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璐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稱“班級上課制”。在這個過程中有兩點需要我們注意:第一,主要人物是教師和學生,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全過程,絕大部分的授課狀態(tài)是一位教師和一群學生。在這種狀態(tài)下,教師就是權威,我們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如果教師教錯了,學生也就跟著學錯了,教師責任重大。第二,它主要包括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問答,以及教具的使用。也就是說,課堂上不僅有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也很至關重要。
語文學科是學習語言文字使用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科。所謂綜合性指的是聽說讀寫多角度,學生得活動,得思考,得討論,得說,得讀。從《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可以看出這一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闭Z文是學習一門語言,自身學英語的經歷告訴我,學任何一門語言,沒有充足的讀和說,即便理論再明白也是沒效果的。尤其是低年級,多讀一定是一個既省力又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的起點不是走進教室的那一刻,教學的起點是備課。備課也有起點終點。備課的起點是學情,終點是教學目標。目前學生的學習情況,簡稱為學情,它是備課的起點,一切設計和環(huán)節(jié)都要考慮這個因素,從這個學情出發(fā)展開教學。課堂最終服務的是學生,學生的起點決定著我們的教學起點,也是教學終點確定的重要依據。學情有三方面:學段學情,這個在課標中已經點明;班級學情,自己的班自己熟悉,自己的學生自己了解,對于要學的知識能不能接受,接受的效率是怎樣的,自己最清楚;突發(fā)學情,也叫課堂生成,這個是最不能忽略的,它是最實在的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所在。一堂語文課既要教生字又要讀課文還得探尋人物形象,有的老師再給學生補充點寫作背景材料,目標過多,而每個目標的落實又顯得蜻蜓點水。仔細研究語文大師的教學目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名師的目標是清晰的,具體的;名師的目標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的,為學生服務的。所以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前先考慮學生情況,是非常必要的。
備課的終點是教學目標。雖然在實際寫教案時,教學目標是寫在最前面的,但它是整個課堂的終點,也就是,通過我們的這一節(jié)課,最終讓學生掌握什么,這就是教學目標,它是最終的目的地。如果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好,那涉及高效和低效的問題,但目的錯了或不準確,那就永遠到不了終點了。教學目標的制定參考三個方面。第一是學段目標,這個參考課標。第二參考單元目標,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有單元目標,第一條是涉及課文的,第二條是涉及習作的。第三參考課后題。這是本篇課文最直接的目標。如果拿到一篇課文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解讀,那就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把課后題解決好就可以。另外還有關注詞語,會讀,有感情讀,讀好,會寫,知道,了解,明白,會用,這些詞語的程度不一樣,在教學中的深入程度也不一樣。
課堂教學有兩個終點,一是日常教學,終點是學生反饋。這個反饋有三個,課堂反饋,就是課堂提問和檢查情況。二是作業(yè)及練習反饋,通過批閱作業(yè)和習題,我們能知道課堂教學后學生的掌握情況。三是檢測反饋。單元檢測、期末檢測都能反映問題,通過反饋進行查缺補漏。
除日常教學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公開課,這時的教學終點除學生反饋外,還有教師的評課。評課和聽課其實差不多,把聽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就是評課,所以與其說評課怎么評,不如說聽課怎么聽。聽課聽兩方面,專業(yè)能力和個人素養(yǎng)。專業(yè)能力就是教學目標定得對不對,準不準。課堂環(huán)節(jié)是否有效,邏輯和表達上是否有問題。有沒有知識性錯誤。通過觀察學生,最后的教學目標達成度怎么樣。個人素養(yǎng)是板書設計是否合理,字跡是否工整。語言表達是否符合學段和課文內容的要求。情感渲染能否帶動學生,尤其是情感比較強烈的課文,如《圓明園的毀滅》《伯牙鼓琴》《掌聲》。對于突發(fā)學情的應變能力,對于課堂節(jié)奏的把控。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動態(tài)的,教師是動態(tài)的,學生也是動態(tài)的,不走進課堂,這節(jié)課究竟怎么樣誰也不好說。但有些意識還是要形成,比如要考慮學情進行預設,要注意用詞讓學生聽懂,要設定好目標,這才是本節(jié)課的終點。于教育而言,我們都是行路人,我們都向著目標努力前行。
392850058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