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英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致明學校,廣東 廣州 511300)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重要主張。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工作,并為此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將其納入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全面推動德智體美勞綜合性教育的發(fā)展成效?!耙詣谟隆背珜г趯W生教育群體中,創(chuàng)新勞動基地建設,構建特色勞動教育體系,實現勞動實踐活動和德育思想教育的雙邊滲透。從而強化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的互為統一,充分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應用能力。
追溯其發(fā)展歷程,“以勞育德”的教育演變存在三個階段:
第一,通過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培育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誠信實踐能力。尤其是在廣泛的勞動活動之中,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能夠掌握各類生活技能,將勞動教育融合德育知識,培養(yǎng)新時代勞動者。第二,“以勞育德”在全面做好勞動教育頂層設計的同時,持續(xù)推動小學勞動教育的發(fā)展,將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步伐。通過制定規(guī)范的教育規(guī)定和勞動教育制度,強化系統性設計,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的發(fā)展站位,使小學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更加明確,勞動教育目標內容體系更為健全。第三,推進“以勞育德”的緊密融合,借助勞動教育和育人教育的相互滲透,構建科學的目標責任體系,健全組織保障機制,進一步部署勞動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格局。
相比其他學科,勞動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具有較長時間的教育跨度和周期,對學生的影響也更為深遠。一方面,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認知能力處于萌芽階段,更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擾和沖擊。另一方,“以勞育德”對于小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判斷和引導。在學生德育教學和勞動教育的雙向推動下,延伸出更加持續(xù)的發(fā)展周期,使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育舉措也更為貼合實際。
陶鑄曾說過:“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在小學勞動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使他們懂得勞動的偉大意義。在為學生傳播人類創(chuàng)造史、發(fā)展史的過程中,將勞動教育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根本保證。使小學生能夠明確勞動作為公民神圣義務和權利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小學生對于勞動行為的正確看待和積極意義。
“以勞育德”的推進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展開,通過多種舉措,深刻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深刻情感。尤其是要在教育整體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樹立以勞動為榮、懶惰為恥的美好品質。從多個方面增進學生的健康心態(tài)和積極思想,引導學生抵制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奢侈浪費等不良習慣。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作為學生成長的主要任務,教育和引導小學生樹立勤奮學習的發(fā)展理念,引導學生積極擔負建設責任,強化教學任務。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日常生活中的生產和勞動。并且能夠按照教學計劃,讓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德育”和“教育”的融合上,教師要技巧其中的教育精髓,積極探索其中凝聚的教育特色。通過“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發(fā)展理念。同時,德育與勞動的發(fā)展理念融合,充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根基,引導學生實現手腦并用、熱愛勞動,推動德育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效銜接和緊密融合。
盡管“以勞育德”獲得了廣大教育者的關注,但是從當前發(fā)展形勢來看,小學生受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以功能性,思想觀念仍然處于萌芽階段。在對學生的引導和判斷上,缺乏積極的價值導向。同時,受社會思想、家庭教育、應試教學等方面的影響,小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勞動觀念較為薄弱,并且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念可,導致學生逐漸脫離了勞動,出現了勞動技能缺乏、勞動習慣較差等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勞動教育在小學教育中處于弱勢地位。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對于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都比較關注,但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則存在一定忽視。無論是在教學課時、師資配備還是經濟支持上,都缺乏深刻的影響。導致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方式發(fā)生了激烈轉變,學生缺乏最起碼的勞動技能,勞動教育的效果并不推出。而在課程的組織編排上,小學勞動課程仍然以理論化教學為主,在教育之中缺乏對學生體力勞動的有效引導,不注重讓學生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比如打掃衛(wèi)生、收拾家務等等。甚至在一些時候,會將這些勞動項目,作為懲罰學生的方式來實施,導致小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關注度不夠,甚至形成了錯誤的教育認知。
勞動教育的開展并非學校教育單個方面就可以促成,對于教師來說,只有構建“家校合力”的教育導向,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家庭結構處于典型的“倒三角形”結構,學生大多處于獨生子女家庭,學生的勞動行為往往由家長代勞,孩子長期處于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很容易對勞動行為產生輕視,甚至養(yǎng)成驕縱、自私、傲慢等不健康的認知。在家校教育合力的構建上,缺乏全面的認知,對于別人的勞動成果不夠珍惜,無法積極地承擔家庭責任,導致家校教育合力的構建不夠科學和全面。
相比較其他文化類課程,勞動教育的推進尚未融入小學素質教育的重點體系之中。盡管也有部分學校在推進勞動教育評價工作,但是因為起步較晚、人手較少、資源不足,導致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難以得到提升,勞動成果無法實現量化。尤其是在勞動教育課程成績的評估中,教師無法結合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未能設定科學的測評依據,在對學生勞動技能和思想的評價上,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
在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路徑下,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對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通過普及相關知識,讓小學生能夠形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積極思想。但是就目前發(fā)展現狀來看,小學勞動教育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往往以單純的活動來開展,在實踐精神的塑造上,缺乏對兩者的教育研究。特別是在教育的根本任務上,忽略了勞動和德育教育的教學實際,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形成了不利的影響。
