德品質并發(fā)揮德育教育真正育人作用,可酌情參考以下方法:
其一,教師親身示范,發(fā)揮榜樣作用。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對象,鑒于幼兒好模仿、愛模仿的年齡特點,幼兒教師不妨嚴格要求自己并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在實際行動中感染幼兒“有樣學樣”,間接滲透德育教育,如見人微笑打招呼、吃飯不浪費一粒米、看到垃圾就撿起來并將其扔進垃圾桶等,讓幼兒在向教師看齊過程中逐步提升道德水平。
其二,開展有意義和趣味性德育活動。幼兒喜歡參加活動,對各式各樣活動都充滿興趣,且幼兒參與活動往往帶有較強意愿,也會在活動中全身心參與,由此來看,活動不失為較好教育渠道。建議幼兒教師為幼兒組織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活動,如德育主題的表演活動、編故事活動、演講活動、辯論活動等等,讓幼兒參與其中并理解對錯、明辨是非,才可以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等等,增強幼兒活動感受、加深幼兒活動印象。例如將《孔融讓梨》作為藍本進行表演,讓幼兒了解謙讓美德,從而構建與人正確交往的能力和品質。
其三,讓家庭介入德育教育中。幼兒教師需要認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著手構建幼兒園與家庭合作的德育教育格局,彌補德育教育家庭缺失的不足,在家長的配合下改掉幼兒的嬌慣習慣、自私行為,更可攜手幼兒家長組織母親節(jié)活動、感恩節(jié)活動等,為幼兒提供歷練機會,將德育教育逐漸滲透進幼兒生活中。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基礎部分,是幼兒的重要啟蒙階段,將德育滲透學前教育有其必要性,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對幼兒建立自己的人際圈、更好適應社會有較大益處。還需幼兒教師將德育教育巧妙滲透于日常教育,更要尋求幼兒家長的幫助,方可保障德育教育全方位滲透,自可讓幼兒成為最終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