熱愛勞動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學校有義務對其進行積極的延伸,從而明確小學勞動教育的發(fā)展特點,增強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水平。同時,教師在探究小學勞動教育的提升策略上時,更要圍繞“以勞育德”的價值導向,明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從多個方面入手,實現小學教育事業(yè)的有機融合。
為了讓學生真正養(yǎng)成“愛勞動、愛學習、愛生活”的良好習慣,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打破“唯分數”論的教育形式,確定勞動教育的實踐根本。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圍繞“勞動競賽培育”的重要核心,積極爭取學校管理者、政府部門的支持,加強對各類勞動實踐活動的組織和創(chuàng)辦。通過各類實踐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進來,增進勞動教育的體驗特性。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學子四方游、環(huán)保公益行”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進各個社區(qū),為孤寡老人打掃屋舍,表演節(jié)目,在增進學生勞動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養(yǎng)成“尊老敬老”“友愛友善”的德育思想。
其次,教師要充分明確特色化教學目標,立足學校的根本,有效整合資源,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細節(jié)入手,以生活化的教育實踐舉措,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使他們能夠做好勞動教育的計劃和目標。而結合本地區(qū)、本年級的學生實際,教師要設置不同的德育教學目標,例如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組織開展擦桌子、掃地等簡單的勞動活動,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則要開展植樹、種植花生、環(huán)保實踐等活動。使學生能夠在親身勞動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最后,要結合校園文化,在實際發(fā)展進程中,將學生作為教育的根本。要明確勞動教育的計劃。做好相應的安全評價,使學生在勞動的同時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避免使學生出現意外傷害,從而真正推進勞動教育的導向性作用。
為了提高勞動教育的落實作用,教師在開展校內、外勞動教育的同時,更要強化家庭教育的鞏固力量。尤其是要通過多項舉措,在學科中滲透教育理念、挖掘教學素材,延伸多種德育教學活動,發(fā)揮勞動教育和德育的復合型作用,使學生能夠明確勞動教育的意義。
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節(jié)日,來展開勞動課程教學。挖掘勞動素材和勞動資源,達到學生思想認知的全面引領。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植樹節(jié),來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成立勞動小組,定期給小樹進行澆水或施肥。將每一次的活動都記錄為照片,組織學生變成畫報,帶回家中給家長進行分享。讓學生在小樹苗成長的過程中,感悟自然的力量和勞動的價值。帶動家庭教育和勞動教育的相互結合。又或者通過開展“暑期實踐變變變”等活動,鼓勵學生開展家庭勞動。比如,通過“廢物利用”設計一款巧妙的收納盒、針線包,使學生明確家庭勞動的重要性?;蛘唛_展衣柜收納記錄等活動,引導家長發(fā)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使學生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都能夠獲得勞動的機會和動力。
除了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還在于磨煉學生意志,培育學生堅韌的思想品質。尤其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勞動過程,能夠讓小學生在出汗、出力的同時,磨煉意志、激發(fā)動能。而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從中學到了什么,又要關注學生從中改變了什么。對于一些體能消耗大的勞動,要有意識地采取“輪番輪崗”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學生在勞動之中,不僅僅能夠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同時也能夠形成共情,尊重勞動人民的成果,讓學生在勞動之中,感受到濃郁的合作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承擔服務性勞動。
在評價機制的創(chuàng)建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以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熱情。根據課內外實踐,組織實施好勞動周活動。在評價分值的設置上,綜合“家務勞動+校園勞動+社會勞動”的發(fā)展形勢,分配相應的分值,使學生能夠獲得科學的評價。其次,明確日常衛(wèi)生、勞動習慣等基本要求,對學生的個人內務整理、形象打理和衛(wèi)生習慣進行明確和細化,從而推動常態(tài)化勞動教育。再次,對于校內公共區(qū)域內的勞動,要通過各項勞動任務,提高班級衛(wèi)生打掃和打理質量。凡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勞動,都應該讓學生負責。例如黑板報的描繪、圖書角的擺放、公共綠地的衛(wèi)生。在此項評價內容上,更多地側重于學生的勞動任務,讓學生能夠獲得自主的提升。借助于綜合化的評價機制,強化學生的勞動體驗,讓評價機制的建立更有意義和價值。推動學生參與校外勞動鍛煉、搭建開放平臺的教育發(fā)展水平。
為了讓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師要始終堅定“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教育核心,將勞動教育和德育深入滲透和融合到一起,組建趣味性勞動實踐基地。而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也能夠讓學生對勞動活動的推進具備責任感。
例如,結合本地區(qū)的氣候和環(huán)境,創(chuàng)立“青少年三農勞動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自己耕種花生、蜜薯等農作物。通過學生的播種,讓他們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農作物成熟的時候,更要組織學生進行集中的采收。讓學生能夠認領自己的“責任區(qū)”,在耕種、收獲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農業(yè)種植經驗。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則要采取適當的延伸。將自己種植的農作物進行售賣,用籌得的錢財來參與各類公益募捐、助農活動。充分利用課外輔導的時間,大力以提升勞動技能為目的的興趣小組。通過社團、俱樂部活動,達到對小學生勞動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新。
為了使勞動任務渠道同時吸收德育和勞動教育的雙向力量,教師還可以積極爭取學校管理者的支持,在小學班級中選取“勞動試點單位”,加強學生對勞動和德育知識的雙向提升。使學生在衣食住行的勞動實踐之中,持之以恒地參與勞動,讓學生在考察探究、勞動服務的過程中,收獲勤勞、勇敢、守信、堅強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在“以勞育德”的教育核心下,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入手,為學生搭建一個勞動教育活動平臺。嚴格落實學生自主管理的發(fā)展理念,積極開展“我愛公益”等主題教育。廣泛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教學實踐活動。以勞動教育主題班會、手工勞動技能展覽等方式,以活動為載體,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奉獻意識。讓學生能夠增強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導其養(yǎng)成自立自強的重要品質,充分挖掘校內、校外資源,建設一批既有勞動實踐基礎,又有勞動教育技能的特色學校。進一步夯實小學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根基,不斷改進勞動教育的組織形成,提高學生的內在動力,從德育和勞動教育兩個方面,全面提高小學教育的發(fā)展成效。